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央视网:母亲节最高的呼声是什么?_舆论场

央视网:母亲节最高的呼声是什么?_舆论场

有人发帖提问:“母亲节快到了,送妈妈什么礼物最好?”

最高赞评论是:“送她一个安静的日子!”

这是一种“黑与粉”的幽默。一方面是温暖的——做妈妈总是很忙;一方面是怨恨——妈妈为什么不能闲着?!

这个问题来了,藤蔓太长。人类生命的诞生始于母亲;我睁开眼睛看到的第一个人是她;是她给我们喂了世界上的第一顿饭;大多数人发出的第一个声音是“妈妈”。

在几万年的历史中,人类认识了自然,制定了法律,制造了蒸汽机,培养了人工智能人才,却始终没有走出母亲的眼睛。他们用温柔有力的双手,推动了世界的摇篮。

这是母亲的一大壮举,也让母亲在出生时承受了更多。这里的承担指的是家庭的衣食住行,孩子的吃喝等琐碎的日常事务。比如一个三四岁的孩子,从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起,就要穿衣、洗脸、吃早饭、找玩具、到户外去。他的衣服一天不换两次,吃饭的时候磨牙很正常,还会无缘无故的哭…在普通家庭,这些工作多由他母亲来做,不是年轻的母亲,就是年老的母亲。

曾经有个广告发起了一个测试,“什么家务只有妈妈看得见”?比如地板上的毛,抹布的日常清理,空垃圾桶的装袋,洗菜池的残渣清理,夹开零食袋,洗完碗控制干水…

看起来不像是痕迹,却像是西西弗斯上山的滚石,日复一日,感觉累了,不爱了。

为什么只有妈妈一个人做这些事?

因为我们陷入了一些我们不知道的语言陷阱。形容一个母亲,应该是细心、体贴、温柔、慈爱,好像有些事情应该是她自然而然去做的。网上有个笑话,爸爸带孩子的时候,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去看看妈妈在做什么”。“妈妈”这个声音,除了让妈妈们觉得舒服之外,有时候也很讨厌。

社会分工是家庭分工的延伸。因为妈妈们承担了太多的琐事,专心育儿,所以在职场上面对“35岁问题”的时候,转身的空间就更大了,很多都会叹口气转向家庭。奉献是必要的,但母亲并不总是这样做。她们除了是母亲,还可以是其他有自己名字、社会身份、专业技能的人。那些换尿布、拿着抹刀、忙于琐事的手可以做很多伟大的事情。

当然,事情正在发生变化。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理性,年轻人主导的家庭中,父亲和母亲的角色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忙得不可开交的小两口,谁有空接他们,谁有闲谁负责照顾,老人也会帮一把,条件好的话请个保姆。没有人认为照顾家务是母亲天然的责任。

多好啊,它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父亲和母亲的角色不是绝对对立的,谁说了算也不是零和游戏。妈妈也能赚钱,爸爸也能做饭。“母亲”这个词是相关的,是伦理的,是文学的,是哲学的,但不应该有管理的意思——硬性规定她的劳动范畴。

母亲节的最高呼声是让母亲安静。其实不止这一天,她每天都需要有人帮她!

责任编辑:万婷婷图片编辑:金洁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央视网:母亲节最高的呼声是什么?_舆论场》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3963.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