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青年眼中的母爱:有人和母亲越来越像,有人寻找一种平衡_直击现场
与母亲的关系对刘玉(化名)来说是一场秘密的“战争”。这场战争有输有赢,但20多年后,刘玉发现自己和母亲变得越来越相似。张晓晓(化名)比刘玉大一点。她已经有一个快一岁的女儿了。成为母亲后,她似乎能和母亲达成某种“共识”。作为一个儿子,29岁的吴恒(化名)正在经历一场与刘玉和张晓晓不一致的探索。在亲密与不打扰之间找到合适的距离与平衡,也是大多数成年人与母亲之间永恒的命题。
故事1秘密“战争”,“和解协议”是礼物。
不久前,刘玉下班回家。她哥哥快放学了,她妈妈还在厨房里忙着。刘玉主动提出:我今天去学校接我弟弟。
戴上头盔,骑上妈妈的电动车。刘玉出发了。到学校后,哥哥骑着自行车从学校门口出来。刘玉拿起书包,放在电动车的踏板上。
“红灯,别担心。以后沿着马路走,不要靠近马路中间。”“后面有车过来了。你要注意他们的灯光,往边上靠。”等红灯的时候,刘玉不停地念叨着。
沿着两人都非常熟悉的曙光路,头顶上有一棵古老的梧桐树,两兄妹一前一后地骑着车。刘玉的弟弟穿着校服,白色t恤和天蓝色裤子,他的衣服在闪烁的春风中剧烈地飘动。
这条道路没有规划自行车道,所以刘玉不得不大声提醒他的兄弟靠边停车,不要超车,借用道路时按门铃。她旁若无人地喊着哥哥的名字,叫他把自行车开慢点。
到家后,刘玉向我哥哥详细解释了为什么我不能超车,为什么我必须给汽车让路…哥哥打断她:“我妈跟我说可以借道,我妈不应该让我走太远,因为我得给自己留个余地。”
刘玉突然想到,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是他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的事。大约15年前,我妈妈带她坐公交车去上钢琴课。到站后,如果公交车刚要开,我妈肯定会大手一挥:“师傅!踩一脚!”这时候,刘玉会悄悄拉妈妈的袖子:“走吧,我们可以等下一班。”她感到有点惭愧。
刘玉觉得他和母亲的关系就像一场秘密的“战争”,但在几次“对抗”之后,他是如何变得越来越像母亲的呢?
刘玉和他的母亲并不是没有亲密的时刻。他们会窝在一起追剧聊天,但是意见不合也会有矛盾,谁也不和谁说话。学生时代,刘玉认为她的母亲对自己期望过高,不认可她的努力。工作后,她觉得妈妈不理解她的理想,不理解她的爱情观。
母亲似乎更多的保留了上一代人的习惯和思维。“战争”就像时间一样是流动的,他们在这些问题上从未达成一致。有时候“和解协议”是一份礼物——刘玉送给妈妈一件新衣服,带她出去玩;有时候是和谈,妈妈会给刘玉讲她小时候的故事;有时候甚至是母亲的一句“出来吃饭吧”。
5月14日是母亲节。刘玉给她妈妈买了一双新鞋,准备在母亲节那天送给她。“十年前父亲去了香港,给母亲买了一双新鞋。不知道是我妈舍不得穿还是想先穿破她的旧鞋。真的是过了十年她才拿出来。这一次,让她第一次穿上新鞋。”刘玉说。
故事二:女儿的到来拉近了我和妈妈的距离。
大约一年前,张晓晓有了一个女儿。从那以后,我的父母从老家来到长沙,帮助张晓晓和他的妻子照顾他们的孙女。张晓晓渐渐发现,他和母亲的关系似乎从未如此亲密过。
念咒,坚强,控制欲强…这是张晓晓在分娩前对母亲的评价。大学毕业后,张晓晓选择在北京工作,实际上,她也是在逃避母亲的“干预”。
“我一个人过得多好啊,每天都很开心,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张晓晓说。没想到,一次偶然的机会,父亲给张晓晓发了一份长沙的招聘广告。她爸爸虽然没开口,但她明白父母的意思:让她回家。
有一年春节,张晓晓在家里呆了几天后准备回京工作,她的父母去车站为她送行。后来,妈妈告诉张晓晓,那天爸爸在车站哭了很久。
不知为什么,张晓晓这次乖乖地回到了长沙工作。结婚,生子,一切都在进行中。
下班回家打开门,张晓晓总是第一时间看到女儿的小脑袋:女儿从一堆玩具中探出头来,用牛奶般的欢呼迎接她。这让她觉得很开心,开始想了很多:“女儿长大了,以后上学了。我只想她健康。她将来会谈恋爱,会结婚。如果她受伤了怎么办?不开心怎么办?她的梦想会是什么?”
想了想,张晓得出了一个结论:等女儿长大了,出去多见见世面后,她就回长沙,住在女儿家附近。她的女儿有自己的事业和朋友,所以她和女儿可以一起吃饭,一起逛街。“这就是我期待的理想生活。”
可能当时妈妈也是这么想的吧。张晓晓没有办法证明,但女儿的到来拉近了她和妈妈的距离:她和妈妈很少互相表达爱意,但现在妈妈经常和孙女“比心”,大声说“你真可爱”“我好爱你”。
每到妈妈的生日和各种节日,张晓晓都会给妈妈准备一些礼物:漂亮的鲜花、首饰、包包、护肤品。“都是美好的东西。”张晓晓说,“他们不想打扮自己,但其实他们也爱美。”妈妈经常说“你看,你又浪费钱了”,还伸出手腕向亲戚朋友炫耀:“这是我女儿买的。”
今年母亲节,张晓晓已经做好了计划,她打算带领家人参加茶园的亲子活动。当了母亲后,张晓晓总是想在假期带着母亲和女儿出去玩。“我有多幸福”的想法逐渐被“带父母走”、“回家看看女儿”的想法取代。
故事三钱包里总有一张我和妈妈小时候的照片。
毕业后,吴恒一直在外地工作,他与母亲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这种平衡在吴恒年的童年时代是不存在的。那时候他很少和父母住在一起。在共处的几天里,他看到了很多父母吵架的场景。他的母亲急躁易怒,吴恒直到现在都很害怕。
那时,早上上学前,吴恒喜欢给父母留便条,比如“我今天会晚些时候回家”。放学后,他还能看到留在原地的纸条,上面是他父亲或母亲的笔迹:“好的。”
大概是五岁生日的时候。我妈妈带吴恒去麦当劳庆祝,并为他点了一份生日餐。工作人员用拍立得拍下了这对母子的照片。那张照片一直保存在吴恒的钱包里——在漫长的青春期,和母亲的合影背面有一张他喜欢的女孩的照片。
吴恒无法解释为什么她会把这张照片放在钱包里显眼的位置,因为她和母亲并不亲密。工作后,吴恒刻意选择在家乡以外的地方工作,但她每隔两三天就会主动给妈妈打个电话,哪怕通话时间只有十秒钟。
“我妈妈可能只是为了确保我安全活着。”吴恒在开玩笑。
吴恒是一名作家,写了许多文章。他不知道他妈妈从哪里收集的这些文章,不管有没有转发,她妈妈总能找到。母亲的朋友圈几乎全是吴恒的作品。
几年前,我母亲提出让吴恒回老家工作定居,但吴恒坚持,所以我父母放弃了。每逢节假日,吴恒回家,妈妈都会做很多好吃的,给他准备一床崭新的被套。当吴恒的行李箱坏了,他的妈妈会为他准备一个新的——即使他不太喜欢它。妈妈也收到了许多来自吴恒的礼物,其中大部分是昂贵的包。没有太多的情绪,但吴恒仍然可以看出她很高兴。
为了维持这种“平衡”,吴恒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照顾着她的母亲。但最近,他有了一些改变:比如,他不喜欢妈妈给他买的新行李箱,他可以礼貌地说出来。这可能是母子变得亲近的一种方式——更坦率地表达自己。
(原题为《三个年轻人眼中的母爱形态。有的人发现自己越来越像妈妈,有的人更接近妈妈,还有的人在寻找平衡”)
责任编辑:段彦超图片编辑:陈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