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运用菌群移植疗法,上海十院启动孤独症创新药物临床研究

运用菌群移植疗法,上海十院启动孤独症创新药物临床研究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利用菌群移植疗法,与一家制药公司合作,共同开发了一种治疗儿童自闭症的创新药物FMT-MLSC,并开始了临床研究。

本报讯(www.thepaper.cn)记者从5月13日举行的首届中国肠道微生态与肠杆菌科移植峰会上获悉这一消息。

5月13日,FMT-MLSC药物临床研究项目宣布启动。本文图片均由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提供。

自闭症谱系障碍性疾病(ASD)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弥漫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与围产期不良因素、免疫缺陷等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该病始于婴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语言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刻板。约3/4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者在一般精神发育迟滞的情况下,在某些方面可以有较好的能力。

资料显示,全球儿童ASD平均患病率已达1%,且每年都在增加。我国现有1300多万名ASD患者,其中0-14岁患者300多万,每年新增20多万人,男性人数是女性的4-5倍。目前ASD缺乏具体的生化诊断指标和具体的治疗方法,大多在家庭、特殊教育学校和医疗机构接受艺术音乐教育训练、语言康复训练、游戏书法心理治疗和精神药物治疗。但总体疗效不佳,给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结直肠科主任、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主任陈表示,国内外多项研究发现,ASD患者的肠道菌群与健康人群存在明显差异。ASD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较低,有害菌过多,有益菌缺乏,甚至部分正常人没有菌群。因此,李宁、徐振江等多位学者认为,ASD的发生与肠道菌群结构紊乱有重要关系,并提出以菌群移植的方式重塑和强化肠道菌群的治疗方法具有治疗该类疾病的潜力。

因此,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与深圳一家制药公司合作,历时10多年研发出一种创新药物FMT-MLSC。这种药物被命名为黄龙滴丸,主要是将粪菌原料以多层滴丸的形式一次成型,无缝包裹。一方面方便了孩子服用,另一方面也方便了储存,提高了活菌到达肠道的速率,以打破部分孩子无法接受治疗的窘境。

目前药物的有效性还需要临床实验数据进一步验证。据陈介绍,在本次临床研究中,将采用体外胃肠模拟技术,检测胃、肠液中活菌含量的变化,同时对的耐酸强度、活菌保存率和释放部位进行量化,比较与传统的耐酸羟丙甲纤维素胶囊壳性能的差异。

陈表示,在实验效果良好的情况下,将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和对ASD核心症状和患者情绪症状的影响,以及验证患者胃肠道症状的缓解和安全性,探索MLSC技术对肠道活菌的保存和定植,以及和对脑功能影响的关键机制。

责任编辑:韩晓蓉图片编辑:陈飞燕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运用菌群移植疗法,上海十院启动孤独症创新药物临床研究》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4036.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