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经济日报金观平:打赢防汛抗洪这场硬仗_舆论场

经济日报金观平:打赢防汛抗洪这场硬仗_舆论场

2023年7月4日,重庆万州区五桥街道发生严重渍水,武警官兵乘坐橡皮艇搜救群众。视觉中国图

近日,重庆等地遭遇强降雨,部分河流出现超警洪水,引发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防汛救灾主体责任,领导干部要加强应急值守和前方指挥,切实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努力把各种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中国是世界上洪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虽然近年来中国的防洪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每年因灾害造成的损失仍不容小觑。以2022年为例,全年洪涝灾害造成3385.3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289亿元。

目前,我国即将进入“七大洪水、八大洪水”的关键时期。据有关部门会商研判,今年长江、淮河、太湖、松辽流域存在洪涝灾害风险,部分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较高。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复苏,各地生产经营活动持续恢复,夏季消费也将进入高峰,不能淹也不能淹。打赢防汛抗洪这场攻坚战,确保大江大河和重点水库防洪安全,最大限度减少洪涝灾害影响,既是民生经济账,也是政治任务。我们必须密切关注他们。

防汛抗洪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不言而喻。从灾前防灾基础设施建设、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到日常会商研判、潜在风险排查、科学用水调水、灾后救援重建工作,各地区、各部门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构建高效、精准、常态化的预警、预防和救援体系。

坚持把关口前移。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和最重要的灾害管理战略。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新理念,要求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防治自然灾害的能力,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有关部门通过不断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可以及早发现和处理灾害,为群众提前转移避险提供时间保障。根据“十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到2025年,我国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要达到90%。要进一步用好人工智能、智能遥感等新技术,推进信息共享和数据联动,进一步强化基层临灾预警机制,从源头上防范和降低洪涝灾害风险。

洪水暴雨来袭的关键时刻,不仅考验着应急管理和防灾能力,也考验着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的责任和为民情怀。今年以来,国家防总组织批复并通报全国防汛抗旱行政责任人2521人。要进一步夯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明确各级责任人的职责任务,熟悉防汛预案,掌握责任区的工作重点和潜在风险。

防汛救灾工作“宁可一百天紧,不可一天松。”各地各部门要时刻绷紧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这根弦,以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做好各项准备,保持戒备和严阵以待的状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责任编辑:王卉图片编辑:张同泽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经济日报金观平:打赢防汛抗洪这场硬仗_舆论场》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8305.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