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式旅游靠谱吗,到底是咋回事?
你住我家我住你家靠谱吗?与陌生人交换房子进行交换旅行越来越流行。《法治日报》记者查阅相关社交平台发现,自4月底以来,已有多名网友发帖寻找“交换旅游对象”,其中不乏“交换”成功的。从调查来看。
文本摘要:
你住我家我住你家靠谱吗?与陌生人交换房子进行交换旅行越来越流行。《法治日报》记者查阅相关社交平台发现,自4月底以来,已有多名网友发帖寻找“交换旅游对象”,其中不乏“交换”成功的。从调查来看,目前旅游交流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约定日期同时交流;另一种是错开时间交流,即甲方先住乙方家,乙方负责接待。一段时间后,乙方入住甲方。受访专家表示,这种交流旅游形式有很多优点,如扩大社交网络、节省旅行成本等,因此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交换式旅游靠谱吗究竟是肿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你住我家我住你家靠谱吗?与陌生人交换房子进行交换旅行越来越流行。
□本报记者孙天骄
交流旅游火了。
五一假期刚过,酒店费用暴涨数倍,让很多人感叹。在这种情况下,一种“零成本”的住宿旅行形式在互联网上悄然蔓延——交换旅行,即两个陌生人到对方的城市旅游,免费住在对方家里,节省住宿费用。
《法治日报》记者查阅相关社交平台发现,自4月底以来,已有多名网友发帖寻找“交换旅游对象”,其中不乏“交换”成功的。不过,与一些对交流旅游表现出极大兴趣的人相比,更多的网友持观望或怀疑态度,认为与陌生人交流“太不安全”。
从调查来看,目前旅游交流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约定日期同时交流;另一种是错开时间交流,即甲方先住乙方家,乙方负责接待。一段时间后,乙方入住甲方。除了在社交平台上发帖,网上还有一些“交流旅游平台”,里面隐藏了很多猫腻。
受访专家表示,这种交流旅游形式有很多优点,如扩大社交网络、节省旅行成本等,因此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但值得注意的是,交流旅游模式在我国尚处于“胚胎”阶段,相关法律法规和群众观念不完备,潜在风险较大,需要引起重视。
与陌生人交换
旅行经历令人印象深刻。
“五一假期你想去交流旅游吗?”我会给你一个临时密码登记入住。除了主卧,四个卧室都可以睡。还有车提供,一次性床上用品和洗漱用品都准备好了…4月底,生活在北京的李女士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个短视频,公开征集“交流游”
视频发布后,引起众多网友关注,相关评论数千条。李女士的私信里也挤满了“热切”的网友。李女士综合考虑后,在报名者中看中了来自山东青岛的郑女士。“郑老师拿着两张儿童卷子,很有礼貌地交谈,让人在交流中感到很安心。”
4月28日,郑女士一行如约抵达北京,李女士和女儿却因为买不到去青岛的机票,留在了北京的家中,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假期。在郑女士来之前,李女士已经为ta做了一些关于北京景点的导游。结果郑女士来了之后被屋里的环境和温馨的招待所感动了,直言“家里环境这么好,你怎么还出去?”她只是一直呆在家里。
其间,两家人,互不相识,一起做饭,一起玩耍。假期结束,郑女士拿着孩子的卷子回到了家。到站后,ta给李女士发了一条信息,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来之前还有很多顾虑。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住豪宅,也担心会有隐性消费。经过这几天的体验,我感觉很棒,打消了来之前的所有顾虑。”难得在一个全新的环境里放松下来,享受一种从未有过的生活,就像在家里一样,温暖,舒适,和谐。期待再次见面…青岛随时欢迎你。”
第一次交流游的经历让双方都特别满意,ta们不仅收获了一个愉快的假期,也收获了友谊。“我自己也有一份儿童报纸。郑女士一家来了之后,三个孩子的卷子很快合二为一,都玩得很开心。以后有时间我会去青岛玩,住在ta家,为这次交流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李女士说。
今后,李女士还会考虑继续交流旅游——出于安全考虑,只限女生;不收费,找对人就行。
像李女士、郑女士这样选择换汇出行的人不在少数。在社交平台上,很多网友发帖要求“交换”,交换成功的例子也不少。湖南长沙的付女士过两天就要接待一位福建的驴友了。ta对此很兴奋,也很期待:“我打算先在家里好好接待ta,然后去福建住在ta家。我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提高房间入住率,还可以认识新朋友。为什么不呢?”
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李静表示,最早的交流旅游是50年前一群年轻的法国教师借助互联网发展起来的一种性价比很高的旅游模式。近年来逐渐在网络上流行起来,受到了以自助游游客为代表的网民的热烈欢迎。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孟强表示,交流旅游的优势在于双方都能获得旅游规划方面的帮助,可以互相提供行程规划和避免踩坑的风险提示,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让双方都能获得有价值的旅游规划和指导。“即使他们花钱,也很难买到服务。”
有各种不靠谱的现象
有变相操作,有毁约。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这种“旅游+社交”和“互助旅游”。近日,社交媒体发布的民调结果显示,约62%的人认为交流旅游“不靠谱”,只有30%的人认为可以尝试。
网友“我想你”告诉记者:“第一次听说交流团的时候,我很震惊——有些人会让陌生人直接住在自己家里,可能是他们不在。如果他们把狼引到房间里怎么办?”
不久前,重庆的王先生也“跟风”,在社交平台上发帖,但始终无法实现。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对安全还是有些顾虑。
除了一部分人还在等待或犹豫交换旅游,还有一部分人遇到了不靠谱的“交换者”。有的人先在自己家里接待对方,一周后想让对方实践“交换协议”,却发现自己被“拉黑”了;有人和对方同时出发去对方的城市,回来才发现家里一片狼藉;有人到了对方家,发现房间条件和对方说的完全不一样…
还有一个交流游,完全变了味道。有网友把自己的房间拍下来后,从单间到整套房间都明码标价,无异于另一种形式的“民宿”。
在孟强看来,普通人之间的交流旅游并不是以盈利或经营为目的,但如果有人打着交流旅游的旗号,但实际上主要是提供住宿服务,并收取一定的费用,那么就可能构成接待旅客住宿的业务。这种变相经营住宿服务的行为没有经过登记,也规避了国务院关于旅馆业治安管理的相关规定,导致监管部门无法有效监管,不仅会造成国家税收的损失,还会对旅客人身安全和社会治安造成极大隐患。
北京何英律师事务所律师田芸表示,交流旅游过程中的变相收费行为违背了诚信原则,影响了交流旅游当事人之间的信任,甚至导致严重的纠纷,增加了处理纠纷的时间、精力和成本,有可能导致交流旅游的损失。如果涉嫌敲诈勒索,可能触犯刑法,要负刑事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个人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求交流”的形式外,还有一些打着“交流旅游”旗号的网络平台,但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平台都不太靠谱。
以一家名为“换房旅行网”的网站为例,该网站宣称“去世界任何地方旅行,像当地人一样生活,自由自在”,“中国70多个城市有几百个房东,中国”。要查看网站房源信息,必须注册成为会员,但注册过程中不需要实名认证,只需要邮箱就可以注册成功。一旦注册成功,就可以发布自己的房源,只需要说明房屋的基本情况(照片、房数、大概位置)就可以发布成功,不需要进一步确认房源的真实性。
如果想通过网站和房东沟通,只能留言等待回复,效率很低。于是,网站提供了另一种方式——添加网站创始人的私聊账号,花50元加入房源群,在群内与房东交流。当记者问创始人“如何保证房子的真实性”时,对方只回答“大家是因为信任我才走到一起的”。
不仅如此,记者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换房旅行网”时,结果显示为0,随后查询网站注册许可证号,发现该网站是由个人创办的。
据李静介绍,通过专门的网络中介服务机构实现换房旅游,也是国内换房旅游的一种运营模式。但在这种模式下,虽然有网站人员管理会员信息,但并不代表真的能为交流旅游保驾护航。
“很多换房旅游网站对报名都很随意。如果你申请,一分钟后你将成为换房旅行网的一员。点击房改信息,其TA成员发布的地址、电话、家庭成员信息一目了然。根本没人查你的身份,也不清楚对方的身份是真是假。如果出现纠纷,网站会抛出一个‘责任’。”李静表示,目前这些正在开展换房旅游的平台和网站,大多没有经过市场监管部门的备案、注册和审批,本身就不合法,增加了换房旅游的风险。
双方的关系很难界定。
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受访专家均提到,交流旅游新奇体验的背后,隐藏着不可忽视的潜在风险。
在孟强看来,首要风险是人身和财产安全。交换住所是指双方将自己的真实个人信息,包括姓名、电话号码、详细地址、钥匙和密码等,交给对方,让对方待在自己的私人住所,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房间布局和个人物品。这可能存在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隐患。
同时,还有个人隐私保护的问题。对方在交换者家中住宿时,交换者的房间、床、卫生间等。,应该是对方用的。如果对方随意翻看交换者的私人物品,甚至上传照片和视频到网络,无疑侵犯了交换者的隐私。
“交流旅游往往建立在网友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通常没有签订合同,或者只有几个非常简短的协议,双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不规范,很难准确量化,可能会因为服务不对等而产生心理落差甚至法律纠纷。”孟强说,如果一方提供的是地理位置优越、环境好、设施高档、温馨舒适的房间,而另一方提供的是没有说实话的房间,必然会引起一方的不满。
孟强说,交流旅游中,双方都要在对方提供的房间内短时间停留,对通风、采光、消毒、饮水安全、环境安全等也有正常要求。如果交易所提供住宿环境,这些方面存在安全隐患甚至危害,比如饮用水变质,过期零食导致腹泻等。
“交流旅游仍然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正规平台上的酒店、住宿都必须实名登记。但在交换旅游中,人的流动是失控措施,交换双方在网络世界中形同陌路。如果双方都是匿名或半匿名的,被庇护者也可能是吸毒者或逃犯。”李伟说。
相关规定还是空空白。
未来发展仍有待提高。
在交流旅游过程中,如何解决双方的矛盾和纠纷?受访专家认为,这是这种出行方式的一大困境。
在田芸看来,交流旅游可以看作是双方通过协商达成的一种契约关系,但这种契约关系可能会因为盲目信任而产生漏洞和风险,不能完全保证双方的安全和诉求。
李静认为,换房旅游是自助互助旅游的新形式,没有专门针对网上换房旅游的法律法规,导致换房游客的相关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法律关系无法确定。出了事,找不到依据法律规定处理。
“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换房旅游缺乏监管平台和法律保障,导致换房存在一系列安全问题。同时,几乎没有大型成熟的交流网站或平台,自发的交流平台缺乏诚信监管和法律保护,交流各方的诚信得不到保障,导致交流旅游存在一定风险。”李伟说。
在李晶看来,完善交换旅游模式需要政府、交换中介、保险公司、交换对象的协调和参与。“中国交换旅游发展的瓶颈,主要是用户对交换旅游涉及的安全问题的担忧。因此,有关部门应从大局出发,建立交流旅游信用体系,为交流旅游创造良好的环境。”
李晶建议,文化和旅游部门可以将交流行为纳入社会信用网络。对个人换房行为进行诚信记录和评估,并与社会的TA信用体系如消费信贷、银行信贷等进行有效对接,形成全社会监督换房旅游的诚信网络,尽可能降低换房旅游的风险。同时,还应加强交流旅游的法治建设,出台有针对性的旅游法律法规,确保交流旅游的顺利实施。
孟强认为,参加交换旅游的人应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了解风险,以便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如对交换旅游的具体内容做出书面约定,发生纠纷时提供证据;交换前,妥善封存自己房间内的财物,拍照录像,固定财物原貌,避免发生纠纷时无法举证;要求对方提供真实身份信息,在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维权;将自己参与交流旅游的情况告知亲戚朋友邻居,给予更多的监督。
孟强还建议,相关网络平台应建立交流旅游参与者的信用评价体系,让参与者相互打分评价,从而起到风险警示和优胜劣汰的作用。热门景区社区民警要熟悉社区情况,完善社区监控设施,做好嫌疑排除、风险防范和治安维护工作。
交流旅游靠谱吗?相关阅读:
“交流旅游”再现,专家:个人隐私空开放存在法律风险。
你愿意和陌生人来一次“交流之旅”吗?
所谓“交流游”,是指交换城市,一方到另一方城市旅游,双方免费提供自己的住宿供对方使用,并帮助对方规划行程或介绍当地景点和小吃。“交流旅游”的主旋律是信任。这种新颖的旅行方式,以其成本低、个性时尚、交友多等优势,受到年轻网民尤其是很多大学生的欢迎。
随着五一假期的临近,小红书、Tik Tok等社交平台再次出现征集帖子,众多网友在博主的发帖下自行组合配对。
交流旅行在社交媒体上很受年轻人欢迎。
IP地址是山东の,网友Tina在小红书发帖“突然想交换旅游,济南有车有房”,公开招募交换对象。Ta告诉我,她是95后的独生女。“家里有半个庄园,私教,边牧,很适合各地的盆友在这里落脚。”
征稿发出后不久,一个IP地址为の95 Xi的女孩找到了“蒂娜”。“Tina”因为“年龄相仿,兴趣爱好重叠,三观在线”,当即决定和ta交流旅行。“我们俩都喜欢尊巴舞和瑜伽,甚至喜欢男明星。”
然而,根据社交媒体发布的一项民意调查,约62%的人认为交流旅游“不靠谱”,只有30%的人认为“可以尝试”。不少网友对旅游换汇表示担忧:“旅游结束后发现家里贵重物品全部丢失怎么办?””你想赔偿你家的损失吗?”“我家摄像头肿了怎么办?”
对此,“蒂娜”告诉,“作为一个女生,我还是会考虑人身安全和基本的生活环境。”“Tina”介绍,ta已经和交流对象签订了“君子协议”,约定了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保护模式,所以“可能是一种尝试”。
来自长沙的大一新生王睿(化名)也表示,出于安全考虑,ta会买锁把贵重物品锁起来,也会提前看对方学生的身份证,以确保安全。
我就交换旅游可能存在的风险采访了上海师范大学法律系副教授萧玉。
在肖看来,网友担心货物被盗、损坏,可以通过提前拍照保留房屋内货物的交付状态,并在合同中增加相应条款明确赔偿金额或比例等方式避免。更值得注意的是,变更住所可能存在法律风险。
萧玉认为,交流旅游首先会面临个人隐私暴露的问题。“家是私人空房间。当你交换住所的时候,就相当于把你的私人空房间开放给了别人。隐私从来都不是一个明确的界限。开放隐私空的本质就是向陌生人开放个人信息。这是否意味着其他人可以合理使用这些信息,比如在隐私空,拍照上传?”
“具体来说,自愿交换住所并将部分个人信息置于交换双方的公共领域,然后要求对方承担侵犯隐私的民事责任,是否构成‘禁止反言’?”萧玉说。
此外,萧玉强调,交流旅游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正规平台上的酒店、住宿都要实名登记,但是在交流游的时候,人流就失控了。交流的双方都是网络世界的陌生人。如果双方都是匿名或半匿名,“庇护”的可能是吸毒者、妓女或逃犯。萧玉认为,“可以预见,一旦交流旅游达到一定规模,监管会及时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