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专家:中国的俄乌立场得到更多呼应,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专家:中国的俄乌立场得到更多呼应,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当地时间2月25日,俄罗斯国防部发布公告称,俄军已摧毁211处乌克兰军事基础设施,包括17个指挥所、19套S-300和奥地利大黄蜂反导系统、39座雷达站和67辆装甲坦克。在乌克兰,情况越来越糟。

文本摘要:

当地时间2月25日,俄罗斯国防部发布公告称,俄军已摧毁211处乌克兰军事基础设施,包括17个指挥所、19套S-300和奥地利大黄蜂反导系统、39座雷达站和67辆装甲坦克。在乌克兰局势愈演愈烈的同时,美国却站出来要求中国选边站,真是可笑。然而,中国外交部的回应也充满了智慧。然而,面对中国在乌克兰局势上相对中立的立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颇为不满。对此,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就中国对有关决议草案投弃权票作了解释性发言。张军大使表示,鉴于乌克兰局势的敏感性,联合国应在发挥建设性作用的同时保持谨慎立场。
专家:中国的俄乌立场得到更多呼应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当地时间2月25日,俄罗斯国防部发布公告称,俄军已摧毁211处乌克兰军事基础设施,包括17个指挥所、19套S-300和奥地利大黄蜂反导系统、39座雷达站和67辆装甲坦克。在乌克兰局势愈演愈烈的同时,美国却站出来要求中国选边站,真是可笑。然而,中国外交部的回应也充满了智慧。

据财联社2月26日发布的消息,一支由至少100辆装甲车组成的俄军正从乌克兰首都基辅以北约30公里的维什戈罗德向基辅进发。可以说,在俄军的绝对军事实力面前,拿下基辅只是时间问题。然而,面对中国在乌克兰局势上相对中立的立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颇为不满。

2月25日,在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美国白宫发言人普萨基2月24日称,现在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选择在历史上站在哪一边”的时候了。言下之意是美国在乌克兰局势上逼迫中国选边站,这也可以呼应外界对中国在乌克兰局势上“不作为”的频繁猜测。但回想起来,美国有什么资格要求中国选边站?美国寄希望于中国出面劝说俄罗斯收手撤退,就更不现实了。美军入侵伊拉克,美国人为什么不说服自己战略性撤退?

急于逼中国选边站的美国也透露,看到俄军向乌克兰首都基辅进发,美国不知所措。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美国要求中国选边站的问题,外交部给出了非常明智的回答。外交部发言人王文斌25日表示,中国一贯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始终站在和平与正义的一边。与此同时,王文斌还强调,中国主张乌克兰局势有关各方的安全关切有权得到充分尊重。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彻底摒弃冷战思维,采取对话和外交手段。只有这样,欧洲安全机制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此外,据路透社消息,日前,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起草了一份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决议草案,要求俄罗斯立即从乌克兰撤军,并撤销对顿巴斯的主权承认。但由于俄罗斯的否决,法案没有顺利通过。中国投弃权票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论。

对此,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就中国对有关决议草案投弃权票作了解释性发言。张军大使表示,鉴于乌克兰局势的敏感性,联合国应在发挥建设性作用的同时保持谨慎立场。任何行动的目的都应该是缓和紧张局势,解决根本问题,而不是火上浇油。张军说,强硬的制裁和极端的压力只会进一步扩大伤亡,制造更加混乱的局面,无助于和平解决冲突。也正是基于上述立场,中国对美国提出的决议草案投了弃权票。

专家:中国俄乌立场得到更多呼应。相关阅读:

普京想结束冲突?中国让俄罗斯放心,拜登焦虑。

在西方舆论热炒乌克兰军队“大反攻”、俄罗斯军队“溃败”的当下,普京的一句“俄罗斯将尽快结束冲突”似乎与一些猜测不谋而合,这一表态也直接冲上了热搜。

怎么会?俄罗斯不想打了?

比起要不要打,我更关心俄罗斯如何结束这场战争。

撤退?还是扭转局势,达到目的后主动退出?

很多人希望从普京的话中找到答案。

但实际上,我们应该从当前的国际形势中寻找答案,而不是断章取义地猜测。

如果俄罗斯输了,普京将失去所有政治声誉,俄罗斯将滑入三流国家行列,难以翻身。对于中俄来说,如果俄罗斯崩溃,将增加中国在东方的战略风险,中俄伊三角的力量也将大打折扣。

普京不可能选择“溃败”,这是俄罗斯的底线。即使他不想打,也要勇敢地打。

我还是持之前的观点。虽然俄罗斯目前不可能控制乌克兰全境,但必须保留顿巴斯地区和克里米亚,这是最后的底线。

普京现在确实有些被动,但并没有失去主动权。

尤其是在上海峰会的大国外交上,普京收获颇丰。

某种程度上,只要中国、印度等大国的市场对俄罗斯开放,俄罗斯就有了可以继续战斗的“粮草”。然而,西方对乌克兰的援助不仅面临俄罗斯能源供应切断的危机,国内的抗议活动也在增加。就连美国也面临着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压力,援助乌克兰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强。

上合组织峰会是俄罗斯战略东移的舞台,是中俄伊三角正式发力的开始。对于印度,普京更多的是将其视为西方喉舌和贸易合作伙伴。

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普京会单独回答莫迪抛出的俄乌问题,并在与莫迪会谈时明确表态。普京只是想通过莫迪让整个美国和西方清楚俄罗斯的立场和态度。

首先要注意普京讲话的场合和时机。普京的声明是在上合组织峰会期间与印度总理莫迪会谈时做出的。

莫迪提问,普京回答,而不是普京主动在公开场合释放“尽快结束冲突”的信号。

莫迪说,“现在不是战争的时代”,确保食品和能源领域的安全是世界主要关心的问题。

普京回应称,他理解莫迪对俄乌冲突的担忧,俄罗斯将尽一切努力尽快结束乌克兰冲突,但基辅拒绝谈判,决定以军事手段解决。

先不说普京是给莫迪面子,用外交语言。前半句话显然是要让莫迪和外界知道俄罗斯的态度——不是俄罗斯要打,而是乌克兰不合作,坚持用军事手段解决。普京的言外之意是,乌克兰要一直打下去,俄罗斯别无选择。

事实上,“尽快结束俄乌冲突”是普京从开战开始的一贯态度,他一直为双方谈判预留空空间。俄乌战争开始后,俄罗斯发起了几轮俄乌谈判,但基本都以失败告终。

其次,普京与莫迪的会晤是在中俄元首会晤之后。普京吃了一颗“定心丸”,然后和莫迪通话,所以他的话语比较平静和轻松。

那么,中俄峰会释放了哪些信号?

第一,“中方愿与俄方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相互大力支持。”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中俄两国元首上一次会晤时,从来没有说过这句话。在俄乌战争的背景下,中国的表态对俄罗斯意义重大,凸显了新时期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全面落地和支撑,也是中俄高度战略互信的实质性体现。

这个说法其实很明确。彼此的核心利益是什么?台湾省和乌克兰。在台湾省问题上,俄罗斯将坚定支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立场;在乌克兰问题上,中国一直从历史经纬和乌克兰问题的是非曲直出发,做出独立判断。中国的一贯立场明显不同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片面谴责和制裁,一直是中国能为俄罗斯做的最大支持。

第二,“俄罗斯高度赞赏中国朋友在乌克兰危机中的平衡立场”。

在美国和其他国家对俄罗斯实施无原则制裁的同时,中国没有做任何伤害俄罗斯的事情。如果中俄之间没有高度的信任,中国不采取平衡的立场,俄罗斯的处境可能更加艰难。所以可以看出,俄罗斯人对中国的感谢是真诚的。

注意,“平衡的立场”不是“中立的立场”,而是对双方的矛盾和冲突进行积极的、有意义的调和。对于俄罗斯,我们没有疏远朋友,一直开放贸易渠道;至于乌克兰,我们一贯对平民的安全表示关切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让俄乌双方都理解中国的“平衡立场”有多难。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俄元首上海合作峰会会晤之际,美国总统拜登通过西方媒体放出狠话,称“如果中国支持俄罗斯,可能会遭遇投资暂停的风险”,美国再次发出警告,凸显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平衡立场”的难度。

即使面对当前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重大变局,以及西方的一再警告,中国也始终没有改变“平衡姿态”,实际上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和压力。

第三,“俄中主张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为国际关系树立了典范”。

普京虽然这么说,但实际上是对中俄“共同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主张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这句话是对“中国愿与俄罗斯携手合作,体现大国担当,发挥领导作用,为混乱交织的世界注入稳定”的呼应,表明中俄不仅在经贸上全面合作,而且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上达成共识。这就从政治层面把上合组织的定位和历史高度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中俄两国元首在上合组织峰会上的会晤比2月份的上次会晤更富有成果和务实。普京借莫迪向世界释放“俄罗斯将尽最大努力结束乌克兰冲突”,这不是受战场局势影响,而是在获得大国共识和支持后的冷静沉着之举。也可以说,俄罗斯准备继续战斗。

最后,西方阵营矛盾重重,普京的断气策略产生了奇效。

G7之前达成的俄罗斯能源“限价”联盟已被实质性打破。

9月2日,七国集团(G7)财长在一份联合声明中确认,同意为俄罗斯石油和石油产品设定价格上限。对此,俄罗斯以能源“切断供应”作为反击。现在北溪一号停气了,普京用“绝对愚蠢”来形容欧盟。

目前,欧盟内部已经出现了不同意俄罗斯石油限价的声音。内部文件显示,欧盟尚未就俄气限价达成一致。匈牙利、奥地利等大量依赖俄罗斯天然气进口的国家强烈反对欧盟的计划,各国的抗议活动也此起彼伏。

德国总理安格拉·舒尔茨(Angela Scholcz)仍与普京进行了对话。他说,尽管双方观点截然相反,但有必要与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进一步举行对话。这说明德方其实有点不知所措。

除了欧盟内部在价格限制上的矛盾,G7拉拢印度的计划也落空了。

G7提议设定俄罗斯石油出口价格上限。如果想让这个计划奏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印度和其他俄罗斯石油的国际“大买家”是否愿意合作,所以G7集团首先向印度发出了“邀请”。

虽然印度当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但在9月16日回应此事时,印度表示,“印度不是G7成员,购买俄罗斯石油是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

尽管在9月6日,美国一直在对俄罗斯石油的44美元限价进行修补,但鲜有追随者。

中国和印度是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的最大买家,只要它们坚持购买甚至扩大对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的进口,美国就很难实施限价措施。此外,如果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选择不增产或少增产,限价令将是一纸空文。

可以说,俄罗斯的能源“断供”策略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中国和印度没有参加西方的定价联盟,欧盟内部矛盾重重。因此,普京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的积极外交活动为俄罗斯掌握战场主动权提供了支持。

在如何结束乌克兰战争的问题上,普京只谈了主观努力,但一切仍取决于西方的态度和乌克兰以军事手段解决的意愿的强硬程度,二者是互动的。对于核武器这个大杀器来说,它永远是俄罗斯与西方博弈的筹码,也是最后一张牌。

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和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这两天都提到了核武器问题。美国总统拜登也做出了有针对性的回应。

普京16日在上合组织峰会上表示,有人试图对乌克兰境内的俄罗斯核设施实施恐怖袭击,但他保证局势得到控制。他强调,俄罗斯正在尽一切努力防止局势恶化,并警告称,如果局势继续这样发展,乌方将会得到更严重的报复。

从普京的话中可以看出,俄罗斯发动核反击的可能性很大。

17日,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在被问及是否会在乌克兰使用核武器时表示,“请阅读理论,一切都写在里面”,暗示不能排除在某些情况下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

根据俄罗斯联邦核理论的内容,如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或常规武器被用于入侵俄罗斯或其盟国,以及当国家本身的存在受到威胁时,这是可能的。

作为对俄罗斯的回应,美国总统拜登16日在电视节目中警告俄罗斯不要使用化学武器或战术核武器。在节目中,当被记者问及俄罗斯使用化学武器或战术核武器的可能性时,拜登反复说“不,不,不”。拜登说,“这将前所未有地改变二战以来的战争面貌。”

从以上说法,基本可以确认,如果俄乌战事持续紧张,使用核武器仍是不可排除的选项。尤其是在俄罗斯现在遇到一些挫折的情况下,俄罗斯不可能被动撤退。最终,一切皆有可能。就像梅德韦杰夫最近警告的“三战”,风险大大增加。

在乌克兰穷追猛打的情况下,普京有尊严地从俄乌冲突中抽身,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俄罗斯是不可能接受在乌克兰彻底失败的,因为普京已经把自己所有的政治声誉和俄罗斯的未来都押上了,所以俄罗斯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战斗到死!

但最终这场殊死之战并不是要不惜任何代价彻底控制乌克兰全境,而是要实现乌克兰非军事化和纳粹主义的原定目标,或者实现顿巴斯地区的独立,克里米亚的成果不能丢。

普京在上合组织峰会上“尽快结束冲突”的意愿,其实是他的真心话,但在战场上必须靠实力说话。只有打败乌克兰,俄罗斯才能主动从容退出。

如果西方继续支持乌克兰与俄罗斯的斗争,普京只能通过切断能源供应让欧盟知道。此外,俄罗斯能源不缺乏买家,中国和印度拥有广阔的市场,普京在上海峰会上通过积极的外交活动证实了这一点。

所以,普京要不要打,能不能赢,不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博弈,而是东西方阵营的全面较量。

这必然是一场东西的消耗战,东升西落是必然趋势,因为东方市场是俄罗斯最大的退路,乌克兰所在的西方被能源窒息。除了为子弹和武器消耗而战,经济层面很难有所改变。时间长了,会有各种危机等着他们。

羽毛扇尼龙围巾,谈笑风生,只是普京“停战”的表态!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专家:中国的俄乌立场得到更多呼应,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2999.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