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交会看中国外贸:“正恢复性增长,外贸压力并没有完全缓解”_自贸区连线
集成电路图
5月5日,第133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广交会”)线下展会在广州圆满落幕,线上平台正常运营。广交会分三期举办,总展览面积150万平方米,线下参展人数达3.5万人,累计参观人数超过290万人,均创历史新高。
广交会新闻发言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副主任徐冰在介绍广交会整体运行情况时表示,共有229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采购商线上线下参展,其中境外采购商129006人,来自213个国家和地区。本届广交会现场出口交易额达到216.9亿美元,4月15日至5月4日,网上出口交易额达到34.2亿美元。
“外贸压力没有完全缓解”
除了交出超出预期的优秀成绩单,本届广交会对中国外贸发展也具有特殊意义。
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白明在接受本报(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本届广交会是中国疫情防控平稳过渡后首次全面恢复线下,在中国外贸企业订单紧缺的背景下,其意义更加凸显。
“广交会是一个窗口和平台,展示了中国制造业的强大竞争力,而且越来越强,越来越有韧性。”白明说。
在内外诸多压力下,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实现“稳中有进”。白明分析,判断外贸走势,不能只看增长数据,还要考虑去年基数效用的影响。今年一季度,疫情等因素导致的需求集中释放推高了外贸进出口,但诸多压力仍未完全缓解,要特别关注外贸增长的可持续性。
4月份,中国制造业PMI新订单指数为48.8%,比上月回落4.8个百分点,PMI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7.6%,PMI进口指数为48.9%,比上月分别回落2.8和2个百分点。白明指出,这表明国际市场需求不旺,外贸压力没有完全缓解。对此,他建议:“当前政策工具箱里的很多工具都用上了,但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的压力还在。看到外贸数字好转不要轻易退出(支持政策)。”
此外,白明还建议,在现有基础上,努力缩短从工业发展到外贸发展的周期。一方面要加大在R&D的投资,另一方面要扩大对外开放和走出去的步伐,让中国产品尽快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大的认可。
“面对三重挑战”
“外贸是一个慢变量,会有时滞。从签订新的出口订单到下达生产任务、实际交付和跨境运输物流,一般需要三到五个月的时间。今年一季度的外贸数据很可能是去年四季度完成的订单。同样,广交会签订的订单也要几个月才能变成外贸业绩,存在各种不确定风险。”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延生在接受该报采访时表示,中国对外贸易目前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未来面临三大挑战:
首先,全球经济下滑导致外部需求萎缩。世界贸易组织(WTO)预测,今年全球货物贸易仅增长1.7%,而全球实际GDP增长率仅为2.4%。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放缓必然导致外部需求收缩,这将给中国外贸带来严峻挑战。
其次,地缘政治冲突导致贸易环境急剧恶化。安全相关贸易领域的“脱钩”给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
第三,成本上升、逆全球化等因素导致全球贸易供应链布局重塑。从危机前的离岸制造、在岸制造、全球制造,到在岸制造的再工业化战略、离岸制造的本土化战略、友好型离岸制造的联盟战略。全球贸易供应链正在被分解和重构。
面对诸多挑战,有机构预测,今年中国外贸出口前景不容乐观。
对此,张延生表示,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悲观。他指出,全球经贸增长形势将比去年更加困难,但韧性仍在;世界主要国家的银行危机和金融风险还会继续上升,但还在不断积累。至于中国的外贸,他认为中国的供应链企业可以在困难面前努力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取得超出悲观预期的业绩。
“受三年一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目前的预期普遍过于保守和悲观。基层调查表明,一方面比较困难,很像过去40年多次经历的困难时期。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眼神和努力中看到一种不服输的期待和希望。平躺出去,努力奋斗就有希望。我个人预计,今年中国出口仍将保持正增长。”张延生说。
“应对三重挑战需要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对于目前中国外贸面临的三重挑战,张延生也给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对于外需萎缩,他认为不仅要关注美欧,还要关注东亚、东南亚、“一带一路”、美日欧的第三方合作。例如,中国与RCEP国家的对外贸易持续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东盟、日韩和澳新需要实施有针对性的外贸合作发展战略。积极多元化扩大外需,弥补欧美外需减弱。强化出口信用保险机制作用,对境外仓储、出口信贷、生产服务外包等扩大外需措施给予支持,实现“西不亮东不亮”。
对于美欧地缘政治、保护主义、政策扭曲推动的“背岸制造”、“近岸制造”、“友岸外包”等战略,要依靠市场的力量、企业的合作、地方的合作,推动跨境数字化赋能、绿色赋能、科技赋能,在逆境中创造新的贸易合作机会,粉碎少数极端分子脱钩断链的企图。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进入欧美等国的贸易市场,实现“不脱钩、不对抗、不开不关、人人有饭吃”,联合欧美企业一起做全球生意。
对于成本上升导致的产业链跨境转移,要通过经济、外交、科技等手段,采取综合精准的措施,支持和鼓励大中小企业、生产供应企业、上下游企业、内外贸企业、科贸银企共同走出去。从战略全局角度统筹内外流通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切实保障我国企业合法权益和发展。要增强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供应链龙头企业的统筹协调能力,提高我国企业的跨境合规能力、国际维权能力和利益共享能力。要用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推动实现外贸“规模稳定”和“结构优化”。
责任编辑:周頔图片编辑:胡梦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