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金观平: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发展关键_财经上下游
2023年5月2日晚,北京花溪五棵松商圈所有餐厅爆满。视觉中国图
随着疫情防控快速平稳过渡,各项政策措施陆续出台,我国生产需求企稳回升,实现了经济运行的良好开局。同时,外需不稳、内需不足是明显的制约因素。促进经济运行持续全面好转,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发展的关键。
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居民出游意愿强烈,消费热情较高,消费市场保持较快增长。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8.9%。这反映出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外部条件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频频制造摩擦,供应链产业链受到冲击,外部需求不稳定。从内部情况看,经济增长正处于向消费驱动和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构建以国内大流通为主体、国内外双流通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努力恢复和扩大需求,正当其时。
随着前期需求的释放,产能和信心将再次成为影响需求恢复和扩大的主要因素。恢复和扩大需求必须是可持续的需求,是满足人民个性化、多样化和不断升级的有效需求,是投资回报合理、消费以收入为基础、有本息约束的有效需求。那些不符合中国现代化发展方向的落后产能和产品,甚至是浪费社会资源和财富的需求,都应该坚决杜绝。
恢复和扩大需求,应从消费和投资入手,不断优化政策措施,形成政策合力,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
一方面,要优先恢复和扩大消费。扭转近年来疫情对民众预期下降的影响,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消费倾向高但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通过合理增加消费信贷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充分释放消费潜力;稳消费促消费政策要以减负增活力为主,以盘活存量资产提升居民可支配资源,以加快场景创新激发活力。大力推进场景创新,加强消费领域“简政放权、加强监管、改善服务”改革,增强国内经济活力。同时采取多项措施减轻经营主体和居民负担;继续实施服务业增值税加计扣除政策,适当调整部分消费税,有针对性地促进商品消费。
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来有效促进社会投资。特别是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项目,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农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通过支持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加大科技和产业投入,政策性金融发挥逆周期作用,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加强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和短板项目;要完善吸引民间资本投资重点领域的长效机制,提振经营主体长期投资经营的信心,提高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项目的积极性。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也有所改善。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实,国内外需求潜力将进一步释放,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将不断增强。
责任编辑:周子静图片编辑:金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