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4月CPI同比涨幅降至0.1%,外部掣肘减弱促内需有空间_财经上下游
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1%,涨幅低于市场预期,为2021年3月以来最低水平,环比下降0.1%。1-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
4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3.6%,低于市场预期,环比下降0.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3.8%,环比下降0.7%。
4月份CPI同比涨幅较低。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总统计师董表示,4月份市场供应总体充足,消费需求逐步回升。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环比变化为上涨0.1%,同比上涨0.7%,涨幅与上月相同。
从同比看,4月份食品价格上涨0.4%,比上月回落2个百分点。食品中,禽肉、鲜果、食用油、猪肉价格分别上涨6.7%、5.3%、4.8%、4.0%,涨幅均有所回落;鲜菜价格下降13.5%,降幅扩大2.4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0.1%。非食品中,服务价格上涨1%,涨幅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旅游服务恢复良好,机票、酒店住宿、旅游和交通租赁费价格上涨7.2%-28.7%;工业消费品价格下降1.5%,降幅扩大0.7个百分点,主要是能源价格下降幅度较大,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下降10.6%和11.5%。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庆对本报表示,4月CPI同比涨幅较低,主要是当月蔬菜价格快速下跌,加上国际原油价格下行,导致国内汽柴油价格走低,汽车“价格战”影响较大;当前,消费复苏对物价的推升作用主要体现在旅游等服务价格快速上涨;4月份CPI低通胀越来越明显。这背后的原因是,在市场供应充足的同时,消费整体回升相对温和,有条件加大促消费政策。
从环比看,4月份食品价格下降1%,降幅比上月收窄0.4个百分点。食品中,鲜菜和鲜果大量上市,价格分别下降6.1%和0.7%。生猪产能充足,受消费淡季影响,猪肉价格下降3.8%,降幅比上月收窄0.4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1%。非食品项目中,小长假出行需求增加,交通租赁费、机票、酒店住宿、旅游价格均上涨;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影响,国内汽、柴油价格均下降1.7%。
中国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告诉本报,4月份,CPI降幅收窄,服务价格温和上涨,核心价格保持稳定。物价出现企稳迹象,反映国内消费需求逐步回升。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文彬表示,4月份以后,新鲜蔬菜和水果大量上市,肉类消费进入淡季,食品价格通常会下跌。过去10年,4月份食品价格平均下降1.0%。4月份,在前期产能充足的情况下,猪肉价格继续维持弱势。虽然临近五一价格企稳,但仍环比下降3.8%。由于天气晴朗,供应充足,大量新鲜蔬菜和新鲜水果上市,价格分别下降。
文彬指出,补休旅游需求旺盛推动服务价格上涨,成为核心CPI上涨的主要支撑因素,其他项目大多走弱。这与五一假期出游人数比2019年增长19%,但旅游收入仅增长0.7%的情况一致,是内需不足的反映。
PPI收缩增加
董表示,4月份,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国内外市场需求总体疲软、去年同期比较基数较高等因素影响,PPI环比下降0.5%,同比下降3.6%。
从同比来看,PPI降幅比上月扩大1.1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去年同期石油、黑色金属等行业比较基数较高,以及近期国内外需求疲软。主要行业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价格均有所下降。此外,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价格下降0.7%,汽车制造业价格下降1%。
周表示,4月份PPI同比进一步回落,主要是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回落,与4月份制造业PMI原材料采购分项指数回落一致,反映出国内需求逐步回升。
“虽然PPI同比继续萎缩,但客观上,当前大宗商品价格仍远高于2019年底的水平,反映出部分中下游行业仍面临生产投入成本较高的压力。从这个角度看,PPI同比放缓有助于缓解部分中下游制造业的成本压力,改善企业经营状况。”周对说道。
从环比看,PPI由上月持平转为0.5%。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影响,国内石油、煤炭和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下降2.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下降1.1%。钢铁、水泥等行业供给整体充足,但需求不及预期。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1.0%,水泥制造业价格下降0.1%。煤炭产能继续释放,进口量依然较大,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下降4.0%。
文彬表示,4月份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疲软,前期的“输入性通胀”继续向“输入性通缩”转化,极大地拖累了生产资料价格。与此同时,内部和外部需求都出现了减弱的迹象,这是对生活资料的拖累。
文彬指出,中下游制造业PPI环比扩大,说明中下游制造业需求不如预期。4月份,中游制造业四大子行业PPI同比增速由0.1%降至-0.3%;下游制造业11个子行业平均增速由上月的-0.1%降至-0.3%。
“4月份,下游生活资料PPI环比再次回落,同比增速比上月放缓0.5个百分点,至0.4%。这说明在上游价格回落、终端消费只是温和修复而非报复性反弹、供应充足的背景下,下游商品涨价动力不足,这也从当月核心CPI连续低位上涨得到印证。”王庆说。
美联储加息接近尾声,货币政策外部约束减弱。
展望未来,王庆表示,预计5月CPI将维持在0.5%以下的低通胀状态,但CPI陷入通缩的风险不大。可以看出,当前宏观经济已经转入复苏过程,居民消费信心正在回升。而且以信贷、社会融资、M2为代表的金融数据显示,宽信贷的进程正在加快,货币供应量增速处于近7年来的最高水平。这些因素表明,下半年CPI同比将有所上升。预计全年CPI累计同比涨幅有望达到1.8%左右,与上年累计上涨2.1%相比变化不大。
王庆指出,当前实际消费强度偏弱,尤其是4月份核心CPI同比维持在0.7%的较低水平。在供给侧稳定的背景下,核心CPI涨幅较低,表明当前消费反弹温和。这意味着下一步政策在促进消费方面更加迫切和迫切。
“在不断改善消费条件、拓展消费场景的同时,各地还可以针对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绿色建材等大众消费领域出台阶段性的针对性扶持措施,同时可以根据当地消费特点发放一定规模的消费券和消费补贴。”王庆表示,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三年疫情带来的居民收入差距,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促进消费优化升级。此外,政策应重点引导房地产行业尽快实现软着陆。这不仅可以直接促进与住房相关的消费,也有助于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
文彬还指出,当前物价虽然没有进入典型的通缩区间,但确实面临“类通缩”的压力,主要是经济在疫情恢复阶段后面临“内生动力弱、需求不足”的局面。如果要促进经济运行的持续改善和内生动力的不断增强,就需要适时适度地加大政策宽松力度。
“考虑到美联储加息已接近终点,货币政策外部约束减弱,有可能在合适的时机降低RRR甚至降息,以促进内需企稳。财政政策需要增加支出,加快支出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巩固经济复苏势头。”文彬说,我们要继续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提振市场主体信心。
展望PPI走势,文彬表示,前4个月PPI同比降幅不断扩大,已降至2020年6月以来的最低水平。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国内需求端支撑不足,预计二季度PPI同比涨幅将继续回落。下半年,随着翘尾因素的逐步恢复和国内经济的企稳,PPI月度同比降幅有望收窄。预计上半年累计同比-2.2%,全年-2%。
周还表示,随着国内经济的稳步复苏,基建投资的高景气度,房地产的稳定复苏等。,企业补库存逐步回升,有望带动黑色系及相关产业链价格边际改善,基数效用年内逐步减弱,PPI在首次打压后逐步企稳回升。
责任编辑:孙扶图片编辑:金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