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媒体:为户外劳动者撑起“遮阳伞”,保障高温下劳动者权益_舆论场

媒体:为户外劳动者撑起“遮阳伞”,保障高温下劳动者权益_舆论场

近日,全国迎来持续时间较长的高温“烤考”。很多人选择“宅”在家里点外卖,于是外卖送货员越来越忙,炎炎夏日奔波在大街小巷。交警、建筑工人等户外工作者也在坚守岗位。在向他们致敬的同时,保护高温下劳动者的健康权益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提前预防是避免高温对劳动者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关键。用人单位要意识到“热死”不是闹着玩的,不能凭经验判断温度高不高。他们要从源头上积极预防,建立健全防暑降温制度,通过调整工作时间、改善工作环境、增加轮班等方式,科学合理地安排高温下的工作,尽可能避开高温时段,缩短连续室外工作时间。

《防暑降温管理办法》在高温作业、高温防护、高温补贴等方面已有明确规定。然而,在实践中,一些企业并没有很好地执行相关政策。一些用人单位把防暑降温简单理解为“送清凉物资”,使得本应按时足额发放的津贴变成了“纸上福利”。还有一些员工因高温作业中暑,很难认定为工伤,劳动者汗流浃背却浑身冰凉。

保护劳动者权益不能是纸上谈兵。相关部门需要通力合作,为劳动者提供“保护伞”。卫生部门要充分判断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人群的防暑降温需求,制定预防措施。工会代表职工与用人单位就高温作业的劳动保护进行协商。人社部门和劳动监察部门要加强执法检查,畅通举报投诉渠道。

高温护理也要适应新情况,满足新需求。目前,新的就业形式在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还存在盲点。作为高温劳动保护的重要对象,一些传统的保护措施并不适合新就业劳动者的工作特点。比如外卖员的工作时间是用餐高峰时间,而这恰恰是一天中阳光最强烈的时候,所以高温下休息的机制很难落实。

值得称赞的是,一些外卖平台根据天气情况动态调整给骑手的配送范围,减少骑手暴露在户外的时间。全国各地的工会还通过为工人建设户外服务场所,为新的就业形式提供了避暑的便利。行业协会提出倡议,为外卖员提供防护设备和休息场所。但是这些还不够。为新就业形式的劳动者营造“绿荫”,需要更多的创新和人文关怀。有关部门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的新变化和新趋势,加强研究,更新保护措施。这不仅尊重和肯定了劳动者的价值,也反映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

责任编辑:张珺图片编辑:沈轲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媒体:为户外劳动者撑起“遮阳伞”,保障高温下劳动者权益_舆论场》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8102.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