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金观平:传统产业“简单退出”不可取_舆论场
日前召开的第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坚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简单地作为“低端产业”退出。这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对传统产业贴标签的一次及时整改,也是对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传统产业的一次助推。
从本质上来说,行业没有好坏和高低之分。传统行业不代表低端,不可能简单地通过退出、淘汰来“一刀切”。比如汽车,汽车属于传统制造业,但如果把汽车的发动机换成电池,传统汽车产业就会变成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各方看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再比如,服装纺织是传统产业,但将纳米、石墨烯、人工智能等元素融入到面料和设计中,就成了高科技产业。
中央强调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基于我国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和制造业发展实际做出的科学判断和务实之举。一方面,我国传统产业规模庞大,占制造业的80%以上,转型升级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全局;另一方面,中国产业发展面临强制脱钩、生产成本高等挑战。在此背景下,传统产业的简单退出,必然带来产业空集中化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就业压力,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产业的发展。近年来,狠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被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继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狠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今年以来,有关部门和地区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帮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工信部等11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培育5个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广东、浙江、江苏等制造业大省也在酝酿出台相关措施,支持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更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还在研究制定中。
传统产业不仅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石,也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源泉。目前,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国际市场竞争力,传统产业都是中国实体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将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需要强调的是,传统行业还是大有可为的。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增量上升和存量变化同步发展,在统筹发展和保障的基础上,做好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真正做到“齐飞优于”“两全其美”。
责任编辑:苏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