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更正版财报现76处“补丁”?补丁易打,信誉难复_舆论场
a股2022年年报和2023年一季报披露已告一段落,但部分上市公司正忙着打财报补丁。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已有近百家公司发布了较为真实的财报。各种更正:数据单位有误,股东持股状况混乱,总资产过多,甚至公司更为真实的财报有多达76个“补丁”,引起轩然大波。
财务报表是上市公司向外界呈现过去一段时期经营成果的主要载体,是投资者了解公司面貌、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样一份关键的成绩单,满是“补丁”,频频出现错别字、计算错误等低级错误,不仅使财务报告的严肃性大打折扣,也给上市公司的公信力蒙上阴影,反映出一些企业不重视信息披露质量,不尊重投资者,也反映出其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风险内控流于形式。正所谓,魔鬼藏在细节里,连最基础的工作都做不好。怎样才能做好企业管理?
有些“补丁”看似无伤大雅,其实只是多一个零和少一个零,多一个负号和少一个负号的区别,实际影响却是巨大的。比如,有的公司在重要数据计算中漏掉了负号,修正后正值变成负值,盈利变成亏损,可谓“一字之差,差之千里”,不仅误导投资者决策,还可能“动摇”公司股价,扰乱市场交易秩序。
虽然很多上市公司将财务报告中的错漏归结为“工作人员的疏忽”和“信息录入的粗心”,但字里行间却有一丝无意的失落。但从监管部门以往的披露来看,不少上市公司故意利用财报中“预披露-披露-更正”的时间差,操纵股价,从中获利。
可见,无论是无心之失,还是有意之举,财务报告错漏可能造成的后果都是不可掉以轻心的。尤其是综合注册制下,更加强调以信息披露为核心,把选择权交给市场。是否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不透明带来的交易风险,关系到综合注册制改革的顺利推进,也是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关键。
清除财务报告的“补丁”,“零容忍”的监管不可或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上市公司在财务报告中弥补了错误,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一些企业对财务报告质量的漠不关心。监管部门要对财务报告“打补丁”的公司多加关注,督促其交代清楚“打补丁”的原因,相关责任人将承担哪些责任,以及今后采取哪些措施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对于重大财务数据错误和遗漏,涉嫌虚假陈述或股价操纵的,要密切关注。一经查实,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补丁”容易打,但可信度很难恢复。上市公司要提高责任意识,遵守规则,心存敬畏。通过不断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建立有效的函盖机制,切实保证函盖质量,真正履行财务报告中“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依法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法律责任”的承诺否则,一旦小错任其发展,最终会酿成大错,导致信誉崩溃,后悔莫及。
上市公司只有绷紧守法审慎尽责这根弦,防微杜渐,未雨绸缪,才能筑起千里之堤,给投资者一个公开透明有序的交易环境。
责任编辑:万婷婷图片编辑:张同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