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高铁为什么成了“新闻富矿”?
有没有“高铁+乘客冲突”成为热搜公式的感觉?尤其是“高铁+乘客冲突+孩子”更容易成为热门话题?
这不,就在今年五一假期高铁掌掴事件后没多久,又一个热搜按照上述公式发布:6月30日,D7158次列车乘客发生用热水泼小孩的争执,并配有列车长处理的视频,引发热议。
视频来源:微博@封面新闻(00:12)泼水者是一位紫衣女子,当她对列车长说出“水是在车上接的,烫是你们烫的”时,整个车厢爆发出了笑声,甚至还有人“鼓掌”,大概是觉得紫衣女子讲了一个很好笑的段子,毫无逻辑和道理可言。而类似的话并非紫衣女子首创,“杀人者,刀也,非我也”,古人也有这种逃避责任的无赖思维。
坦白说,这不是什么大事。生活中类似的小纠纷小冲突,每天都在上演。就这件事来说,双方并没有发展到“动手”这一步,只是语言上的交锋。但类似事件往往会在高铁、地铁等公共场所迅速发酵成热门话题。为什么?
或许以短视频为代表的社交平台颠覆了传统的“宣传”定义。以前类似的个人之间的矛盾纠纷,无论多么吵闹甚至暴力,基本都不会因为媒体不发达而“传千里”。现在只要拍个视频发到网上,就可能分分钟冲上热搜。类似的“小事”占据舆论场,体现的是哪种传播生态?
高铁成为“新闻富矿”,恰恰是公共场所极度集中的经典场景。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房间里,一群陌生人坐在一起,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由于生活习惯、气质禀赋、公共素养的不同,他们经常会擦出不和谐的火花。
这次通过现场视频可以看到,事发车厢只是一个小小的舆论场,也是一个直播舞台:冲突双方互相挟持,身着制服的列车长在中间调解,周围都是围观群众。不管是“你烧的”还是“我是护理专业的,会不会伤到孩子?”,都是经典台词。
生活永远是最好的编剧。需要注意的是,现代人放下手机,抬头看看周围的世界,并不容易。这也像一个微信群,车厢里的每个人都在聊天,或说话,或看。线上和线下没有界限。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事发列车的客运单位广九客运段也不得不公开回应:“6A和7A座乘客发生争执。争执过程中,6A座位乘客将茶杯中的热水洒在车厢地板上,热水溅到7A座位儿童的脚背上(现场检查显示,儿童脚背无红肿、起泡现象)。列车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制止了乘客的纠纷,并及时提供烫伤药和广播进行医疗救治…”
然而,这一回应并没有平息舆论,甚至激起了涟漪。无论当时是女子往地上倒热水还是小孩,由于这一段没有现场视频,很多网友都不相信火车的描述;“不红肿,不起泡”,“以药养医”也是有意义的。这也是网络舆论时代的一个特点:即使是官方信息,要想让人相信和接受,也要靠证据和逻辑说话。
目前,6A座乘客拒绝道歉,纠纷双方已移交广州东站派出所处理。换句话说,这件事可能会有续集。你看,小事虽小,尾巴大到不能掉。
今天的互联网让大众空无限膨胀,也让一些看似无足轻重的言行的宣传无限延伸。从一辆车到全网,无论是现场的乘客,还是千里之外屏幕前的网友,我们其实都可以从这样的事件中代入自己,看到个人素质和公共素养的重要性。
其实回过头来看,哪怕不是故意的,哪怕是冷水,哪怕只是不小心把水溅到别人身上,一句“对不起”应该是脱口而出的基本礼仪。然而现实中,很多人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以至于小事大惊小怪,上热搜,把自己搞成了新闻当事人。
或许,一个现代人才只有设身处地,敬畏大众空,尊重他人的权益,遵守大众传播的边界和规则,才有可能避免陷入舆论的漩涡。
责任编辑:王磊图片编辑:乐浴峰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