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刊文:别太迷信高考志愿填报“指导”_舆论场
高考结束后,接下来就是志愿填报了。据媒体报道,如今,高考已逐渐演变为包括备考“持久战”、应试“速战速决”、考后“信息战”在内的“整体战”。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志愿填报成为一些家庭应对考后“信息战”的重要选项。但是这项服务能不能用,该不该用,怎么用,怎么规避风险,目前还存在争议。
应该承认,高考志愿指导作为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因为巨大的信息不对称和服务不对称,近年来迅速崛起。比如面对高考招生新规时的“毫无头绪”,对各地的大学、相关学科、就业市场的“一无所知”,这些都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市场需求巨大,服务天生。
作为一个有经验的人,想想自己这些年,拿着这本《高校志愿填报指南》,然后咨询班主任的意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随意填了大学和专业,有些盲目。结果一些考得好但是胆小的同学浪费了高分;还有的因为招生规模的原因,幸运地考上了低分高分的名校。现在有专业机构或者老师介入提供一对一的贴身服务,家长愿意出钱,这是好事。毕竟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不容易通过高考,却因为填报的失误留下终身遗憾。
当然,和考研、教辅等任何领域一样,随着近年来高考志愿指导行业的快速发展,难免出现鱼龙混杂的情况。同时,在“别人咨询我不咨询,就是亏”的心理作用下,一些家长也盲目选择了高价咨询,造成了金钱的浪费,却没能获得自己想要的指导。
和早些年不同的是,现在是先给分数再填志愿。在这种情况下,希望通过专业指导实现高校的“低分高录”和“失踪”,不说绝对没有,也是小概率事件。
相反,对于一些低年级考生及其家长,尤其要警惕“假指导、真中介”以及各种打着“自主招生”旗号的招生陷阱和招生骗局。毕竟类似的新闻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以前也比较分散。现在,随着志愿填报服务行业的兴起,禁止一些无良机构与一些“招生难”的院校勾结,对考生和家长进行“专业误导”。
至于具体专业,当然要关注未来的就业前景,但也要看个人兴趣。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行业的趋势是不断变化的。比如80年代流行文学,90年代流行法学,21世纪前十年流行经济学,吸引了很多人来填报。但如果不喜欢这一行,可能就要面临热潮散去甚至收入下降的中年换轨的尴尬和艰难。
所以我对高考志愿填报专业指导的态度是可以的,也确实有必要,但是不要迷信,也没有必要在这上面花太多的钱。其实很多指导机构的所谓数据库也是根据官网、教育部网站、阳光高考平台的公开信息汇总的。虽然他们可能显得更专业,更全面,但相信在了解自己方面,没有人能和你相比。更何况人生是要自己走的,别人的专业意见只是意见,谁也不能替你做决定。这也是从中学走向大学,从青葱走向成熟的一种体现。
责任编辑:伍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