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百亿补贴”送给种粮农民

“百亿补贴”送给种粮农民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安庆镇在旱作高标准农田实施玉米、玉米制种等惠农财政补贴政策,促进农民每亩种植收入增加400元左右。近日,中央财政下达小麦“一喷三防”补助资金16亿元,支持河北等22个产麦省份,在小麦生产中后期混合使用农药、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夏粮稳产丰收。今年4月,中央财政安排100亿元对实际种粮农民进行一次性补贴,支持春耕生产。5月份,粮食补贴开始陆续发放,很多地方已经给出了“到账”的时间表。黑龙江、河南等产粮大省明确在5月内补到实际种粮农民。支付“数百亿补贴”应对农资价格上涨是主要原因。
“百亿补贴”送给种粮农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安庆镇在旱作高标准农田实施玉米、玉米制种等惠农财政补贴政策,促进农民每亩种植收入增加400元左右。图为安庆镇农民近日正在抢播玉米。

李福摄(人民视觉)

近日,中央财政下达小麦“一喷三防”补助资金16亿元,支持河北等22个产麦省份,在小麦生产中后期混合使用农药、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夏粮稳产丰收。图为4月28日,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贾寨镇贾寨后村,一位种粮大户进行小麦“一喷三防”作业。

赵玉国摄(人民视觉)

宋博系统(新华社)

今年4月,中央财政安排100亿元对实际种粮农民进行一次性补贴,支持春耕生产。5月份,粮食补贴开始陆续发放,很多地方已经给出了“到账”的时间表。黑龙江、河南等产粮大省明确在5月内补到实际种粮农民。

2021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700亿元,其中2021年200亿元,2022年400亿元。为什么要给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100亿补贴」的效果如何?

支持农民应对农产品价格上涨

支付“数百亿补贴”应对农资价格上涨是主要原因。

化肥、农药、燃料油等农业生产资料,称为“五谷杂粮”。在春耕备耕等用肥高峰期,农资价格经常出现波动,给种粮农民带来一定的成本压力。再看收益端,今年4月份以来,受政策性粮食拍卖、进口增加、贸易商出货增加、市场需求疲软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价格呈下降趋势。

在成本上升、收入下降的情况下,种粮农民容易在天平下“打退堂鼓”。采访中,不少种粮农民告诉记者,粮食价格和农资是粮食收入和成本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近年来,由于化肥原料涨价和新冠肺炎疫情,农资价格往往比粮食价格“跑得快”,“比粮食贵一分,比肥肉贵三分”,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作为农资成本上涨的承担者,在农业生产的关键阶段,种粮农民迫切需要“及时雨”来缓解资金压力,扎扎实实种粮。

为此,国家统筹考虑农资市场价格走势和农业生产形势,中央财政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发放补贴100亿元,稳定农民收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百亿补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记者了解到,2021年6月,在秋粮生产的关键时期,中央财政对实际种粮的农民安排了200亿元的一次性补贴,以弥补农业成本上涨对农民的影响。2022年,对种粮农民的一次性实际补贴将于当年3月、5月、8月分三批发放,在春耕、夏粮收获和秋播阶段为种粮农民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加上今年春耕备耕的100亿元,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共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700亿元。

最近几轮“百亿补贴”效果如何?安徽寿县水稻种植承包户老阳介绍,2022年,中央财政分三批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具体到我家,第一批到了800多元,最后两批都在400元附近。”老阳种植了大约60亩双季稻,他需要购买一定数量的化肥,用于春秋两季的育苗和发芽。“补贴基本可以覆盖化肥的成本。没有这三项补贴,购买复合肥的钱就全没了。”

据了解,河南、黑龙江、内蒙古等省份已宣布对这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资金。此外,中央财政近日下达第一批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12.51亿元,支持黑龙江、山东等省购置防治粮食等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所需的农药、医疗器械等物资;发放补贴16亿元,支持河北、安徽等22个产麦省份在小麦产量形成的重要季节组织开展小麦“一喷三防”行动。专家表示,相关资金将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引导农民多种粮,有效提高粮食产量,确保完成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

精准快速,让种粮农民及时受益。

为了让实际种粮农民受益,在资金分配上要突出“准”字,确保惠农政策不打折扣、不走样。

如何定义「实际种粮农民」?这就需要明确补贴对象的“线”,准确识别实际种粮农民,做好补贴面积的核定工作。

财政部明确,补贴对象为实际承担农资价格上涨成本的实际种粮户,包括使用自有承包地种粮的农户、流转土地种粮的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为粮食种植和收益征收全过程提供社会化服务的个人和组织,确保补贴资金落实到实际种粮户手中。此外,在认定核实过程中,补贴资金基础数据、粮食作物保险承保数据、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身份信息等现有数据也可提供重要参考。

补贴标准如何确定?财政部明确,补助标准由各地区结合相关情况综合确定,原则上统一县域内补助标准。

在实践中,地方政府通常按照“下拨资金总额除以补助面积”的计算方法来确定补助标准,部分省份在县域也有不同的标准。以2022年补贴资金为例,记者梳理了各省相关文件:在云南,第三批补贴资金中水稻种植补贴标准为每亩13.22元,玉米、马铃薯、大豆等其他秋作物补贴标准为每亩8.83元;在北京,小麦、玉米、谷子等粮食作物按当年种植面积和每亩10元的标准进行分配,各涉农区可结合实际对补贴范围做出具体规定;部分省份设置了上下限,如广西每亩补助标准控制在200元以内,山东每亩补助标准不低于25元。

农民购买农资、安排农业生产需要补贴资金,这样才能保证农时不耽误,在资金分配上一定要把握好“快”字。

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记者了解到,在资金发放过程中,各地利用已有的补贴发放基础数据,采取“一卡通(折)”的方式,确保补贴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到位。一些地方通过在发卡银行开设的社保卡、银行卡或存折等方式集中发放各类惠民惠农补贴,具有集中发放更方便、在家即可获得、公开透明可追溯等诸多优势。

除了快速准确,在资金发放的实际过程中,还要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确保资金最终发放到位。

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纪委监委工作人员紧盯资金拨付关键时间节点,采取“下沉式”监管模式,深入田间地头,确保资金第一时间转到农民手中。“现在上级农业补贴比较及时,速度最快的是打惠农‘一卡通’。如果补贴快到了,我就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准备足够的货,在化肥便宜的时候省下一大笔钱!”汶上县种粮大户李说。

编织惠农补贴“安全网”

金融对农业生产力的支持力度不减,各项惠农补贴政策配合农业保险、最低收购价等惠农政策打出“组合拳”,帮助农民增收。

在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的一片稻田里,插秧机正在忙碌,无人机盘旋着播撒虾饲料。无人机、插秧机、开沟机、烘干机、自走履带式谷物联合收割机…种粮大户戴国芳对各种农业机械了如指掌。“从2021年开始,中央财政只给我补了农机购置补贴。71万元。”

戴国芳说,惠农补贴通过数字化技术发放,领取农机补贴可以“自购、定额补贴、先购后补、县级结算、直补到卡”,帮助当地农民大胆探索机械化生产。

农业补贴、农业机械购置和应用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水稻补贴…为了稳定种粮农民的收入,财政惠农补贴编织了一张“安全网”。数据显示,2022年,中央财政共发放粮食生产补贴3500多亿元。今年,中国将进一步增加农业投入和补贴,提高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的“两个积极性”。

在中央政府的推动下,地方政府跟上,增加了粮食生产的信心。各省在落实中央惠农政策的基础上,也在优化省级财政资金支出结构,向农业生产重点领域倾斜。

今年福建省财政将支持粮油生产发展,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粮食播种面积1253万亩(其中大豆52.8万亩),总产量507万吨,含油面积12万亩。”全省推进粮食规模化生产,产能区域项目县对耕地100亩以上、流转时间3年以上的主体给予一次性奖励;支持双季稻生产,对规模种植早稻、连续种植晚稻3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按早稻实际面积奖励每亩最高奖200元;鼓励粮油生产社会化服务,给予粮油生产代耕、代种、代防、代收、代晒补贴,单季每亩最高补贴130元。

惠农补贴政策能否形成长效机制?有专家建议,可以参考价格补贴模式,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由一次性补贴改为与价格挂钩的补贴联动机制。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表示,应确定科学合理的补贴标准,设定农业补贴上限,建立农业补贴资金池,建立农业补贴长效机制,给农民吃下“定心丸”,编织起保障粮食安全的“安全网”,发挥综合作用。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百亿补贴”送给种粮农民》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2920.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