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俄将讨论从远东向华供应天然气草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俄将讨论从远东向华供应天然气草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最近有声音指出,俄罗斯在当前紧急情况下的积极友好态度,有助于推动中俄经贸关系,有助于实现2000亿美元的目标。需要关注的是,最近中俄在能源领域不断有新的突破。事实上,俄罗斯铁路公司此前曾向

文本摘要:

最近有声音指出,俄罗斯在当前紧急情况下的积极友好态度,有助于推动中俄经贸关系,有助于实现2000亿美元的目标。需要关注的是,最近中俄在能源领域不断有新的突破。事实上,俄罗斯铁路公司计划从本月开始向哈萨克斯坦出口煤炭。据悉,经过多次谈判,哈萨克斯坦已同意为俄罗斯对华煤炭过境运输提供35%的优惠,将于本月生效。中俄东气输占中国进口份额的30%!2019年12月初,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正式开通。俄罗斯对华能源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也给美国、澳大利亚等供应国的能源出口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俄将讨论从远东向华供应天然气草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最近有声音指出,俄罗斯在当前紧急情况下的积极友好态度,有助于推动中俄经贸关系,有助于实现2000亿美元的目标。需要关注的是,最近中俄在能源领域不断有新的突破。

通过隧道向中国运输煤炭后,俄罗斯煤炭出口又有新动作。据俄新社2月10日报道,俄罗斯铁路公司正计划加快贝加尔-阿穆尔铁路干线和跨西伯利亚铁路的现代化升级,以增强这些铁路通往远东海港和边境口岸的运输能力,最终达到增加对中国等亚洲国家煤炭出口的目的。此前,俄罗斯曾制定目标:到2025年向亚洲市场出口2亿吨煤炭,对华出口量为每年5500万吨。事实上,俄罗斯铁路公司计划从本月开始向哈萨克斯坦出口煤炭。据悉,经过多次谈判,哈萨克斯坦已同意为俄罗斯对华煤炭过境运输提供35%的优惠,将于本月生效。可以预见,在这一优惠措施的推动下,俄罗斯对中国市场的煤炭销售也将大幅提升。事实上,得益于中国市场的强劲需求,俄罗斯已成为仅次于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第三大煤炭出口国。据俄罗斯能源部预测,2019年俄罗斯对华煤炭出口量有望达到3500万吨,同比增长27%;特别是在中俄开通西伯利亚力量管道的背景下,中俄之间的能源进出口有望进一步提升。中俄东气输占中国进口份额的30%!澳大利亚煤炭转向印度?煤炭贸易的突破只是中俄能源贸易的一个缩影。2019年12月初,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正式开通。根据官方数据,这条管道最终将向中国市场输送380亿立方米/年的天然气。按照2018年中国天然气进口1262亿立方米计算,380亿立方米天然气将占中国进口份额的30%以上;同时,与中国市场的合作对俄罗斯扩大在全球天然气市场的份额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中俄之间的石油贸易也在不断深化。俄罗斯能源部上周五(2月7日)指出,中国市场对俄罗斯石油的需求依然强劲。此前的数据显示,由于全球经贸关系的变化,俄罗斯正在大幅增加对中国的石油供应,11月对中国的石油出口达到创纪录的764万吨。俄罗斯对华能源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也给美国、澳大利亚等供应国的能源出口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以澳大利亚为例。由于中国市场对澳大利亚煤炭的需求下降,以及俄罗斯的强劲竞争,澳大利亚对中国的煤炭出口也大幅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澳大利亚只能无奈地将目光转向印度——目前,澳大利亚和印度还在讨论煤矿开发等项目。回过头来看,当前,当俄罗斯积极伸出援手时,中俄经贸关系也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正如俄罗斯10日指出的那样,目前的形势必然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但俄罗斯希望保持与中国贸易增长的积极趋势,并将尽力达到原定的2000亿美元的目标。

俄罗斯将讨论从远东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草案;

论明清时期外国钱币流入中国的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历史上的主要货币是铜币,白银并不占据主流地位。《汉书·食史》记载汉武帝时,“亦制银、锡、铂,以为天如龙,地如马,人如龟,故称铂三品”。秦汉时期有金、铂(银)、赤金(铜)三种金,这是我国最早将银作为钱币使用的记录。自元代开始,一般将银铸成锭,并加“锭”字,代表元代之宝。此时银锭主要用于国家层面的结算,如收税、军饷等。明初政府要求民间市场使用珍贵纸币。后来由于纸币不断贬值,铜币再次被纳入法币,从而形成了“纸币-铜币”的平行流通状态。明朝中后期,江南的手工业日益繁荣,许多商品开始出口到外国,甚至欧洲市场。中国与世界的贸易日益密切。此时,购买力较低且经常供应不足的铜币显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于是白银再次成为理想的货币形式。

大航海背景下的殖民掠夺

既然中国铸造钱币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白银也曾经有过货币的功能,那么外国的银元是如何流向中国的呢?其实这要从大航海时代说起。新航路开辟后,以西班牙、葡萄牙为首的国家率先走上殖民之路,美洲的发现成为重要节点。1521年,西班牙军队征服了墨西哥,这是世界上白银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于是资本家开始疯狂地逼迫当地居民从事白银开采。这是一部充满血泪的殖民侵略史。墨西哥矿工既没有任何报酬,也没有任何安全保障,甚至赤身裸体,饥肠辘辘。他们在黑暗、潮湿、疾病缠身的矿井中不间断地工作,导致墨西哥人口急剧减少。1545年,西班牙殖民者在秘鲁波多黎各发现了另一个大银矿,开始铸造统一形状的银元。

这时,大量的银元开始流向西班牙。据统计,从1561年到1570年的十年间,约有2500万比索的白银从美国运往西班牙。从1681年到1690年,上升到6000万比索;在1801-1810年的十年间,这一数字飙升至2.164亿比索,非常惊人。西班牙在拥有大量财富的同时,也存在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大量银元的流入,国内物价上涨。在十七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当地的物价水平是一百年前的3.4倍,之后在更高的水平上持续。西班牙政府逐渐意识到白银进口的严重性,更多的银元流入,不仅造成国内物价上涨,也降低了白银的购买力,最终导致社会动荡等令人不安的因素。为了转嫁白银流入带来的社会问题,西班牙决定将新开采的白银或新铸造的银元运往欧洲以外的其他殖民地或地方,而遥远的中国正成为他们的目标之一。

西班牙为什么选择送银元给中国?首先,中国提供的商品正是他们迫切需要的,而且这些商品具有质量高、数量稀缺的特点,尤其是丝绸和茶叶,成为欧洲贵族争相购买的对象。据说当时在西班牙王室,贵族们常常以穿着中国丝绸制品为荣,品尝神奇的“东方树叶”在上流社会日益流行,饮茶之风成为一种时尚。于是,西班牙人带着大量银元来到中国,交换这些商品。据统计,到20世纪60年代末,每年从美国运往中国的银元可达1200多万元。与此同时,西班牙商人发现,此时的中国市场(明朝中后期)人们更青睐白银货币,因为明朝政府发行的纸币和铜币信誉不佳,白银正在成为市场上最受欢迎的货币形式,所以当时的中国市场也愿意接受白银作为交易。

中国市场对外国银元的接受和认知

美国白银进入中国市场时,并不是统一的银元,而是以银条的形式出现。白银铸成银条,也符合我国传统的银币形式。我们知道,最迟在唐代,我国就开始将白银制成长条、板状,称为银领,应用于国家层面的计价结算。中国钱币博物馆收藏的“唐代杨金凤银领”是古代银领的代表作。

然而,明代市场上使用的大部分银币都是银锭的形式。外国银条进入中国后,要重新熔化,铸成市场上常见的锭形。此外,银锭的质量需要由公估局和验银师来鉴定。在此期间,程序非常复杂。此外,在当时的中国市场,全国各地通行的标准并不统一,全国各地的白银精炼细度也无法保证完全一致。这样一来,就会给交易增加很多不便。因此,在此背景下,含银量固定、造型统一的银元成为市场交易的“宠儿”。

西班牙铸造的早期银元较早流入清代市场。早期的银元虽然形状不规则,不像今天看到的银元是圆形的,但由于颜色、重量稳定,单件形成固定面值,无需切割即可结算,因此具有天然的优势。虽然当时市面上的商贩基本不认识银元上的文字和图案,但这完全不影响使用。当然是鉴定白银的必经程序。对于那些符合当地标准的银元,表面都是盖章的,所以这种银元在清代市场上是畅通无阻的。事实上,外国银元顺利进入中国市场,基本没有受到抵制,这不仅是由于对外贸易需求的扩大,也是由于白银天然的货币属性。只要能保证成色和重量,并且符合市场使用的便利条件,银元当然可以在任何地区进入市场,中国也不例外。

外国银元的种类

据统计,清代市面上流通的外国银元约有二十种,如西班牙银元、墨西哥银元、英国贸易银元、法属印度支那银元、荷兰盾等。这些银元通过不同的图案和文字,清晰地表明了发行国的主权和特征。但当时市面上大部分用户并不知道上面的意思,只是简单地给它们起了很多俗称,比如“双柱”、“鹰洋”、“站人”、“坐人”、“马剑”。

西班牙银元是清代最受欢迎的银元品种之一,也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银元品种之一。西班牙银元基本上是在墨西哥和波多黎各铸造的,有十字纹章图案。1732年,墨西哥造币厂开始使用现代机器铸造新的银币,正面有地球和大力神柱,背面有西班牙国王的徽章。根据古希腊神话,赫拉克勒斯是一位大力士,生来力量无穷,是宙斯和阿尔克墨涅的儿子。但由于出身问题,他一生要完成“12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中一项就是把巨人革命家翁的牛带回西方,带回给奥列修斯国王。当时赫拉克勒斯想要穿越阿特拉斯山脉,于是他用自己的特异功能将阿特拉斯山脉一分为二,切开了直布罗陀海峡,打通了地中海和大西洋,于是矗立在直布罗陀海峡两岸的海岬就被解读为今天流传的赫拉克勒斯柱。此后,赫拉克勒斯之柱被印在西班牙王室徽上,柱上系着一条飘带,上面写着“Plus Ultra”,意思是走得更远,或者翻译成海外更广阔的世界,表明当时的西班牙王室想要进一步扩大海外殖民地。西班牙银币在世界上广为流通,影响很大。大力神柱和丝带的形象也演变成了美元的象征“$”。在清代的市场上,人们根据西班牙银元上的大力士柱图案,给它起了一个俗称叫“双柱”,也叫西班牙双柱。当时双柱银元的含银量基本都在90.2%以上,因此受到大众的认可,一度成为中国市场上最受欢迎的银元,因此也被称为“本阳”。

墨西哥银元,俗称“鹰洋”,因正面有鹰的形象而得名。早期的鹰洋是西班牙在墨西哥殖民时代铸造的。1823年,墨西哥独立,收回银矿,开始铸造自己的银元。在新鹰海洋的正面,一只鹰站在仙人掌上,嘴里叼着一条蛇。这是墨西哥国徽的图像。背面有一顶英文铸有“Libertad”字样的军帽,四周有放射状遮阳篷。进入清代市场后,杨颖因其色泽稳定、图案美观,逐渐取代双柱银元,成为清代市场上流通的主要银元种类。英国贸易银元俗称“站立的人”,因为硬币正面有站立的女神像。1895年,英国政府在印度孟买和加尔各答建造了铸币厂,并开始发行新的贸易银元。由于这种贸易银元主要是为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设计的,所以加上了来自中国的“一元”字样。其纯度约为90%,重量为27克。发行后,先在中国两广一带流传,后逐渐向北方传播。“坐者”最早铸造于1885年,是一枚法国印支银元。正面正中是自由女神像的雕像,上面绑着一捆棍子,两边是法文“REPUBLIQUE FRANCAISE”(法兰西共和国);背面是麦穗花环,上方是法文“FRANCAISE INDO—中国”(zhina,法国),中间是“PIASTRE DE COMMERCE”(PIASTRE trade银元)。法国大革命后,其海外殖民地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国。1698年3月,商船海后星从拉罗谢尔港出发前往中国,7个月后抵达中国,并从中国带回大量商品。19世纪中期,法国为远东贸易铸造了大量银币,一度流行于中国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区。17世纪中叶荷兰盾开始流向中国。这种银币的正面是一个骑士骑马的形象。骑士穿着盔甲,挥舞着剑,所以它被中国人民称为“剑”。背面主图为荷兰国徽,外环题词“CRESCUNT CONCORDIA RESPARVAE”。这是一句荷兰谚语,意思是“团结弱者取得力量”。这句格言也出现在荷属东印度生产的出口瓷器上。马剑银元自明末开始流入中国,开始在中国台湾省和东南沿海地区流通,成色达94.1%,因此很受欢迎。

外国银元对中国的影响

随着各种外国银元的不断流入,不仅方便了商业,也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带来了相当大的冲击。准确地说,它弊大于利。首先,清代市场上流通的各种外国银元,由于不需要验成色、称重,迅速取代了中国使用的传统银币,成为各种大宗商品交易的主要媒介。清朝中后期,无论是对外贸易还是国内纳税,外国银元都占了很大比重,很难想象一个主权国家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同时,外国殖民者也通过不断进口银元来控制清朝的经济发展。在被动参与世界资本运动的同时,银元逐渐开始成为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经济工具。

其次,发行货币有利可图,西方国家通过不断向中国输入银元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而且随着清代外国银元逐渐成为市场上的主要货币,得到了市场使用者的认可,同时在与中国传统使用的银、铜币的兑换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升值现象。为了尽快完成交易,市场上很多交易者都愿意付出更多的钱,将手中的白银或铜币换成银元。这样,外国银元不仅获得了高额的货币信用,还在不对称交换中获得了巨额利润。

最后,外国银元对我国传统货币制度产生了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改变了历史上长期使用的银制,货币单位逐渐使用“元、角”。外国银元的主面值为一元,辅币为五角、二角、一角。随着银元的流入,清代的市场逐渐适应了这种面值。宣彤二年(1910年),清政府颁布《货币制度法典》,规定“国家货币单位定名为元,暂以白银为本位。以一元为主币,元、角、分各为小数。”这个系统影响至今。其次,我国传统的铸钱方法是模铸、翻砂,成本高、效率低,显然不能适应现代外贸的需要。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促进了铸币技术的改进,将这种新的机制铸币方法引入中国,促进了中国传统铸币技术的更新换代。

——《中国收藏》文玉斋钱币飘逸。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俄将讨论从远东向华供应天然气草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3324.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