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从十年里的三场座谈会,看总书记这样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_中国政库

从十年里的三场座谈会,看总书记这样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_中国政库

5月11日至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河北,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12日下午,习近平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

时间:5月11日-12日。

议程: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北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

这是新时期第一个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

就像精密仪器的齿轮相互咬合一样,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辩证考虑、创新解决、精准发力。

听听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一段话:

“疏解不是简单的搬家,更是更新升级的契机。”“在没有新的产业替代、当地劳动力就业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不能简单地把传统产业移走。不立不破,先立后破。”

辩证看待,深思熟虑,稳步推进。这也是近十年来总书记主持召开的第三次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

回顾过去,2019年1月,因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而应运而生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召开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

再往前,2014年2月是京津冀又一个载入史册的坐标。

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座谈会,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会议的主题很明确。会上,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国家战略关系到国家兴衰,关系到国家安全;意味着国家的资源和力量汇聚在这片土地上。

志和行

三个座谈会,看中国京津冀,看京津冀的中国。

回顾第一次座谈会的时间窗口。2013年秋,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

去年提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不就是迎难而上的重大改革吗?动的是利益的奶酪,碎的是传统的篱笆;立足21.6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展望960多万平方公里的浩荡洪流。

同时,党的十八大后,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发展。如果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原点,回溯几个月,“一带一路”倡议一石激起千层浪,回答者云集;一年多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发布,古老的长江迎来新生。

此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继启动。区域布局协调发展就像古老辽阔的土地上的拼图,这里一条线,那里一个区域,点和线相辅相成。

从另一个维度来看。2015年10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一年多后,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协调的概念核心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会议上谈到发展是“实践-认识-实践-认识的过程”。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中的先导和示范。从实施这一战略到形成新的发展理念,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从思路清晰、制定方案,到滚石上山、翻越坎坎,多少次去京津冀调查研究,多少次放在办公桌上,多少次进会场,多少次审时度势、把脉。

2019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第二次座谈会召开,新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前的调研,处处呼应着五个理念:

去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看创新;去雄安新区“千年林岫”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看绿色;去天津港码头看开通;去雄安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和天津市和平区某社区看看分享。而且每一次活动也是以协调为主,考察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落地和推进。

一路梳理下来,可以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撬动了前所未有的格局,践行了新时代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举个例子。2017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区域协同发展战略,重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这是影响全局的历史性变革。

问和答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也是中国的一贯坚持。

在第一次座谈会之前,京津冀一体化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在此之前,“首都圈”的概念在3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京津冀区域规划的编制也早已启动,只是一直未能落地。

“北京吃不完,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完。”京津冀发展不均衡不协调广为人知,但顽疾难改。

破局难,难在利益藩篱,难在行政藩篱,更难在思维定势。

2014年2月,第一次座谈会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京考察,看得很清楚:

“京津冀发展合作已经到了今天这样的程度。仅仅依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已经不够了。单纯的来回走已经没有效果了。孤立地签几个协议是不够的。”

“来回走一次,吃一次,过去喝一次,签个协议,搞个仪式,然后各奔东西,这种浅层的合作甚至比内容合作还多,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必须进行顶层设计,以顶层设计来指导、引领和推动合作。”

顶层设计是大事,是长远之举,是深层次的“重构”。

首先是思维的重构。在第一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自觉打破自己‘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共同努力”。

京津冀自查。

北京说:“我们不能大而全,忙于吸引和聚集自己”;

天津说:“北京和河北之间,要想好自己的定位”;

河北说:“不能只想着从北京、天津得到什么,还要想着他们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

规划先行,重构区域定位。

第一次座谈会后的几年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跨省级行政区首个“十三五”规划、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等重磅文件相继推出。赵岩的土地,建筑图纸上叠加的蓝图,通向新方向的新道路。

京津冀的国家使命是什么?经济增长的引擎,新型城镇化的探路者,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党中央提出高质量发展后,京津冀的定位发生了变化: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

2023年第三届论坛到了,新时代进入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阔步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新的定位:“努力把京津冀打造成中国现代化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这一定位再次标志着一个新的里程碑。从高质量发展到中国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涌动着理论的光辉和实践的力量。

点和面

重建不仅仅是对区域内一张“脸”的重新定位,更是对区域内每一个“点”的重新出发。

在一些地区,重建是小修小补,但在北京、天津和河北,这是激烈的。

例如,北京和习近平总书记定义了北京“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功能之外,多减少增,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比如位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中心的雄安新区,在一块空的土地上异军突起,堪称奇迹。与北京、天津共同组成等边三角形,形成三足鼎立。

仔细阅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这份着眼于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前瞻性规划纲要,全面描绘了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宏伟蓝图。

区域协调发展,平衡点和面的关系才是本质。

“既要抓重要问题、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要抓重点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层思考中,京津冀协同发展是“点点滴滴在脸上”,“以面带面”,“由点及面共同推进”。

除了雄安新区,它无疑是一个由点到面的宏伟实验。同年10月第一次座谈会召开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总体思路框架的指示中指出:“目前京津冀发展差距相当大,不能推进急行军和飞机,也不能继续拉大差距。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垂范,通过试点示范带动其他地区发展。”

六年来,雄安新区初具规模,生机勃勃,犹如千年林岫。

点与点之间,也要错位发展,和而不同。在这次座谈会上,总书记关于北京“新的翅膀”的思想,指向了融合与错位发展:

北京副中心建设要处理好与雄安新区、中心城和周边的关系。

“在北京建设一个副中心,在雄安新区建设两个新城,将形成北京新的‘两翼’。这是我们城市发展的新选择。”就像围棋中“做活”的策略——形成两只眼睛,盘面是活的。

现在看两翼,北京城市副中心。2019年以来,1.7万个北京市级机关迁入副中心;在雄安新区,央企在新区设立了140多家机构。

从构建发展新格局这一更广阔的视角来观察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在更高的层面上理解点面联动效应。

构建新的发展模式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度的自力更生。在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主创新。在这次座谈会上,总书记对京津“双城记”寄予厚望:“要把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业研发优势结合起来”,“增强科技创新增长引擎能力”。

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来说,“双城”是极其重要的支点,地区生产总值占地区总量的近60%。“京津要继续深化对河北的帮扶”,最终实现区域发展水平的相对平衡。

北京以南,有雄安,北京以北,支点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思考了很久。

张家口与北京冬奥会的春风齐名,享有世界声誉。南巡,京张铁路,是北京北部一大片地区的发展机遇。

把镜头投射到整个中国,在更大的疆域里由点及面的拉扯,相互辉映,点与点的连接形成一个平面。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海南起航;深圳,从“先行先试”到“示范先行”,转型跨越活力更加明显;上海浦东,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的新使命;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路漫漫其修远兮…

一系列实践思想伟大力量的宏伟实验,加速了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车轮。中国的引力场,点连成线,线织成线,“开头简单,结尾伟大”。

时间和潜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时代和形势的思考渗透在每一次讨论中。十年解题,时移势易,随波逐流。

从第一次讨论到第二次讨论,一路“找思路、打基础、找突破”并不容易。

从第二届论坛到第三届论坛,这些“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稳扎稳打,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善于做好事”的理念和思想深深植根于京畿大地。

大党,大国,大时代。一方面是大国的分量和时代的变迁,一方面是举重若轻,从容适应。

第一次座谈会是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时候召开的。

清澈的水和郁郁葱葱的山是无价的资产的想法深入人心。传统的增长路径已经改变。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在调整结构的同时,稳步提升,开创了新旧动能转换的新路径。

到第二次座谈会召开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事关全局的根本变化。

在这次座谈会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入新征程,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首要任务。

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中国的现代化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波澜壮阔的现代化进程,一场静水深水的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其时代背景下突飞猛进,势必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京津冀在历史上行进。

发展的每一步都是一种取舍。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牛鼻子”。“城市功能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太多了。”减量转型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举措。

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减少开发的城市。

诚然,减法并不容易。从算地方账到算总账,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就谈一个服装市场,和税收、产值、就业挂钩,减了之后再涨。谁来照顾谁来解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解除了三地产业大搬迁的后顾之忧:“不要单纯以GDP增速论英雄,不要以此为唯一考核标准,不要怕因为一些产业不留在京而影响政绩。”。

壮士断腕,会有痛苦和巨大的惯性,但历史进程是不可逆的。

北京在减少,天津河北也在减少。

“河北要做好压减钢铁6000万吨、水泥6000万吨、煤炭4000万吨、玻璃3000万箱的工作。”在第一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列出了任务清单。

减少开发,腾出空高质量开发的余地。

此次河北之行,习近平总书记着眼的是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旱地和盐碱地的麦田,科学和技术增强了粮食安全;一个煤港——黄骅港煤港码头正在向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

到了石家庄,我对创新发展做了深入的调研。一个是中国电气工业基金会研究所,另一个是石家庄国际生物医药园。创新协作、产业协作在京津冀都有生动的实践。

黄骅港与“一带一路”相连。穿梭舰不仅是蓬勃发展的内需,也是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更深层次融入世界的大势所趋。

京津冀协同发展这盘大棋几乎与“一带一路”倡议同步,也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两者双向联动,区域协调的经纬度越来越宽,国内国际流通顺畅。

寻求和平与合作

在中国各地,愿景是一样的。

在上海工作时,习近平对当地干部说了一句话:“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上海要在国家战略下更坚定地思考和行动。上海的发展永远不可能独立,上海的发展永远不可能独立。”

求的关键是格局眼光。

时间沉淀下“全局”与“一域”的空辩证法。

在区域外,从东北平原到长江,从黄河流域到南海之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犹如繁星,相得益彰。

在区域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提出:“可以考虑把北京现有高端制造业的制造环节和其他制造业的全产业链转移到天津、河北”,“北京集中资源把创新事业做大做强,创新成果在天津、河北孵化转化”。

不乱扔垃圾,不拿行李,不掰手腕。十年赢得了多方共赢:北京由“大而全”向“高精尖”转变,天津加强载体建设,“钢铁第一大省”绿色转型…“北京疏解、天津承接、京津R&D、河北转型”的合作链条日益清晰。

时间沉淀下的“养精蓄锐”“只争朝夕”的时间哲学。

建设,规划先行。规划要慢,“每一寸土地都规划清楚了再开工。”两年来,雄安几乎没碰过一砖一瓦。在白洋淀边,我们要建设的是一个没有“城市病”的未来城市,一个“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

要绘制蓝图,就要保持定力,积聚改变未来的力量。一旦画出来,就要主动“只争朝夕”。

“来了就不能丢,是时候了”,这是和时间的斗争;“马旭是十个司机,工作不放弃”,这是长久以来的决心。时间观是世界观,也是奋斗观。到了白洋淀,一行苍劲有力的大字扑面而来:“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好是企业家关注的热点。

每一项国家战略都是在时间空的广阔范围内稳步发展的。每一个新时代的创业者都在燃烧激情的路上。追风逐月,永不停歇,永不懈怠。无数“快”的火花,聚光成山,照亮国家战略进步的浩瀚征程。

时光荏苒,山川焕然一新。

国家战略的最终归宿,依然是触手可及的群众温暖。

三次讨论,跨越十年。时过境迁,但“人”作为关键词,永远是重要的。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在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繁荣上。”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涉及公共服务、就业、教育、医疗、生态等各个方面。

成绩有目共睹,比如生态。

卫星云图“灰锅盖”,华北地下“大漏斗”,曾经的生态环境是京津冀的民生之痛。

人民有呼声,政府应该回应。沿着时间的长河逆流而上,在首届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先领域”。

钉钉精神,锲而不舍。联合行动成效显著:2022年,京津冀二氧化硫年均浓度比2014年下降80%以上,PM2.5年均浓度下降60%以上。“APEC蓝”不再是稀缺品。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核心区的中心,不是高楼林立的商务区,也不是行政办公区,而是规划面积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绿色森林公园。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这里植树。

十年后,树木终将变成森林。“努力把京津冀打造成中国现代化先行区和示范区”搅动了京冀大地,广大干部群众正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

未来在望,大道如磐石,行者无涯。

责任编辑:周子静图片编辑:张同泽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从十年里的三场座谈会,看总书记这样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_中国政库》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4269.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