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家长要禁孩子要看,专家:正视心理需求,善用短视频_教育家
连成年人都管不了经常需要“刷”的短视频,已经进入了青少年的生活。《2021年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经常在网上观看短视频的未成年网民比例为47.6%。
短视频平台多种多样,内容五花八门。随便刷一下,又是“时间都去哪了?”一些家庭也因为短视频而大吵大闹。
从“反游戏”到“反短视频”,似乎每一次网络热门应用的出现,都会让家长们如临大敌。5月15日是国际家庭日,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也同时启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鸿雁一直认为,家庭是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第一道防线。她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家长对孩子短视频使用行为的焦虑和干预,可能成为互联网时代亲子关系的新课题。“其实家长应该尊重数字一代的学习方式和休闲需求,引导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
孙鸿雁说,对于短视频,首先不要太紧张。对新事物的焦虑和对教育孩子的焦虑混合叠加,使得家长视新兴媒体为洪水猛兽,盲目排斥。他们就是想彻底禁止后患,但往往事倍功半。一些家长告诉孙鸿雁,她已经卸载了孩子手机上的短视频应用程序,但后来发现孩子会偷偷安装回来。这样的“有本事你来抓我”让人疲于应付。
“放松是一种心理需求,我们的研究还发现,许多未成年人认为基于视频的学习非常有趣。”孙鸿雁说,孩子们使用短视频是因为他们有心理需求。与其一棒子打死一个短视频,让孩子偷偷摸摸,不如正视这种需求,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大方地观看——这就是接纳。
验收后一定要陪同指导。与其让孩子一个人看,如果你有时间,可以一起看,一起讨论。短视频平台上不仅有娱乐内容,还有科普文化内容。如果引导得当,孩子也可能借助短视频形成积极的学习意识。
但是未成年人在使用互联网时确实面临更多的安全风险,所以设置好规则非常重要。孙鸿雁提醒,关于个人信息安全保护、青春模式使用、直播打赏、赞互动等,应该告诉孩子什么能做,什么绝对不能做。说到网络安全的原则,要划一条红线。
在具体的短视频使用时间、频率、地点上,可以和孩子商量后建立规则。双方都接受了,规则必须执行。家长也要督促和帮助孩子去执行。执行规则的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可以教给孩子时间管理的方法,增强孩子的自控能力。
更高的层次是引导孩子参与科学。孙鸿雁接触到了一位母亲。她发现孩子经常刷短视频后,她就和孩子一起在网上搜甜品怎么做,带在身边。搜索如何在室内运动,在家和孩子玩耍;后来,她干脆和孩子一起学习制作短视频。
孙鸿雁和她的团队调查了全国8个省16个城市1万多名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使用短视频的情况。他们发现,经常感到孤独的儿童每天使用互联网超过4小时的比例比不感到孤独的儿童高5个百分点左右,经常感到心理压力的儿童每天使用互联网超过4小时的比例比不感到心理压力的儿童高2.9个百分点。
“导致网瘾的因素往往在网络之外。”孙鸿雁感叹道。已经正式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锻炼的时间,避免增加未成年人的学习负担,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家长尽到责任的最好方式就是关注孩子的生活,关注和引导孩子的心理问题,积极避免网瘾因素。”孙鸿雁说。
责任编辑:万婷婷图片编辑:金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