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刊文:有些干部政绩观总是出问题_舆论场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刊文:有些干部政绩观总是出问题_舆论场

“任何时候都不能走赶章、竭泽而渔、唯GDP的道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正是在这里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成功不一定要和我在一起,成功一定要和我在一起。”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对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提出明确要求。政绩观直接反映了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是干部履职创业的思想基础。细究起来,失职、滥权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背后都有政绩观的异化和偏差。为什么有些领导干部的政绩总是有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本报记者深入基层进行了采访和调研。

扭曲政绩观的表现令人发指。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群众的口碑是最突出的政绩。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干部由于对政绩观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把握,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了损失。

有些干部急于“快”。为了尽快出政绩,出排名,在争取资金和项目上急功近利,对打基础、见效慢的东西不感兴趣。这种干部只想往上爬。刚到一个岗位,眼睛盯着更高的位置,屁股才热。为了贪图一时的政绩,甚至搞破坏性开发,掠夺性经营。比如,一些地区为了眼前的经济发展,通过投资来吸引一些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项目。因为污水排放不达标,沙漠变黑了,他们只关心眼前的未来,吃着祖传的饭,断了孩子的路。

也有干部想尽办法在领导面前“显摆”做工作。为了引起上级重视,热衷于追求政绩,他们推出所谓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大量举债建设,看得见的地方“镶金”,看不见的地方乱七八糟,与群众实际需求相去甚远。比如西部某省某县委书记为了方便上级领导,在高速公路沿线建了200多个大棚和钢架大棚。结果工程完工后,很少有人来承包经营,导致土地荒废多年,近千万元就这样打到了水漂。

实行逐级加价的政策,政绩就能加价。这是一些干部在工作中取得成效的秘密“秘方”。所以他们抓住机会一级一级“增加”,不计成本地做表面文章。为了向上级表明自己执行的决心,上级布置的任务加码,项目拓宽,标准提高。看似地位高,措施硬,实则与实事求是的要求背道而驰。比如,一些地方防疫流程“一刀切”,以乱码、弹窗等形式限制群众出行,给干部群众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严重扭曲了政策初衷。

另一类干部,在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假“令”,真“派”先假“派”。他们认为传达精神就够了,是否真的贯彻执行不关他的事。他们不是求真务实,而是用空喊口号。还有一类干部甚至直接搞造假,企图通过造假获取政绩。如某区委原书记王某某,盲目追求财政收入“过百亿”目标,要求职能部门编造虚假数据,打肿脸充胖子,导致误导误判。

此外,不少基层干部表示,有一类领导干部“遇到事情就想着‘倒掉’,能推就不推”,这是政绩观扭曲的又一突出表现。有些新官不理旧账,说“不从自己做起,就要用自己的政绩来刻人才。”你为了显示个人能力,盲目推翻既定的发展思路,不仅破坏了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还浪费了人和钱。有些人不同程度地推卸责任。无论部署什么工作,他们都要求下属签订责任书。有些人交的是不同层次的责任。他们不管大事小情都请示汇报,不主动采取措施解决。这样的干部出成绩比谁都快。如果出了问题,他们让“高的”承担责任,让“低的”承担责任。他们背后的算计是“我享受成果,你付出责任”。

注重眼前,忽视长远,强调个人,忽视集体,强调上级,忽视群众,强调成绩,忽视成绩…各种扭曲的政绩观,虽然表现不同,但都会给地方或行业的长远发展留下灾难和隐患,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

主客观原因的失衡,催生了扭曲的政绩观

只有真正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才能守护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一些党员干部政绩观的偏差,在于他们扭曲的人生观、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

采访中,基层同志向记者分析,一些干部的政绩观有偏差,是因为人生观根深蒂固。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意义、道路和方式的总体的、根本的看法。有一类干部,他们的人生目标是当大官。他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升官发财,他们最初的动机并不纯粹,所以不惜搞政绩工程。如因受贿罪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某县原县委书记周某某,曾花1200万元建12根大理石柱。他坦言,“我想做这么多项目…哪能引起领导的重视,认为我能做事。”

另一类干部是身份有问题。“地位”是“一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一些领导干部的地位观和“官本位”思想扭曲。他们认为职位完全是个人地位的体现,下面反对的声音是对自己面子和权威的挑战。比如某省工业技术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宗某,在没有经过科学考察和论证的情况下,盲目决策,轻易做出决定,建设32万平方米的新能源汽车工厂。但投入使用的只有12万平方米,大部分闲置。最终,他们以上亿元的投资换来了面子。

不少地方同志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一些干部政绩观扭曲,是因为价值观不正确,只关心局部而不关心全局,只关心眼前而不关心长远,不考虑党和国家的大局。如不久前刚被查处的某银行客服管理部原总经理戴某某,未能落实党中央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决策,盲目要求银行从业人员不得有商业不良贷款,即使承担较大风险,也要片面追求所谓的贷款“零不良贷款”,“挖大洞填小洞”,导致风险更大,对金融事业造成严重影响。

没有树立正确的群众观,也会导致扭曲的政绩观。强调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习近平总书记群众观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标志。而这样缺乏正确群众观的干部,在工作中看不起自己的眼睛,只着眼于实际,无视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无视群众的反馈和建议。比如已经落马的某县原县委书记袁某某,为彰显个人政绩,决定斥资6.8亿修建进士园。一边是进士园重地修建,人迹罕至,一边是当时全县近90名学生挤在一间教室里的“大班额”问题得不到解决,民怨沸腾。袁某某不顾实际,我行我素,不仅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财政资金,还让老百姓焦急等待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除了干部自身的原因,一些客观条件也会导致政绩观的偏差和扭曲。当地多名干部告诉记者,很多单位的考核过于看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进等指标,而一些看不见的工作因为不方便量化而被忽略。另外,一把手对一个地方干部政绩观的形成很重要。如果一把手缺乏公道正派,拍马屁的人会得到赏识,而实干的干部却不受待见,会让一批干部的政绩观出现偏差。也有报道称,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频繁交流和调动,使得他们急于出成绩,从而仓促上马一批未经科学论证和严格审批的项目,往往在离任时留下高额债务,这也使得后面的“新官”很难处理很多问题的“旧账”,政策的连续性无从谈起。

解决政绩观扭曲有很多困难。

采访中,不少基层干部表示,扭曲政绩观的表现多种多样,背后的原因也复杂多样,解决起来困难重重。

很难识别。很多干部认为,领导干部的提拔工作是主观冲动的政绩,还是有利于民的,很难区分。要从发动机、实际效果等多个角度进行衡量,对定性学科、精准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可度低的另一个原因是一些地方打着全面贯彻上级精神的幌子,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和隐蔽性。此外,判断一个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是否异化,往往是出现问题甚至违纪违法后的“定论”,难以在早期发现和辨别,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和制约。

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受其成长过程中的工作经历、政治生态、社会生活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多管齐下,纠正“偏差”的政绩观。但目前手段和方法仍有限,难以整治。“政绩观属于思想层面。除了加强学习教育,缺乏扭转政绩观的有力抓手。”某地一位干部说:“很难判断和衡量他有没有读书。有可能他能背出政策文件甚至原文,但很难知道他的真实想法。”

干部考核在干部选拔任用中起着指挥棒和风向标的作用。考核机制不随时间地点变化,也很难改变政绩观。目前,由于考核机制的不完善,个别领导干部被迫想办法处理一些紧急和危险的任务,以避免因任期内没有做出成绩而被追究责任。而且有些上级部门只注重结果,不考虑基层的实际问题,导致基层干部能力不行。此外,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缺乏主观群众评价,群众满意度仍难以成为评判政绩的重要标准。某地一位干部说,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很少接触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完全靠感觉,缺乏考核约束。

另外,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时正确的政绩观不等于正确的人生观。在一些违纪违法案件的警示记录中,不难发现,很多干部在主政之初都是理想信念坚定的好干部。然而,在现实的诱惑和逆境的压力下,党员中的这些干部淹死在温水煮青蛙里,渐渐迷失了自我,最后滑向了腐败的深渊。可见,培养干部正确的政绩观,纠正“脱轨”的政绩观,是一个需要源源不断、永远在路上的过程,仍需在实践中付出巨大努力,才能长久保持初衷不变。

治“政治病”提升“政绩”

不沸腾不如不沸腾。政绩观受到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从症结入手,多管齐下,综合施治。

加强教育引导,让干部对群众有真情实感。干部对群众的真挚感情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锤炼党性,提升思想境界,培养为民情怀。比如,通过宣传先进典型人物来加强号召力,单位领导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而不是嘴上说一套,行动上做一套;再比如让党员干部真正到基层去,还要沉下心来留下来,在基层工作中与群众打成一片,用身临其境的教育体验增进对群众的感情。某省纪委监委党风室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现场看到人民群众生活的困难,就忍不住想为他们排忧解难。”另一位大学毕业回乡当村支书的干部坦言,当初选择这份工作是因为离家近,后来也确实和村民有了感情,所以如何帮助大家致富。当然,加强警示教育同样重要。用身边的事来警示身边的人,往往会有很好的效果。通过这些方式方法,加强教育引导,真正做到“人民所为为善,人民所恨为恶”,解决好“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的问题。

完善评价机制,让努力做出成绩的干部脱颖而出。采访中,大家都提到在干部考核中要增加群众的话语权,工作做得实实在在,群众心里有杆秤。因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听取群众的意见,创造条件征求他们的意见;此外,要注意划分考核,除了通用的基础指标,还可以设置符合实际工作情况的个性化指标,避免千人考核;也有干部建议,干部选拔考核由“伯乐相马”改为“赛场选马”,要以实实在在的政绩说话,比如根据急难险重任务完成情况和实际工作表现选拔任用干部。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干部评价体系,解决“如何评价政绩”和“谁来评价政绩”的问题。

加强监督检查,纪检监察机关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加强政治监督,先抓行动再抓思想。比如某地纪委监察室主任认为“要通过政治监督,不偏不倚地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原来不被认同、不被理解的思想,会在实践中逐渐被认同”;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也尤为重要,先聚焦一把手再推动群众,从净化政治生态的角度培养正确的政绩观;关注查办案件背后关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线索,以零容忍的态度高举“利剑”;在监督问责上也要注重对党员干部敢于担当,让容错纠错机制真正发挥作用。通过监督、纪律、问责的正确运用,解决“怎么建政绩”和“建什么样的政绩”的问题。

加强工作统筹,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干部交流。不少地方同志建议,主要领导的相对稳定和固定,有利于保证地方制度、规划和发展战略在一段时间内的连续性,而其他普通干部要加大交流力度,激发普通干部的创业热情,激活“一池春水”。通过保证干部的分类使用和交流,既保证了一地政策的稳定传承和有序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干部培养良性机制的形成。

干部都是党的干部,首先要有党性。党性要求我们每个干部既要有“我不一定要成功”的精神境界,又要有“我一定要成功”的历史担当。组织是每一个干部的“母亲”,也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真诚地关心和爱护干部,鼓励每个人承担责任、做好事、争第一,使党员中的所有干部都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真正做到每个人都能在新的征程和新的时代奋进。

(原题为《一些干部总是政绩观有问题》)

责任编辑:蒋晨锐图片编辑:朱伟辉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中国纪检监察》杂志刊文:有些干部政绩观总是出问题_舆论场》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1574.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