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倒下的永雄之外:那些被“团灭”的催收公司们_一号专案

倒下的永雄之外:那些被“团灭”的催收公司们_一号专案

被查处的湖南中成不良资产处置有限公司岳麓区的办公室,天花板上挂着一条横幅:“今天还钱了吗?”。本文图片(除单独署名外)本报记者谭俊

“你今天还钱了吗?”在众多高科技公司聚集的长沙麓谷某大厦,办公区空大部分空无一人,天花板上挂着的横幅标语显示这里曾是一家催收公司。

工作站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地上的碎玻璃渣和凌乱的椅子让办公区看起来一片混乱,神龛上的几个苹果和橘子干得皱巴巴的。旁边另一家公司的员工告诉该报,“我在这里两个多月没见人了,也没人看。”

这是一家催收公司今年3月被安徽警方查处后的现状。在被安徽警方跨省多次执法后,催收巨头湖南永雄资产管理集团于5月25日发布了一份《致全体员工的通知》,引发广泛关注。

熟悉收藏行业的人对收藏公司的“生死”并不感到意外。事实上,近年来,随着有关部门对暴力、软暴力催收的打击,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不断加强,踩红线被查处甚至“一窝端”的催收公司不在少数。正如永雄集团创始人谭满早在2022年初所说,“催收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强监管和前所未有的合规洗牌,几十家、几百家甚至上千家催收公司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连日来,本报走访了多家被查甚至“一窝”的催收公司。它们分散在城市里不同的写字楼里,大门紧锁,里面那些密密麻麻的工作站也能让人感受到收藏的紧张气氛。墙上留下的“催收禁令”、“员工承诺书”等文字资料,不过是对这些“表面合规,背后违规”行为的讽刺。

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论文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收藏”为关键词,搜索了50余份收藏公司和收藏者买卖个人信息的判决书。警方的通报和司法机关认定的事实表明,一些催收公司利用开发的催收软件直接获取债务人的手机通讯录,涉案黑色生产链甚至渗透到政府信息网站。

在湖南华为济南企业管理有限公司长沙办公室,墙上挂着几张员工绩效工资排名、“十佳条幅”等海报。

走访被查处的催收公司:墙上贴着“禁令”,办公室空空无一人。

据新华网报道,截至2015年8月,湖南省从事不良资产管理业务的单位仅90家左右,包括民营资产管理公司、律师事务所等机构。曾在永雄公司担任高级经理的崔总(化名)说,在永雄的带领下,高峰期长沙作为中心城市,一度有近千家催收机构。

据《南方周末》报道,今年3月以来,除永雄外,其他多家湖南催收公司均被安徽警方跨省执法。3月13日,湖南中成不良资产处置有限公司、湖南华为济南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湖南诚普法律咨询有限公司被调查。

近日,该报记者实地走访了上述三家催收公司。

其中,湖南诚普法律咨询有限公司位于长沙永雄集团麓谷总部旁的一栋楼里。现在公司玻璃门紧锁,办公区没有人空。门外,可以看到里面的工作站和座椅排列整齐。楼内其他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已经很久没有在二楼看到有人进出公司了。据《南方周末》早前采访的一名诚普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公司内36人被采取强制措施,其中3人被逮捕,33人被取保候审。目前公司业务停滞不前。

在距离这里5公里左右的麓谷企业广场一栋写字楼的19层,是湖南华为济南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的办公室..官网,公司介绍,华威济南公司成立于2016年3月,总部位于北京,注册资本1亿元,员工近2000人。在北京、长沙等全国20多个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在印尼、菲律宾设立了海外机构。公司拥有自主研发的贷后管理系统,为客户提供高效智能的催收服务。

当论文找到华为济南长沙办公楼时,公司大门也紧闭着。透过玻璃门,可以看到右侧的大部分柜门都是开着的,好像被搜查过。墙上贴着几张员工绩效工资排名的海报,“十佳条幅”和“符合征收标准承诺书”。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在“十条横幅”中,有“禁止使用私人手机与债务人联系,禁止泄露、丑化债务人个人信息”等规定。

湖南中成不良资产处置有限公司,祈福神龛上,几个苹果和橘子已经干枯起皱。

距离华为济南1.5km的某酒店18楼,是湖南中成不良资产处置有限公司在长沙岳麓区的办公地点。这里的玻璃门敞开着,地面和工作站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一些设施已经被破坏,地上的碎玻璃渣和凌乱的椅子还没有清理干净,神龛上的几个苹果和橘子已经干枯起皱,使得公司的办公场所看起来破旧不堪。其中一个工位上,还放着一份员工日记,上面抄写着公司的“六条红线”,包括“不得冒名顶替公安部门、伪造函件公章、软暴力催收”。天花板上挂着几条横幅,上面写着:“你今天拿回你的钱了吗?”“不是第一,是穷!!!”等口号。

附近另一家公司的一名员工告诉该报,“我们已经两个多月没有在这里看到任何人了,也没有人照看他们。”。在中成公司位于长沙雨花区的办公室,也是人去楼空空。透过紧闭的玻璃门,可以看到一些电脑在地上编码。大厦物业工作人员小声告诉本报:“3月份警察来查,听说老板被抓了。”

湖南中成不良资产处置有限公司

据南方周末报道,湖南中成一名负责人的家属透露,目前包括其家属在内,公司两名负责人已被批捕,山东临沂等地的分公司基本解散。

湖南中成不良资产处置有限公司大旗:要么第一,要么穷!!!

黑猫投诉显示,上述三家公司均存在电话轰炸、骚扰同事和家人等行为。

此外,2022年11月11日,安徽马鞍山市公安局雨山分局发布通报,征集易磊、等人违法犯罪线索,称该团伙长期利用信息网络、电话收集“软暴力”,实施寻衅滋事等一系列违法犯罪活动,已抓获主要犯罪嫌疑人32名,抓获犯罪嫌疑人多名。“凡提供公安机关尚未掌握的线索的,将按照《安徽省公民举报黑恶势力犯罪奖励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本报了解到,被征集违法犯罪线索的团伙是长沙一家名为新荣天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的催收公司。警方提供线索的易磊和李江分别是新荣天盛公司和湖北分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6月13日,论文来到公司注册地址长沙天心区某商业广场16楼。好不容易找到了公司的踪迹,换成了一家做跨境贸易的电商。该公司负责人证实,“新荣天盛公司已经关闭”,他于2022年11月租用了该办公室。工商登记显示,新荣天盛公司湖北分公司已经注销。

个人信息明码标价,怂恿公司“购买”公民信息。

本报多方了解到,近年来,各地警方查处的催收公司远不止上述四家,催收公司被“一网打尽”的故事在“催收之乡”长沙上演。

2021年12月8日,长沙市公安局通报了近年来涉案人数最多的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即湖南强本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案,据业内人士透露,强本公司在长沙的催收行业仅次于永雄。

在湖南强本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原办公室,大门紧锁,墙上贴着“禁止催收”和“伪造身份催收处罚通知书”。

强本公司成立于2014年,在杭州、长春、Xi安、郑州、武汉、深圳等地设有分公司,与多家银行、金融机构有合作。2021年4月,强本公司被中信银行授予2021年第一季度“六星级优秀委托代理机构”称号。

长沙警方通报称,该公司为提高催收成功率和绩效,将催收对象还款金额与营业部绩效收入直接挂钩。当银行提供的个人信息联系不上或催收对象不愿意还款时,就组织公司人员通过网上黑灰产渠道购买大量公民个人信息,然后将这些公民个人信息卖给公司员工进行催收,并以“果费”“风险费”等各种借口,,每个月从员工工资里扣几百到几十元不等的费用。通过专案组前期侦查,该公司每月购买公民信息10万余条,非法获取公民信息200余万条。

2021年11月30日上午,专案指挥部在长沙天心区南湖路某写字楼A座6、28层,B座16、22层,C座2层,调集刑侦大队、特巡警大队、派出所警力500余人,当场抓获犯罪嫌疑人177名,扣押、冻结涉案资金500余万元。

永雄公司多名前员工介绍,强本被查,在业内引起了很大震动。“当时觉得收藏是个‘夕阳产业’。”一位后来离开永雄的藏家说。

2023年6月7日,本报走访了强本公司原办公地点天心区蓝湾国际广场,了解到该公司的几个办公室已经易主,仅在A座6楼,整层漆黑,大门紧锁,里面还能看到一些催收公司的痕迹。比如墙上贴着“信用强”、“禁止合规催收通知”、“伪造身份催收处罚通知”等字样,还贴着“不得冒用公检法”、“不得伪造公检法公章和律师函”、“不得暴力催收”、“不得泄露或买卖客户信息”等八条催收禁令。

讽刺的是,强本公司最终还是倒在了公司自己发出的“禁令”下。

据业内人士透露,除了强本公司,长沙恒贵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湖南湘大金夫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催收公司被警方查处,但鲜为人知。

该文从中国裁判文书网证实,湖南湘大金夫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于2020年5月22日被警方查处。警方在长沙市天心区汇金国际银座将法人代表姜、副总裁华、业务负责人群抓获。长沙县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认定,在催收过程中,当债务人表示无法还款时,公司催收员会利用债务人信息查询其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社保、宽带、中国银行、公积金中心等单位的登记信息。上述信息可以反映债务人的工作单位、亲属关系和家庭住址,然后催收业务员通过打电话给债务人的亲戚、朋友、同事、领导等相关方来整合收集到的信息。经鉴定,该公司非法获取公民信息8656条。2021年4月,三名被告均被长沙县法院判刑。

2021年8月18日,成立仅5个月的长沙恒贵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被警方查处。法院判决,该公司股东聂某、姜某乙、王某如在公司成立后,为完成采集业务,整合各业务组需要购买的公民信息,以0.1元至5元不等的价格从第三方购买相应人员的电话联系方式、广东疫苗、公积金等个人信息。随后,该公司催收人员通过非法购买的信息对债务人及其亲友、同事等相关当事人进行骚扰。据统计,聂某等5名被告人利用身份证号码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2.8万余条,提供给业务员进行采集。

2021年12月,长沙市岳麓区人民法院分别判处上述被告人六个月至一年两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报纸发现这家公司目前已经注销。

湖南中成不良资产处置有限公司被一位收藏家遗弃的日记。

黑色生产链渗透到政务网,开发催收软件获取债务人手机通讯录。

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50多份判决书显示,在这些案件中,多名涉案采集者非法获取大量个人信息进行采集,同时通过出售个人信息获利。

其中,湖北省十堰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的一起案件,堪称非法获取和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全集”。同案的19名被告人分散在全国十余个省份,相互勾连倒卖个人信息,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黑色财产利益网络。

这起由公安部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挂牌督办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大案,首先引起了远在湖北十堰从事采集工作的民警高的注意。因为跟踪债务人的需求,高经常从别人那里购买债务人的信息,后来自己也成了信息贩子。

十堰警方已在全国8省11市抓获涉案人员26人。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涉案人员中,竟有警察、银行工作人员、计生工作人员等“内鬼”。这个买卖个人信息的团伙利用“内鬼”联系黑产链,直达公民个人信息链源头。

根据本案判决书,2017年5月18日至7月5日,受聘于江苏省镇江市公安局某分局巡特警大队的唐凯,在其办公室窃取公安网络数字证书。他通过查询全国人口信息库和全国机动车及驾驶人资源信息库,非法获取公民个人户籍、车辆信息11300余条,出售给其他被告人,获利10万余元。

2017年8月初至8月底,湖南省湘阴县杨林寨计生办计算机工程师彭敖用单位分配的账号登录湖南省计生系统,非法查询公民计划生育信息2000余条,并将信息出售给被告人刘智。刘智将信息转卖给他人赚取差价。

2017年3月至5月底,中国建设银行江苏省江阴市某支行员工苗海利用支行主管的授权,通过中国建设银行新一代查询系统,非法查询公民开户信息、绑定手机号码、银行卡余额等信息40余条,后分6次以每条250元的价格出售给被告人谢使用。

论文梳理发现,这个涉及20余人的个人信息交易网络中,至少有7人从事过催收或者曾在催收公司工作。

本案中,几名被告人交代,他们在催收行业积累了贩卖各类公民信息的渠道,公司内员工靠买卖公民信息帮助客户找到想要找的人。“通过微信联系销售,涉及人员轨迹、银行财产、征信、快递地址、滴滴出行记录、通讯录等个人信息。”

论文梳理了上述50起判决,发现大部分案件都呈现出“催收者购买个人信息进行讨债,同时通过出售信息获利”的特征。被非法获取和贩卖的个人信息几乎无所不包,从手机号码、通讯录到个人和家庭户籍信息、计划生育信息,从车辆档案到在淘宝、JD.COM的收货地址,从银行卡号到公民征信信息,从住宿记录到飞机、火车乘车记录、滴滴乘车记录,从出行轨迹到手机基站定位等等。

在四川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判决的一起案件中,成都鸿志金融科技有限公司被判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软暴力敛财罪。董事长、总裁、副总裁、董事长助理、技术总监、运营经理等十余人被判有罪。案情透露,宏志公司还利用技术人员开发的催收系统,通过网贷过程中直接读取的借款人手机通讯录,在催收过程中对债务人及其无关联系人进行辱骂、威胁、短信、轰炸等方式,迫使其还款,造成了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几个判决显示,信息贩子根据个人信息的分类和价值,也有不同的报价。比如一个户籍信息卖15到25元,车辆档案卖12到15元,个人行车信息卖10到15元,公民影像照片卖15到20元。这些信息出售后,价格翻倍。支付宝绑定的手机号卖30元,QQ通讯录卖150元。每个银行卡号250元,淘宝送货地址最高能卖到380元,车辆轨迹500元,手机号基站定位能卖到1000元。

收集公司AB面:“组合拳”也难阻个人信息贩卖。

涉案催收公司号称严格合规,墙上挂着“催收禁令”,员工签有承诺书,但为什么这么多公司被查?

“那不是‘挂羊头卖狗肉’。”永雄公司一位前员工说,“银行要求合规收款,公司表面文章必须做。反正员工工资会违规扣。”

在前催收人看来,银行将催债业务委托给催收公司,也将催收过程中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软暴力等法律风险转移给了催收公司,而催收公司则通过表面的规章制度将催收中不可避免的风险转移给了员工。正如论文在前两篇《勇雄收藏初(一)、(二)》中所说,收藏者“不违规是拿不回钱的”。当监管部门识破催收公司的AB面,难免“一窝端”。永雄集团发现员工违规,坚决处理员工,关闭涉事分支机构的做法已经不再有效。

6月14日晚,永雄集团程维公司娄底分公司员工聚在一起“谈心”。受访者供图

虽然以永雄为代表的催收公司多年来一直呼吁立法,给予催收行业市场地位和法律地位,但在湖南省刑法学研究会原副会长、湖南省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原主任何小典看来,我国有关部门早在1995年就“取缔”了催收公司。

1995年11月28日,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禁止设立讨债公司的通知》,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设立任何形式的讨债公司,从事讨债业务。对注册公司和从事收债业务的企业进行全面彻底的清理;严禁企业通过改变名称和方式继续开展讨债业务。

2000年6月15日,原国家经贸委、公安部、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再次发出《关于取缔各类讨债公司、严厉打击非法讨债活动的通知》,要求加大对社会上各类讨债公司和非法讨债活动的打击力度,明确“取缔各类讨债公司,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开办任何形式的讨债公司”。

但一方面是禁止设立“讨债”,另一方面是市场需求旺盛。

2005年,银监会和财政部发布了《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尽职指引》,规定可以委托第三方催收债权。银保监会也发文规定,金融机构可以委托第三方合作机构催收债权。

在不同部门规定的冲突下,催收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与金融机构、网贷公司广泛合作,有的迅速成长,并尝试上市。当然,这些公司的企业名称中并不包含“讨债”、“讨债”等字样,更多的是冠以“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公司”、“信贷管理公司”,甚至“法律咨询公司”等称谓。其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多为“欠款催收服务”、“应收账款管理外包服务”、“银行、法人机构委托的对逾期授信、信用卡透支客户的电话通知服务”。

工商注册时髦,还能打“擦边球”,但征收过程中的“擦边球”越来越厉害。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严厉打击高利贷、套路贷、暴力、软暴力催收、电信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违法犯罪行为,让催收行业的“灰色空鸿沟”越来越小。

2021年3月,《刑法修正案》( XI)将“非法讨债罪”单列为一个罪名,11月《个人信息保护法》生效。此外,《数据安全法》、《征信业务管理办法》以及与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都加强了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出台,正在收紧催收业务的数据流通和贩卖渠道。

催收公司“躲”在金融机构背后的出路在哪里?

2022年7月7日,银监会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中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落实“催收管理主体责任”,加强自身催收能力建设,减少对外包催收的依赖。

何小店认为,催收公司本身的主体合法性存疑。虽然理论上可以通过立法保障催收公司的合法存在,但按照现有催收公司普遍实行的催收方式和经营行为,很难获得立法保障,因为很难避免不与国家法律法规相违背。

据论文调查,在宣布停业半个多月后的6月12日,永雄集团宣布复工。复工的方式是员工接受培训,背诵培训内容,参加考试。6月14日晚,永雄集团旗下湖南程维信用风险管理有限公司娄底分公司大批员工聚集公司,要求离职补偿。

“我们要上班,不能只拿底薪,要有提成,要有业绩。”一位复工的收藏家说。“这堂课毫无意义。公司没有业务。不要隐瞒。直接说赔偿吧。”另一位想离开的收藏者说,她不看好公司的未来。

责任编辑:崔烜图片编辑:张同泽校对:栾梦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倒下的永雄之外:那些被“团灭”的催收公司们_一号专案》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8023.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