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穿梭中的上海

穿梭中的上海

乘客在等待地铁进站。本文图片均来自纸媒记者吴慧媛。

2023年5月,上海地铁迎来30岁生日。它不是中国第一条地铁——这个荣誉属于拥有50多年历史的北京地铁。但在上海这样的金融中心,迅速扩张的地铁以其创新性和便捷性彻底改变了整个城市。

上海地铁从1993年只有一条线路起步,30年来规模成倍增长。如今,它拥有20条线路和508个车站,每天运送超过1000万乘客。

上海地铁总长超过80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地铁系统。它有效地扩展了城市的边界,连接了远离城市的社区,创造了新的居住中心。地铁对商业中心、住宅和周边地区的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地铁周边已经繁华起来,二级城市中心逐渐成型。

第六音,该报英文新媒体,探访了三个普通人的地铁故事(点击阅读原文):一个靠触觉和听觉走过城市的盲人按摩师;一位公司员工每天在上海和昆山之间通勤40多公里。还有一个小学生,把地铁当成自己的私人迪士尼乐园。

这些只是无数上海地铁故事中的几个小章节。但他们的生活交汇在上海市中心,由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在一起。

王春春和曹保果一起进了车站。

触觉连接

王春春和他的女朋友曹保果(化名)都是盲人。但和上海成千上万的通勤者一样,他们每天都早早地乘地铁去上班。

从8号线莲航路站附近他们家步行到地铁站大概需要15分钟。虽然路程很短,但对盲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道路标线不清,经常被自行车共享占用。交通信号灯没有语音提示也增加了高峰出行的风险。

29岁的王春春是一名按摩师。虽然他的工作要到中午才开始,但他仍然坚持每天早上给办公室送水果。28岁的郭果是AI助手的语音分析师。都在两个地铁站外的办公园区上班。“我担心她一个人在路上不安全。”王春春说。

作为盲人,只有到了地铁站才会放松。“与在街上相比,进入地铁站后,我们感到更安全、更安心。因为一切都是标准化的、可追溯的。”王春春说,车站、站台都安装了更完善的盲道,可追溯性对视障人士认路非常重要。

王春春走在街上。

去地铁站的路上,王春春一直沿着路边走。虽然他跌跌撞撞了几次,但他仍然更喜欢沿着边缘而不是中间走,因为这可以为他提供指引。

王春春更熟练地认识了道路。他走在前面,用一根盲杖作为手臂的延伸,沿着地铁站的黄色盲道走。曹保果紧紧跟着他,抓住他的裙子。

地铁工作人员看到他们,立即提供引导,带他们通过免费入口。王春春说,地铁工作人员通常会引导视障人士上车,并请目的地的同事帮助乘客下车。

王春春已经熟悉了每天的通勤路线,可以自己找到站台。“但我们去人民广场这样的大站还是需要帮助的,那里有十几个入口。”他说。上海市残联的数据显示,上海的残疾人总数为94.2万人,其中至少有10万人是视力障碍者。

政府一直在促进残疾人就业,公共交通的无障碍措施是他们独立生活的关键。今年1月,上海市政府批准了一项新法律,为居民创造无障碍环境,地铁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办公园区有很多盲人坐地铁上班。”王春春说,他听到了另一根拐杖“哒哒哒”的声音。“前面有个盲人走过来。肯定是我女朋友的同事。”

王春春的老家在河南。他在小学就失明了。毕业于河南一所政府扶持的残疾人职业学校,学习按摩技能。去年来上海之前,他在苏州工作,在那里他遇到了曹保果。

“当人们看不到周围的环境时,会感到害怕,这很正常。我也陷入了舒适区,只能靠亲戚朋友出去。”他回忆道。

但是他强迫自己去适应。“我必须习惯未知,因为我知道我迟早会独立生活。我还年轻,不想困在小空房间里。”

王雅茹正在上班的路上。

双城生活

周三,在上班的路上,38岁的王雅茹(化名)站在拥挤的地铁车厢里。刚过嘉定新城站,她松了一口气,因为她知道车厢会越来越空。

虽然大部分座位还是被占了,但王雅茹终于找到了一个小空间,打开了折叠凳。对于每天往返昆山、江苏、上海的她来说,一个便携的板凳成了她出行的必备。”一天工作下来,我太累了。”她说。

5月10日,工作了一整天的王雅茹坐在上海地铁11号线的折叠凳上。

王亚茹是上海无数“极限通勤族”中的一员。他们主要乘坐地铁出行,每天通勤时间至少一个小时。

王雅茹八年前在昆山买了一套公寓。她在昆山的家到她在上海市中心黄浦区的办公室单程40多公里,通勤时间约90分钟。虽然过了很久,但王亚茹还是庆幸自己在房价上涨前买了房。

王亚儒选择了离上海近的昆山,因为住房成本低,居住环境好。

2015年,王雅茹以每平方米不到一万元的价格买了一套小户型。现在,房价几乎翻了一倍。“地铁是我选择在这里买房的主要原因。”她说。

11号线作为国内首条跨省地铁线路,极大地提升了昆山对上海购房者的吸引力。这条线路连接昆山和上海,轨道长度约82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线路之一。除了昆山,线路还向西北延伸,与苏州地铁相连。

王雅茹虽然有车,但她更喜欢相对可靠的公共交通。“有一段时间,我在家附近工作,会开车去上班。但如果遇到恶劣天气或其他不可预见的情况,行驶时间将很难控制。”她说。王雅茹也试过在昆山附近找工作,但上海市区的机会显然更多。“说实话,我现在已经习惯通勤了。”她说。

路上她会刷手机或者补觉,因为每天早上六点半要起床赶早班车。

王雅茹平日晚上7点左右就能到家,考虑到通勤时间还是早的。如果时间允许,她会自己做晚饭,准备第二天的午饭。

王亚儒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但如果她有更多的个人时间,她也希望拓宽自己的朋友圈或者开始一段感情。现实是每天通勤和工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她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交新朋友。

“目前只能这样了。”她遗憾地说。

数着,看着过往的地铁。

城市漫游

对于8岁的小水(化名)来说,上海的地铁就是他的私人迪士尼乐园。

“我喜欢看人们上下车,开关车门。”他说。在儿童的幻想世界里,站在门口的陌生人是守门员,而站在扶手旁边的人是替补守门员。

但并不总是如此。算起来我只有五个月大的时候,坐地铁坐的是婴儿车。

“他小时候不喜欢地铁,因为太吵了。”计数妈妈说:“他还是不喜欢开车噪音,但久而久之就迷上了地铁。这种变化很自然,因为他喜欢玩火车玩具。”

对于通勤者来说,目的地是最重要的,但对于一级计数来说,他更享受乘坐的过程。“就像在家里玩我的火车玩具一样,我总是想知道这些蜿蜒的轨道会把我带到哪里。”

与安静的乘客相比,这个一年级小学生很难被忽视:他会大声预报站名。

因为数数的热情,坐地铁出行成了全家人的冒险。他们住在上海郊区8号线附近的浦江镇站。他曾经和父亲一起制定了一个出行计划,在一天内“签到”所有地铁线路。

“我们从8号线出发,到西藏南路站换乘4号线。然后在中山公园换乘2号线,在虹桥火车站换乘17号线。那是我第一次坐17号线去青浦。”伯爵详细地讲述了他的冒险经历。

每次和朋友出游,他都主动承担起“导游”的责任,介绍中转站,规划去目的地的路线。他最喜欢的路线总是在变,现在他更喜欢14号线:它连接了上海一些最著名的地方,包括东方明珠、陆家嘴金融中心和上海最深的地铁站豫园站。

“我喜欢这条路线,因为它无人驾驶。”他说。

算起来这位母亲非常支持儿子对公共交通的热爱。“我们一般周末带他出去坐地铁,他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汉字。”

责任编辑:郑浩图片编辑:乐浴峰校对:施鋆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穿梭中的上海》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7330.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