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农民日报刊文:气候变化不止需要应对,还可以利用_舆论场

农民日报刊文:气候变化不止需要应对,还可以利用_舆论场

面对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我们首先强调正确认识和科学应对。其实更全面更主动的概念应该是:正确认识——科学应对——有效利用。

目前正是南方很多省份早稻生长的季节。笔者在基层采访时发现,江西很多地方的早稻比平时长得更高更粗。原因是这两年江西省农业农村部门和气象部门一直在推广早稻播种技术,就是利用早春气候变暖,提前播种早稻,提前收获早稻,以后再播种早稻。这样,早晚稻的生育期延长了,晚稻在生育后期躲过了寒露风,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提高。可以说,这是中国南方农业生产有效利用气候变化的经典案例。

气候变化,主要是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显而易见。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高温天气,超过35℃和40℃的天数会增加,会明显降低农作物的产量。近年来,面对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我们首先强调的是正确认识和科学应对,但实际上这两点还不够。近年来,一些北方省份利用气候变暖将种植带北移,江西播种早稻的尝试也在不知不觉中透露出我们也可以有效利用气候变暖的想法。因此,就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而言,更全面、更积极的概念应该是:正确认识——科学应对——有效利用。

相信很多读者对“应对”这个词都很熟悉,有效的使用需要对气候变暖有更全面系统的认识。中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跨度很大。所以气候变暖对中国不同地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从南北两端来考虑。从目前来看,气候变暖的明显不利影响在南方省份,因为已经很热了,再热,人也受不了,庄稼也受不了。相对有利的地方是北方,因为以前很冷,现在变暖了。这种变暖的结果是:以前不能种庄稼的地方,现在可以种了;或者说,原来不可能种某种作物的地方,现在可以种某种作物了,这就是种植带的北移。

如黑龙江省,40年来玉米种植带平均北移约200公里,增加种植面积6100万亩;水稻北移,种植面积增加5600多万亩。到2022年,黑龙江粮食产量将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首要的是粮食种植面积的增加。1980年黑龙江省粮食种植面积1.1亿亩,2022年增加到2.2亿亩,增加了1亿多亩。其中种植带北移。

种植带北移也开始在“扩豆增油”战略中发挥作用。由于中国东北地区气温迅速上升,黑龙江和内蒙古的大豆种植带已经北移。其中,30年来,黑龙江大豆种植带北移33.3公里,内蒙古大豆种植带北移101公里,北移的地区很多以前是牧区或林区,相当于为大豆扩张增加了宝贵的耕地资源。

如果说从北方看,气候变暖更有利,那么从南方看,一定更不利?不尽然,江西的做法就是最好的回答。江西早稻早播利用了早春气候变暖的有利条件,播种期比常年提前7-10天,收获期提前5-7天。早稻生育期平均可延长2-3天,亩产通常可增产29.4公斤。

在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中,一直有“下一个结论再来”的想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其实,笔者认为这个结论是可以匆忙做出的。

首先,从总体上看,气候变化对南方的影响与对北方的影响非常不同。北方受益多少,南方损失多少,真的很难量化。

第二,在有效利用方面存在差异,即使在气候变化产生不利影响的地区,如南方。很多地方有效利用,可能会把更多的不利因素变成有利因素;有效利用少的地方可能会显示出更多的弊端。但是这种情况还是动态发展的,不是静态的,而且关系到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关系到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不能从现在的静态得出未来动态的结论。

所以,回到前面提到的十二个字:正确理解——科学应对——有效利用。虽然我们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减缓全球变暖,但是我们无法阻止气候变暖的大方向。因此,在今后的日子里,在农业生产中,“有效利用”将弥足珍贵!

责任编辑:张珺图片编辑:沈轲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农民日报刊文:气候变化不止需要应对,还可以利用_舆论场》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7351.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