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郑州日报》今推创刊74周年特刊【一座城市的发展调研报告】_舆论场

《郑州日报》今推创刊74周年特刊【一座城市的发展调研报告】_舆论场

我们努力写作。

属于这个时代的研究报告

——写在《郑州日报》创刊暨《郑州日报》创刊74周年之际。

2023年7月1日,当第一缕阳光冲破云层,你映入眼帘。当你在这一天翻开《郑州日报》,看到的是一系列的新闻,而你看不到的,是这份74年历史的报纸27000多天不间断的新闻推送背后,一代代记者的责任,以及记者们用脚“丈量”这座城市后写下的文字。

这一天是中国共产党的102岁生日,也是《郑州日报》的74岁生日。

生日快乐!

我们正在写一份关于这个城市的“研究报告”。

在《郑州日报》的档案里,从泛黄的旧报纸,到如今墨香四溢的报纸,一叠叠的纸张里,珍藏着属于这个时代、这个城市的74年记忆。

74年前的7月1日,战争的盛夏,郑州日报第一期在取得全国胜利的隆隆炮声中诞生。此后的74年,本报与这座城市血脉相连,同甘共苦,共命运;本报与这座城市的人们,日夜相伴,彼此见证,同频共振。

读报就像打开一座城市的记忆-

从血雨腥风、百折不挠的战争时代,到一切已成废墟、激情燃烧的斗争时代;从改革开放的燃烧岁月,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春天的故事”;从满怀豪情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到中原儿女推动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迈上新台阶…报纸是一代又一代人书写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奋斗史。

从“中原商战”到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从批准杭航空口岸到国务院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从“火车拉动的城市”到首列出境中欧班列,再到国内首条“米”字形高速铁路的建成…报纸是一代又一代郑州人自强不息、正直创新、不断书写城市故事的变革史。

在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方块字里,浓缩了这座城市的74年。新闻工作者从来都是时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更是社会进步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厚厚的新闻纸按时间顺序排列,指尖交叉,仿佛在看时间的流逝。

在报纸上,写下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写下了一曲曲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奋斗赞歌——那是一份关于这座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

我们正在写这个时代的“研究报告”。

当前,媒体传播技术发展迅猛,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行业生态。技术的迭代升级带来了无尽的想象和可能,但永远无法取代或削弱新闻内容本身的魅力。

坚持我们最初的愿望,牢记我们的使命。党报姓氏的红色基因是《郑州日报》的成长密码,在一代又一代郑州报业人的不懈奋斗中得以延续,代代相传。

74年,无论是铅与火,光与电,还是数与网;无论是黑白印刷的四版垂直报纸,还是厚报时代的版式创新,还是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音的主流声音传播矩阵的打造,无论媒体形态如何变化,郑州日报的初心从未改变。在时代中,一代又一代郑报记者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坚定地肩负起党报的责任和使命。

1974年初,《郑州日报》与党同甘共苦,用党的丰功伟绩鼓舞人心,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在发展的大潮中,我们唱响主旋律,赞美好故事,讴歌时代先锋,向人民传递信仰的力量。

在信息庞杂嘈杂的新媒体时代,我们坚持报纸和网上一起抓,报纸、终端、网络、微媒体等平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音的主流声音传播矩阵,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鼓与呼。

在过去的74年里,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奖杯,四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连续三年,我们挖掘推出了三位感动中国的人物。大爱之城,温暖之城,郑州正能量之城,当之无愧…

媒体就是信息。

面对媒体融合的浪潮,我们深刻认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责任和使命,敏锐洞察媒体技术和媒体业态的变革,科学展望媒体与社会同构时代的到来。

面对挑战,我们拥抱未来。我们积极转型创新整合,打造了以正冠新闻为代表的旗舰传播平台,构建了以郑州发布为代表的多个移动新媒体矩阵,催生了冬瓜视频、郑直播、大数据研究中心、黄河评论、独家责任、郑在班等数字视听新品牌。

媒介生态的变与不变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印记;技术迭代的背后,凸显的是一份报纸所呈现的动态进步和不变的坚持——这是一份属于这个时代的“研究报告”。

我们代代撰写记者的“研究报告”。

1949年7月1日,《郑州日报》正式创刊,头版序言还是竖排。“经过一个月的短暂准备,郑州日报在7月1日建党28周年之际与读者见面。《郑州日报》是中共郑州市委的机关报。是人民的代言人,是党的耳目……”

在如今泛黄的报纸上,序言朴实无华,但读来依然直击人心。这短短的几句话,高度凝练地表达了郑报人的初心——始终坚持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的心声,记录和描绘郑州发展的壮丽画卷,搭建党和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

秉承这样的初心和使命,每一位郑报记者都是负责任的、相当超前的——每一条新闻都是现场记者的“调研报告”;每一份报纸都是在调查研究中不断加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记者;每一篇稿件都是新闻工作者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转变文风的过程中推出的佳作。

调查研究是党的“传家宝”。对于记者来说,直奔一线,进行实地调查是一项基本素养。于是,我们一次次走出“舒适区”,到基层、到群众中去,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打动人心,在火热的生产线上写稿,让镜头和笔沾满泥土的“芬芳”…

在田间地头,我们知道现代农民和现代农业的真实动态;在工厂车间,我们正在见证一场又一场技术变革带来的新气象;在大街小巷,我们听着最普通、最烟火但也最真实的普通人的人间故事;在考古现场,我们见证了这座古城无与伦比的辉煌历史;在战争“流行病”的前线和重大工程的现场…我们用镜头和笔和纸写下属于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变化。然而,这些新闻的背后,是一代代新闻人用行动书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一代代新闻人用汗水和智慧浇灌的自己的职业丰碑——这是我们审视自己的“研究报告”。

这份报纸已经74岁了!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我们通过报纸或手机为你呈现包含着郑报人汗水和爱心的新闻,就像74年来的每一天。

你看到的新闻背后,是这一代记者写的,关于这座城市,关于这个时代,也是我们审视自己的“研究报告”。

7月1日是本报74岁生日。

74年来,我们努力写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研究报告”。

此时此刻,我们带着一份沉甸甸的城市发展“研究报告”向您报告!

郑州报业集团党委书记、郑州日报社社长

卢世海

责任编辑:张珺图片编辑:沈轲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郑州日报》今推创刊74周年特刊【一座城市的发展调研报告】_舆论场》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8245.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