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新奋斗|在普惠金融服务与创新上敢为人先,她以金融之力相伴小微_金改实验室
2010年底,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上海金山的一家精细化工创业公司正在为融资发愁。
公司急需300万资金扩大投资,增加产能。问题是这些投资设备位于江苏扬州,属于国外资产。上海的银行不接受抵押贷款,公司没有土地所有权证很难获得贷款。
得知消息后,颜路冒着暴风雪,在金山呆了3个多小时,将“科技绩效贷款”送到了这家企业。这就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这也正是鲁在日常工作中所做的事情。
如今,陆是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普惠金融业务部副总经理,从2008年加入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服务中小企业普惠金融至今已有15年。
卢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普惠金融业务部(乡村振兴金融部)副总经理。受访者供图
在普惠金融的服务和创新上敢为人先。
文章开头提到的公司叫上海和创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创科技),2015年在新三板挂牌。
回顾其发展历程,2015年300万元的贷款是一个很大的帮助。贷款全部到位后,将为和创科技带来年销售额翻番的经济效益。
当时,鲁给科技送的科技绩效贷款,是专门为中小科技型企业开发的新型金融产品。政府、银行、保险公司共同担保贷款风险,企业通过贷款履约保险增信,固定资产抵押不是贷款的必要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鲁为科技提供了上海市金山区首笔科技绩效贷款。
“对于轻资产的初创科技公司,其融资渠道非常狭窄。对于银行来说,服务这样的中小科技企业,确实需要一定的创新精神。”上海科技创业中心科技金融部主任郭表示,鲁代表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在产品创新过程中给出了很多意见,从专业的角度看待科技企业的发展。
当时,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是四大国有银行中唯一参与试点的银行。卢带领团队主动参与产品研发,并与科技园紧密联系,主动上门宣讲,潜心试点推广,最终在金山区发放了首笔“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履约保证保险贷款”。郭表示,在创新产品和整体服务方面,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鲁是佼佼者。
尽快给企业主送去政策红利和优质服务。
“我们中小企业基础薄弱,渠道有限,不能及时把握当前的扶持政策,找准轨道。我们错过了很多好机会,经历了很多错误。”在一次与中小企业的银企交流活动中,一位中小微企业主说。
说者无心,听者有心。经过对多家企业的持续跟踪走访和调研,陆发现确实需要一本“理财指南”来帮助企业主解决政策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为此,卢带领“劳模工作室”的同事们继续加强与市工商联、科委、经信委、商委、人社局等政府机构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银企对接会,尽快为企业主送去政策红利和优质服务。2022年,举办了近240场银政合作对接会,为1800家企业提供了近100亿元的信贷支持。
今年以来,鲁继续化身“政策宣传员”,重点宣传上海市“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计划,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与上海市工商联合举办的“提信心、促发展”金融服务一揽子计划,以及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展的系列活动。
在企业调研中,鲁了解到,一些制造业小微企业也面临着用工难、招工难的问题。尤其是郊区的制造业企业,招工难非常严重。许多年轻人宁愿在城市做服务员,也不愿在制造企业工作。
“我们得知这些信息后,与人社部门对接,在政策宣讲金融服务对接的基础上,加大了就业与扩岗的对接。同时,中行还有‘中银E企赢’平台,可以帮助广大中小雇主释放用工需求。”卢表示,通过银政合作和广泛对接,小微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在陆看来,要帮助企业融资,还应该整合资源。通过提供更好的非金融服务,可以帮助企业成长。企业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共荣共生”关系。对于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也要做好支持和服务,以显示国有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用情感帮助农民增收,共同振兴。
在美丽的田野里,也留下了鲁以金融服务赋能农业发展、支持农村建设、帮助农民致富的足迹。云南作为上海对口帮扶的重要地区,也成为她的工作舞台。
去年7月,通过卢的牵线搭桥和组织推动,云南丰富的农副产品被成功引入中国银行发起的“公益中国”APP。她帮助上海帮助对面县的农民开辟新的网络销售渠道。同时,她发布了《云南省27个重点帮扶县扶贫产品倡议书》,帮助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她带领团队为上海“百县百品”消费帮扶电商提供“助共荣贷”,以资金支持帮扶地区农产品采购,以金融力量助推产业帮扶。
鲁还深度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探索现代农业产业园综合金融服务。2022年,在市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下,她带领团队在沪推广了全国首单地理标志商标质押(奉贤黄桃)贷款业务,为奉贤黄桃协会会员单位提供了5000万元的批量授信,开辟了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的新思路。
颜路并没有就此止步。在“奉贤黄桃”创新模式的基础上,她走访了河马村、崇明白山羊等农户和合作社,看实情、提建议、办实事、求实效。她通过制定智慧农业综合服务方案,为农村信息化、科技农业提供有效建议,助力上海品牌农产品走向全国。
责任编辑:孙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