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风”式调研,为何会让基层苦不堪言?_舆论场
“最多就是一阵风,不一定能下来。”在年初热播的电视剧《《狂飙》》中,当调查组到达时,当地官员不以为然地说。
从戏内到戏外,“一阵风”式的调查屡见不鲜,其次是集群调查、多头调查、重复调查。这样只有调查没有结果,还增加了基层的负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学会促变,学会促干。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成为学习贯彻习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的当下,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需要避免扎堆调查,不能在调查的道路上一味“冲”“堵”甚至“撞”。
在很多人看来,扎堆的原因无非是科研人员准备不足,懒于耍小聪明,跟风找课题,找固定位置,最后冲到基层“添堵”。这当然是现实中的情况。“一周发两份问卷,内容大多相同”,“工作组下基层讨论太多”…某知名基层中队曾这样抱怨。可见,再成功有特色的点,也经不起这样的干扰。
更有甚者,在“集聚效应”的影响下,一些站点被变成了研究的“样板房”,完全背离了调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的真正目的,陷入了最不能接受的形式主义。
但是,一些调查之所以会“碰撞”,除了主观上的不作为,也有客观原因。比如,各部门、各单位虽然职能不同、分工不同,但具体工作的推进往往需要多部门的配合。不同的部门和单位往往需要面对一些共同的问题,所以在同一个方向、同一个问题上进行研究是很正常的。
再比如,很多问题表现在基层和基层,自然容易进入相关系统下属部门和单位的视野,导致上下级重复查处、多头查处。有时候,这种调研不仅重复率高,还被异化为“步步为营的重要材料”,给基层工作人员带来很大压力。
为了避免这些情况,必须加强科学统筹,完善协调机制。对于那些相似度高的研究课题,可以鼓励相关部门和单位“合题”,组织不同部门和单位的团队制定方案,开展研究,解决问题,通过“同题共答”形成合力;还可以协调“错题”,引导一些不成熟的研究项目错开题目,另辟蹊径,提高研究的有效性。
更重要的是,调查研究要始终强调“实”字,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从实际出发,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善于在薄弱环节和冷门领域摸清情况、发现问题,而不是“轻易避难”、“避热”、“爱贫爱富”。同时,作为一门致力于求真的学问,调查研究要像学术研究一样,追求“以前没有做过的事”,在创新实践中把握规律、找准板块,很好地回答每个时代的问题。
有些“扎堆”情有可原,但当“扎堆”变成了“抱团”,沉迷于它带来的某种安全感,就是自我陷阱的一角。跳出舒适区,研究之路可以越走越开,研究的成果也会越来越被认可。
责任编辑:王建亮图片编辑:乐浴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