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极端高温:你准备好了吗?_全球速报

极端高温:你准备好了吗?_全球速报

“如果没有空音,人类将如何适应高温?”

这是《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副主任张驰教授在高温下一起爆发极端事件时提出的。工作的需要,收入低的困境,缺电的风险,让“空 Tune”很难成为大家避暑的“维生伙伴”。

2023年6月19日,印度北方邦巴利亚地区医院,一名妇女为生病的丈夫擦拭头部。

在6月17日至18日的短短三天内,一场最高气温超过40摄氏度的极端热浪让印度北部人口最多的两个邦的多家医院不堪重负。据不完全统计,短短几天内已有170多人死于高温相关疾病。而且这个数字还在攀升。

今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地区的高温来得异常早。中国天气网最新的入夏进度图显示,截至6月5日,我国南方大部、京津冀以及新疆、山东、山西、陕西部分地区已进入气象意义上的夏季。在已经入夏的21个直辖市和省会级城市中,今年暑期“提前报名”的比例高达90%。事实上,根据中国天气网的大数据,近50年来,中国的夏天越来越早。

2022年10月发布的《2022年中国人口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报告——柳叶刀》显示,2021年,与1986-2005年基期平均值相比,中国人平均多经历7.85个高温日,安全户外活动时间相对缩短48.2%;潜在劳动时间损失增长7.1%,全国层面热相关劳动生产率损失造成的相关经济损失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68%,超过当年国防费预算。

撰写上述报告的第一工作组(气候变化的影响、暴露和脆弱性)组长黄存瑞教授2022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每年至少暴露于一次热浪的总人数从1979年的4.8亿增加到2020年的10.4亿;与此同时,占总人口的比例从51.3%上升到75%,经历热浪事件的陆地面积从46.3%上升到81.6%。

2023年6月18日,北京最高气温达到35度,天坛公园游客用雨伞遮阳。

黄存瑞告诉该报,极端天气可能成为未来的新常态,由此带来的健康风险和负担将不断增加。然而,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高温天气对健康的致命影响,人们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高温下生命垂危,无人置身事外。

2003年夏天,欧洲热浪导致7万多人死亡。2010年6月至8月,莫斯科和俄罗斯西部的极端热浪导致55000多人死亡。高温引发的致命危机已经开始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

在中国,2020年《柳叶刀》发布的《中国人口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报告》显示,在过去20年中,中国与热浪相关的死亡人数增加了一倍多,2019年死亡人数约为2.68万人。同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研究人员发现,与非热浪相比,与热浪相关的非意外死亡总风险增加15.7%,心脑血管死亡风险增加22.0%。

高温热浪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全方位的影响。美国生命科学网STAT称,“从偏头痛到酒渣鼻、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慢性肾病、高血压、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极端高温天气会影响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水盐代谢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变化,使人体处于超负荷状态,加重各种慢性病负担,导致基础疾病恶化。

张驰教授指出,热浪导致的死亡率上升在老年人中最为明显,但其他群体也面临风险。疾控中心官网显示,65岁以上老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低收入人群、运动员、户外工作者、孕妇等都是高温易发人群。

黄存瑞教授还表示,不同地区的人的脆弱性和适应性是不同的。在城市人口密集、高层建筑多的地区,老人、儿童以及患有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受到高温天气的影响。为此,他呼吁以穷人、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为重点,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并应因地制宜制定对策。

对于老年人这一弱势群体,黄存瑞教授鼓励老年人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测量体温、血压等指标,尽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同时,建议避免高温、强日照的户外活动,早晚或阴天多散步、做操。

2023年6月10日,上海天气炎热,老人在弄堂的阴影里躲避烈日。

事实上,谁也无法避免高温的影响。

“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当我们成为弱势群体时,我们的生活状况将非常令人担忧。”张驰教授表达了她的担忧,“特别是我们的下一代将继续生活在高风险的环境中,不仅夏天炎热,而且全年都可能出现各种极端天气问题。”

“如果气候继续恶化,到2030年或2050年,部分地区的人们可能会面临夏季不适合全天户外活动(高温高湿)的局面。现在我们还可以选择出去或者不出去,然后我们就别无选择了。”她补充道。

预警和医疗,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防线

气象预警是高温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根据2023年全国气象工作会议发布的数据,目前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已成功接入水利、农林、卫生等30多个行业或部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7.67%。

在气象健康预警方面,作为首批试点单位,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于高温热浪人群健康风险分级预警预测模型和《人群健康防护指南》,率先发布了2021年高温热浪健康风险预警信息。但黄存瑞教授认为,中国整体的气象健康风险预警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

他指出,适应气候变化、保护人类健康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时间和周期不断完善,以协调多部门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

“对于高温,气象部门负责发布高温预警,但对于个人来说,关系到健康问题。这部分由卫生部门管理。如果出现极端天气,应急管理部门需要发挥作用。”张驰教授解释了这个项目的“复杂性”和加强部门间协调的重要性。

《柳叶刀》2022年《中国人口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报告》健康气象服务调查结果显示,根据相关新闻记录,31个省份中有21个省份的气象部门与当地卫生部门开展了合作,这意味着部门间的联动与合作水平仍在进一步提高空。

黄存瑞教授也认为,不同部门的数据壁垒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即不同部门的数据资源难以实时共享,缺乏实践与研究的紧密结合,尚未形成全面的合作交流机制。

对此,他建议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和数据共享,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各种气象敏感疾病的时间尺度监测预报模型和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健康气象风险预警发布系统。健康气象风险预警的准确发布,也应该是医疗系统应变能力的一部分。

2023年5月30日,广州黄埔区天气预报为黄色,温度计测得室外温度达到42℃。

相对于预警和预防,高温到来后的医疗救治成为保护人们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环境与健康》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春夏日最高气温每升高1℃,心脑血管疾病的急诊量分别增加17.3%。国家肾脏基金会(NKF)发表的一项研究也表明,极端高温暴露与肾脏疾病相关的急诊量增加显著相关。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医生刘表示,在应对极端高温天气方面,中国的医疗卫生系统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高温天气下,门诊、急诊、住院人数的突然增加,可能导致医疗资源的紧张,以及医护人员的防暑降温保护。

为了提高医疗卫生系统的气候适应能力,刘博士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提高医务人员防暑降温的意识和能力,加大对他们的物质保障。二是根据气象预警情况,科学调配医疗资源,合理安排医疗服务。三是加强与其他部门的联动合作,构建跨部门、跨专业的协调机制,共同应对高温天气带来的健康风险。

风险一直在舞台上,但不在聚光灯下。

极端高温对生命健康的威胁远没有被大多数人充分认识和重视。

刘博士指出,目前大多数人已经意识到高温天气可能会对健康产生影响,但对高温相关疾病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如中暑、中暑等,人们可能只知道其中的一种或几种。

为了应对酷暑,刘博士从衣食住行各方面给出了建议:穿宽松、透气、轻便的衣服,及时更换湿衣;多喝水,避免喝太多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料;家里用空音或电风扇防暑降温,准备好冰块、冰袋等防暑材料;减少户外活动的时间,选择在早晚进行。

同时,人们也缺乏处理相关疾病的指南。“想得开”是很多人普遍采用的做法。张驰教授指出,例如夏令营、军事训练等场景中的高温导致的儿童或青少年身体不适,往往被误认为是意志力而非健康问题。事实上,未成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和散热功能都比成年人差,他们往往不能准确表达自己身体不适的症状和原因。因此,当孩子抱怨身体不适时,家长或监护人应立即停止高温天气下的户外活动,进行适当的降温和补液。往往人晕过去就来不及了。

黄存瑞教授进一步指出,提高公众对高温下健康风险的认识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卫生部门要积极参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部署,倡导在采取气候行动时,将人民健康作为重点内容。其次,开展具有公信力的科普教育尤为重要,比如提供健康指导、极端天气的自救应对等。最后,气候变化教育应成为学校核心课程的组成部分,气候变化的健康危害和政策行动应纳入所有学习阶段。

公众意识提高后,从认识到行动还有差距需要弥合。

刘博士指出,目前的高温预警系统主要侧重于预警信号的发布和传递,但缺乏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措施来帮助公众应对高温天气。张驰教授还表示,尽管气象局会发布高温红色预警或橙色预警,但大家仍然不明白在这种温度下出门会面临的风险。

“比如高温或者暴雨来了,对一些行业意味着什么?比如学校,工地,交通,户外工作者,是否应该继续原来的工作安排?目前还缺乏进一步的具体指导。”张驰说。

2023年6月13日,河南许昌持续高温天气,施工人员在烈日下作业。

对于每一个差异巨大的个体,公众也需要明确的指示,为人们能否外出、休息多久提供决策依据。张驰的团队正在开发一个简单易懂的小程序,可以查询热天外出的风险。预计6月底7月初与公众见面。

同时,除了无法获得科学的指导,一些高温下的弱势人群还面临着没有发声渠道的问题。张驰教授呼吁更多的社会团体能够大声疾呼,以引起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尤其是那些别无选择、需要更多保护措施的人。以快递小哥为例。即使他们知道气候变化的风险,他们仍然不得不为了生存而继续工作。

同时,她也指出,家庭中的中间层是解决社会声音群体之外问题的另一个关键。“在一个家族中,一定是中层的力量。中年人或年轻人可以先获取相关知识。在照顾好自己的前提下,可以帮助其他家人或朋友。”她说。

酷暑将至,高温下的健康危机急需人们的关注和行动。

责任编辑:张无为图片编辑:张颖校对:栾梦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极端高温:你准备好了吗?_全球速报》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8181.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