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最高法:重点打击“老赖”通过假离婚等方式提前转移财产_法治中国

最高法:重点打击“老赖”通过假离婚等方式提前转移财产_法治中国

今天(5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针对部分失信被执行人明明有钱,却通过假离婚、关联交易等方式提前转移财产,导致“没钱”执行的现象,最高法相关负责人表示,失信被执行人以各种方式规避、逃避、抗拒执行,是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重点对象。

最高法相关负责人表示,打击逃匿最有效的手段是提高工作履行能力。其中,首要的是提高执行查控的能力,进一步拓宽网络查控系统的功能和覆盖面。目前已经建立了以最高人民法院“总对总”为主,地方法院“点对点”为辅的网络查控体系。该系统已与公安部、自然资源部、银监会等16家单位和3900余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联网,可查询存款、车辆、证券、网络资金、理财产品、不动产等16大类25项信息,基本实现对被执行人主要财产形态及相关信息的有效覆盖。

截至2023年4月底,全国法院共查控案件13628.08万件,冻结资金28044.58亿元,查询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信息81963.89万条,车辆19018万辆,有价证券42195.43亿股,渔船371.79万艘,网上资金1009.75亿元。今年将进一步升级“总对总”网络查控系统,与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与服务平台对接,推广当事人登记电话号码、送达地址、户籍信息“总对总”查询功能;加强与自然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信息共享,拓宽调查和控制的范围或深度;查控系统查询、冻结、扣款一体化,缩短了执行查询周期,提高了执行效率。

深入开展信用联合惩戒,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自觉履行义务。自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建立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以来,我们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0个机构签署文件,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管、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采取了11类37类150项惩戒措施。限制失信被执行人担任公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出行、购房、投资、招投标、乘坐飞机、火车软卧、G字头动车组全部座位、其他动车组一等座等措施取得良好效果,彰显了法律权威和司法公信力,真正实现了“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效果,有力助推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截至2023年4月初,已有超过1144万人在信用惩戒的压力下自愿履行义务。

不断完善打击拒不执行犯罪的工作机制。近年来,按照中央的部署和实践要求,人民法院会同公安、检察院等政法机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联合开展惩治拒不执行犯罪专项行动, 出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规定,畅通公诉、自诉渠道,发挥典型案例引领作用,建立打击拒不执行犯罪常态化工作机制,切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探索建立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被执行人的行为进行智能分析,分析其履行能力,准确发现规避行为。例如,广州互联网法院开发“e链云镜”智能分析系统,构建“静态数据+动态行为”分析模型,整合被执行人移动支付、网络购物、大额消费、网络活动轨迹、信用等级评价等动态数据,构建被执行人履约能力五级评价体系,一键生成被执行人履约能力报告,让失信被执行人曝光。例如,在冯欠某公司贷款5416元的案件中,冯自称家中无业,无力偿还,但系统分析发现其同期网络消费支出近4万元,其中“直播打赏”超过1万元,系统自动评定为完全履行能力。在广州某小额贷款公司与余某的小额借款合同纠纷案执行中,余某以无还款能力为由拒不履行还款义务,但系统分析显示,余某近一年通过互联网理财支出20余万元,该院随即向相应互联网公司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精准切断移动支付路径,强制被执行人履行全部义务。

责任编辑:伍智超图片编辑:沈轲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最高法:重点打击“老赖”通过假离婚等方式提前转移财产_法治中国》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5660.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