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中国式现代化长三角实践的上海智慧_上海大调研

中国式现代化长三角实践的上海智慧_上海大调研

一座一脚在上海青浦一脚在江苏吴江的桥。

上班的一段路,一个是上海张江R&D中心,另一个是苏州工厂。

一条科技走廊串联起沪、苏、浙、皖四省,一城九市。

5月5日至5月9日,“长三角实践与中国现代化”在线访谈在上海举行。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第五年,上海将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

该报记者随代表团访问了黄浦、浦东、青浦、闵行和松江。作为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排头兵”,上海正努力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勇立中国现代化前列,更好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

一座桥,一条河,两岸都是人。

走在上海青浦的筼筜桥上,一只脚在上海青浦,一只脚在江苏吴江,就是真实写照。

这是2019年长三角生态绿色融合发展示范区成立后开通的第一条省际“断头路”,将两地通行时间从40分钟缩短至5分钟。

圆荡桥受访者供图

元荡位于沪苏省界,示范区“水乡客厅”北缘。是“一心两廊三链四区”生态格局中生态绿色中心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未来沪苏沪高铁、沪渝高速、东航路进入上海的门户。

青浦区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向介绍,筼筜湖总面积12.90平方公里,岸线23公里,其中乌江段16.8公里,青浦段6.2公里。2019年底示范区国家战略明确后,决定实施元当生态岸线贯通工程,整体加快了项目建设步伐。青浦区、吴江区随即对元荡生态岸线连接、湖滨生态修复进行了整体规划,形成了“一环六湾多点”空的总体布局。从2020年开始,青浦区以示范区一周年全国现场会为契机,携手吴江实施篁荡生态岸线整治,积极统一理念和标准,创新审批推进机制。青浦段一期(1.2公里)、二期(1.9公里)、三期(3.1公里)均在同一年完成。

摄影爱好者卢文忠拍摄的鸟类。受访者供图

圆荡桥建成后,“交融”的神奇感觉使其迅速成为“网络名人地标”。

家住筼筜湖的摄影师卢文忠经常出没于此,不是为了打卡“网络名人”桥段,而是为了观鸟、拍鸟。

“夏天,我惊喜地发现湖面上有大量的大胡子海鸥。它们在野生的菱角上筑巢、下蛋、孵鸟,非常有趣。这充分证明了筼筜湖周边环境越来越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鸟类前来繁殖。”卢文忠说。

在一个项目上合作,建立一些机制,画一幅画。上海青浦和江苏吴江为跨域生态环境整合提供了示范区。

硬核产业集聚,引领未来发展

“从张江的R&D中心开车到苏州的工厂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坐高铁的话更快。”方向舵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张伟表示,2021年,已经在苏州设立制造基地的方向舵机器人将R&D中心和销售中心设在张江机器人谷。这家成立于2018年的“年轻”企业,以“电动手爪”等创新产品服务了140多家上市公司和数万家中小企业,2022年营业额突破1亿元。未来,公司将有更多的升级产品从张江开发,在苏州制造,销往全国和全球市场。

张江机器人谷展厅,喷漆机器人。本报记者邹娟图

自2020年11月4日在浦东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正式亮相以来,张江机器人谷通过三年的发展,聚集了ABB、傅里叶智能等一批优质机器人企业,年工业产值221亿元。预计到“十四五”末,张江机器人谷将形成100万平方米机器人产业发展空,工业总产值达到700亿元。在不久的将来,张江机器人谷将成为国家机器人产业基地。

“中国智造”机器人链接全球,“5G+”产业奋起直追。

“从1G的时候开始,我们就跟随并慢慢赶上了2 G,随着越来越多的颈部标准和技术的突破,我们已经能够在5G时代引领世界。”在金桥5G产业生态园,咪咕视频总编辑李喆说。

金桥5G工业生态园。受访者供图

金桥5G工业生态园于2020年3月开园,同年6月正式授牌,成为首批市级特色园区。包括大视频产业在内,金桥5G产业生态园聚焦5G+未来汽车、5G+智能制造、5G+大视频三大硬核产业,引入主要功能平台:提供全方位5G技术支持的华为上海5G创新中心、布局5G+重点垂直行业创新应用的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5G应用创新中心、承担国内最权威5G认证和测试的中国信通院5G标准开放实验室、专注5G+未来汽车领域发展的SAIC联创智能网联创新。

“未来,金桥股份将依托自身转型,进一步助力产业生态成长,通过建立5G产业基金实现资本助力,形成‘产业引领+创业指导’的产业特色服务体系,努力打造5G产业生态园区,提升金桥5G产业核心竞争力。”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淼表示,金桥吸引了“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5G产业链龙头企业和重要项目,包括小米科技、斑马汽车、理想信息、鲁花科技、环球网、赢郑辉等60多家企业或项目,园区内有29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270多项发明专利。

硬核产业聚集,引领未来共同发展。

科技,打造长三角科技共同体

科技从自主研发开始。

钻井平台安全、水下声纳、农业机械自动驾驶、外骨骼机器人乃至珠峰高程测量的背后,北斗高精度定位设备必不可少。

北斗卫星技术“加持”,可实现自动插秧、收割的精准农业自动驾驶系统。本报记者徐伟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和运营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位于上海青浦的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北斗系统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的“摇篮”。

“北斗西虹桥基地立足西虹桥,辐射长三角,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北斗西虹桥基地办公室主任杨宏戈透露,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赵翔园区预计2023年完成主体结构封顶,2024年整体工程竣工交付使用。

从上海地铁5号线剑川路站往东走几分钟,一座现代化的厂房映入眼帘,这就是“0号湾”园区,也是“0号湾”科技创新战略源功能区的核心区。

科技创新之源,“源”在校园。年通智能是一家专注前沿科技的创业公司,位于上海交大医疗机器人产业园。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舒小康表示,年通是2016年从上海交通大学孵化出来的成果转化团队,是师生合资。

大零湾科技大厦。受访者供图

舒小康说,作为一个学术型创业者,市场经验不足,但在“大零湾”,初创企业可以享受产业辅导,比如每周四的“创始人例会”,“大零湾”可以邀请非常优秀的创始人或创业者分享创业经验。

“剑川路越来越堵,证明来这里创业、工作的人越来越多。”舒小康认为,这是园区发展的一个好信号。数据显示,“大零湾”聚集了3000多家硬科技企业,563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上市企业,2家独角兽企业,22家估值超10亿的企业。

科技创新的源头,源于打破边界的相互支撑和僵持。

一直以来,从学术到产业都存在鸿沟,被称为“死亡之谷”,阻碍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2021年成立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本报记者邹娟图

被称为“改革试验田”的长三角国家创新中心,是经科技部批准,由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牵头,江苏、浙江、安徽相关机构共同组建的综合性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其功能定位之一是促进科学向技术转化,为支撑民族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的科技供给。

“国家创新中心不是要把一个科学家变成企业家,而是提供一个平台。它通过给予科学家资金、政策和专业培训,整合相关团队和资源与之匹配,让他们快速从学术走向技术和产业。这个团队可以跨越从学术界到工业界的桥梁。”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党委书记谭瑞聪说。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国创中心在上海和江苏设立了92个专业研究院,R&D人员近15000人,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能源环保等领域,技术成果近6000项,服务企业超过20000家。

科技是源头,长三角共同体正在形成。

5月5日,由科技部战略规划司牵头,会同长三角三省一市和G609市科技部门,齐聚芜湖,召开推进G60科技走廊建设课题组专题会议。

松江G60科技走廊展示大屏幕。本报记者徐伟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成果、重要任务和重要品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现已进入第五个年头。据长三角G60科技发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介绍,2023年,长三角G60科技走廊科技创新板上市企业数量已超过全国五分之一,G60科技走廊已成为企业登陆科技创新板的沃土。完全自主孵化的企业,解决了硅片、光刻胶、G60星链、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一系列高科技企业的技术难题,并已产业化。

城市更新:外滩的“第二立面”与烟火并举

发展的基础和终点是人民。

外滩历史文化街区(黄浦区)占地78公顷,涵盖30个历史街区和177座建于1949年前的老建筑。临江36栋是外滩的“第一立面”;非临江141建筑,即“第二立面”。

今年“五一”小长假,外滩的“第一门面”里都是花花绿绿的人。在距离外滩不到1公里的外滩中心广场,穹顶、爵士、市场、3D巨幕展示着另一种烟火。

从外滩中心广场穹顶一角看到的建筑。本报记者邹娟图

百年公空房外滩中央广场是上海黄浦完成外滩“第二立面”改造的项目之一。公开资料显示,外滩中央项目(179街坊)位于中国第一商业街南京路与各国建筑博览群外滩交汇处。周边有南京东路、四川中路、九江路、江西中路。街区内有1911年至1930年修建的四组老建筑(中央商场、美伦大厦、华侨大厦、新康大厦)和两条独具特色的十字形内街(沙市一路、沙市二路)。该项目的改造将为外滩其他100多座历史建筑提供一个样板。

按照“再现风貌、重塑功能”的总体要求,上海黄浦分两期对179个街区进行了保护性更新。根据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和修缮原则,提高了建筑的结构可靠性和安全性,通过合理利用,有效保护了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让市民在消费的同时体验历史。外滩投资集团副总裁、外滩旧建公司总经理朱一峰告诉记者,在外滩中心项目开发之前,这里有1000多户不完整的房屋,上百个小产权单位。产权复杂,置换非常困难。

七年后,“腾笼换鸟”终于在这里实现了。2021年7月,外滩中央内院4000平方米的玻璃穹顶正式亮灯,成为百余年来南京东路首个穹顶景观,也为“中华第一商业街”增添了一道新景观。

“外滩地区的城市更新将充分继承和延续金融功能,突出金融、商业、文化功能的融合,同时通过改造和修缮保留城市的烟火气。”黄浦区建设管理委员会(滨江办)副主任江奥米介绍,上海黄浦正在推进外滩“第二立面”的城市更新工程。根据计划,到2030年,位于“第二立面”的141栋老建筑将进行改造。

在家健康守护:是医院,而且不仅仅是医院。

一定要挤进大医院看病吗?上海闵行区的顾美社区给出了另一个解决方案。

顾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上海市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全国社区卫生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它将疾病的筛查和预防放在前面,关注居民的整个生命周期。

顾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智能康复训练设备。本报记者徐伟

在顾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果您对自己的健康不放心,可以到慢性病管理中心进行监测。甚至,它比居民们更早想到了。顾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环红梅表示,顾美社区深入挖掘社区居民整体健康状况和疾病谱,以全生命周期健康为重点,以儿童、孕妇、老人等重点人群为重点,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它让数字代替人“跑”。顾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了“智慧卫生站”,让顾美社区的居民能够积极参与到居民的个人健康管理中来。

该中心以“智慧服务、智慧医疗、智慧管理”的创新驱动。社区居民可在闵行捷医APP上体验预约、挂号、缴费、查就医排队、查化验单、申请全流程在线签约服务等功能,大大缩短了排队时间,简化了缴费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便捷的就医签约服务。

“这样可以让‘数据多跑腿,人少跑路’,把医生和药品直接送到居民家里。”该中心医务科科长金明介绍。

据了解,目前,顾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与上海市所有二、三级公立医疗机构的医学检验项目实现了互联互通互认,推动了全系统医学检验工作的同质化、标准化,实现了实时接入和互认共享。

百朗设计

责任编辑:郑浩图片编辑:蒋立冬校对:徐亦嘉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中国式现代化长三角实践的上海智慧_上海大调研》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2874.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