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简简单单的儿歌,就简简单单地欣赏吧
最近很流行“挖挖挖”的童谣。但是挖了又挖,离奇的现象出现了。今天媒体曝出视频原创发布者遭到网络暴力。还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视频中的幼教老师“挖”出了一套房,带货赚了不少钱。他的真实身份是网络名人云韵。
这真让人纳闷。一首给孩子听的童谣,简单的文字,恶魔般洗脑的歌词,为什么能这么受欢迎?然而,与突然走红相比,网络暴力事件让这位幼教老师更加尴尬。事情的走向就像基因突变一样不可预测。本来是很简单的事情,结果却很荒谬。
当事人被网络猛烈攻击,谣言满天飞,充满童真的歌曲也在传播中被糟蹋。只能说短视频的发酵是难以捉摸的,像基因突变一样,很难预测会突然扭曲到哪里。
这让人想起小区电梯里的广告。我家小区的电梯好像被某童鞋品牌包车了,24小时播放这款童鞋的广告。广告也很神奇,改编童谣《新年快乐》,一遍又一遍重复它的品牌名,然后各种肤色的孩子穿上自己的童鞋,迈出与父母脱离关系的一步。乍一看,也挺有意思的。
一开始大家都认可这个广告,我也没什么感觉。有时候出了电梯,我会哼着这个广告的旋律。
但时间久了,我渐渐厌倦了。然后我发现,半年下来,电梯广告屏经常坏。我猜,应该是有人厌倦了这个广告,故意破坏这个屏幕。但是这个屏幕很强,屏幕不亮,但是声音不变。这种感觉只能说是让人更烦了。
我想这大概类似于“挖来挖去”这种病毒式传播的文化现象吧。这种恶魔般的洗脑,无意义的重复,问题不大。人们不会刻意鄙视这种“下巴丽”文化,就像“挖啊挖”可能确实会让很多人松一口气,这不需要太多思考。这也是社会的刚需。在物理层面,有尖叫鸡等产品。在网络层面,当然有“挖啊挖”之类的各种洗脑神曲,人太需要减压放松了。
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提出了一个理论,叫做“非自愿记忆提取现象”。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大脑中,一些信息记忆是由相关线索提取出来的,甚至一个轻微的感官刺激就能提取出这些信息,这就使其成为一种不自觉的或不可控的人类现象。
说白了就是反复恶魔洗脑的节奏,其实是和大脑机制相匹配的。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争相模仿“挖啊挖”,大脑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这种记忆提取所吸引。而且这个机制也是商业上用的,至少我只知道一个品牌的童鞋,就是我们楼里电梯广告里的那个。
但是,无意义的重复太密集,人难免会厌烦,也可能导致很多意想不到的趋势——就像电梯里的屏幕,其实是被破坏了。
“挖来挖去”引起的涟漪其实也是一样的。社交媒体毫无节制地迎合年轻娱乐,无数博主跟风模仿,最终让事件变得离奇荒诞。
低龄化娱乐有意义,但有限,无法撑起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获得更充分的意义。就像一部热播的电视剧,可以演绎出各种解读,但是几十秒的洗脑短视频并不能提取出很多有价值的话题。
最终各显神通的网友只能掀起一堆低质量的讨论,比如“老师变有钱了”、“网络名人炒作”、“女主持人不好看”等等。看似开满了花,里面却是寸草不生,荆棘遍地。
肯定有很多人喜欢挖来挖去,但也有很多人扑向一只儿童的宋立科苍蝇,瞬间消费掉那种单纯单纯的美,剩下的只有成人世界的算计、嫉妒甚至相互伤害。一味迎合年轻娱乐的“洗脑”,到头来只能留下一个烂摊子。
在某新闻评论区看到关于“挖挖”的最高评论:“救命啊,我不想再见到她了。”我相信这位网友一定不是对这些幼师有意见,而是被太多的衍生话题惹恼了。或许嘈杂的网络环境也应该给大家留点空间,单纯的欣赏简单的儿歌。
责任编辑:李勤余图片编辑:乐浴峰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