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专家谈网暴者问题根源:缺少内心意义感、自我认知出现问题_舆论场

专家谈网暴者问题根源:缺少内心意义感、自我认知出现问题_舆论场

各部门出台的《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再次引起了人们对网络暴力的关注。几乎每个人都厌恶网络暴力。它对受害者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对社会秩序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看待网络暴力现象,我们不妨从网络暴力的心理学中寻找“问题的根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暴力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首先,在一些网民的心中,社会界限感已经被撕裂,无法重建。在现实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是有界限感的,社会距离根据关系的熟悉度和陌生度由近到远不等。如果我们第一次见面,大多数人不会当面评论别人的衣服和长相,这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令人反感的。在公共网络环境下,人们的“可达性”大大增强。一条随机的信息和评论,可能会以这种方式“连接”两个素未谋面的人或一群人。界限感是距离感和安全感的来源之一,就像人的皮肤一样。没有“心理皮肤”的保护,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会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因此,在无边界的网络环境中,网络暴力直接到达当事人的感官,破坏了边界感和安全感。

此外,一些网络冲浪者有一种错觉,认为在这个看似无人监管的匿名世界里,他们不用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在匿名社会的网络环境下,认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而不被人看到,其实是一种严重的错觉。因为我们的每一个举动,发出去的主体都是当事人本人,负能量在潜意识中累积,大脑意识和行为相互强化,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结果“买单”。正如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当今很多人亚健康的原因一样,不良行为也是当事人心理越来越不健康的原因,进而导致不良行为的持续发展。在任何地方引爆负能量,只会加剧他们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一些人选择暴力、极端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一些网民的自我认知存在问题。他们没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负能量,没有意识到“转型超越”才是正道。现在很多人都有一种焦虑感,内心压力指数很高。心理压力曲线理论表明,适当的压力可以促进人的成就,而过度的压力会导致许多问题。

有负能量还有理由在网上随意攻击别人吗?显然不是。必须认真思考如何转化负面情绪,如何正确释放负能量,如何多自省,如何加强自我管理,进而追问人生的意义。在这里,我想到了著名的奥地利神经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Victor frankl)。他的意义治疗学校成立于1926年,被称为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校。二战期间,他因为自己的犹太人身份被关进集中营,经历了你将去哪里,最后坚持写了很多关于“意义治疗学”的书。他提出了逼近生命意义的“意义疗法”,关键词是爱和痛苦。这两者看似对立,却能帮助我们理解“存在”的意义。内心意义感的缺失是一些网络欺凌者心理问题的根源。从这个意义上说,负能量应该被正确转化,而不是被激化和发酵。面对网络暴力,控制违法行为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让人们有一种内在的意义感。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控制网络暴力违法行为在具体操作中存在一些挑战。一是要分清网络维权、网络曝光和网络暴力的界限;第二,要区分惩治网络暴力和保护言论权利;三是网络暴力的证据收集以及对当事人和社会秩序的具体严重危害程度的鉴定标准。这是挑战,也是机遇。依法惩治网络暴力犯罪,要做好法律层面的工作,心理疏导和调适不可忽视。只有齐头并进,才能更好地从根源上减少网络暴力现象。

(作者是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张珺图片编辑:沈轲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专家谈网暴者问题根源:缺少内心意义感、自我认知出现问题_舆论场》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8199.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