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青岛电影学院学生拒领三等奖,媒体呼吁尊重这股锐气_舆论场
青岛电影学院导演系2018届毕业生在该校“金象奖”颁奖典礼上弃奖,引发争议不断。
根据青岛电影学院官方微博提供的视频,当天,涉事学生上台领奖后从主持人手中接过话筒。“我是18级吹小山河的导演,今天回来感受一下金象颁奖典礼。这部用心良苦的电影获得了三等奖,相当出乎意料。团队拍摄制作非常用心,我个人出了30多万,学校出了一部分。我获得了三等奖,但是我不接受…希望观众和评委好好看看我的片子。”
在说了一句“我会继续爱我的电影,我会继续拍下去,坚持自己的想法,但我今天拿不了这个奖”后,她放下证书和奖杯,离开了。
女人终于放下证书和奖杯,离开了。
目前青岛电影学院的回应是“评委老师都很专业,分数值得肯定。”“当事人已经毕业,不会受到处罚,他们的学生也会得到很好的保护。”
“奖项涉及评价尺度和评委意见。能不能被认可,要看别人的审美。”吉姆新闻对此事的评论文章说,作品能不能获奖,能拿多少奖,只能以平常心看待。该校联合毕业工作“金象奖”颁奖典礼是两位毕业生学习成果的集中展示。可见参赛作品很多,作品能得三等奖,还是竞技表演。
文章称,对某一部作品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在其他地方获奖,不代表可以一路“通吃”。这并不意味着你不能在这里获奖。无论是拍戏还是做其他工作,首要的是让自己喜欢,让自己享受,这样才不会被外界的评价影响,才能专心致志。我相信,有付出就会有收获。这个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只要用心去做,最终自然会到来,值得拥有。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我说我可以对三等奖失望,但拒绝领奖还不够淡定。据介绍,学校已连续九年组织学生联合创作影视作品300余部,获得国内外奖项数百个,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学生在创作实践中成长。毕业作品可以看做是一个成长的起点,从而积蓄力量,让自己有所收获和提高,这可能比获奖更有意义。
红星新闻评论员指出,这个女孩拒绝的原因值得商榷,但女孩的拒绝值得尊重,这是她的权利,也是表达观点的一种形式。
“有审美差异,有观点之争。这很正常。可以用各种方式沟通辩论。即使最后不能达成共识,这个过程也是弥足珍贵的。”本文认为,女孩拒绝接受三等奖也可以视为她发起辩论的起点。借此机会,青岛电影学院不妨将所有获奖作品放到网络平台上,让更多观众参与欣赏和评论,既有利于扩大学校和学生的影响力,也有利于青少年电影作品的传播。
文末提到,拒绝领奖的女生是有精神的。保持这种精神不被现实磨损,可以促使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创作,而不是忙于获得一份工作。但同时也期望她保持自省,注意观察内心感受与外部环境的冲突,能够很好地处理这种冲突。在多媒体、全平台的时代,我相信优秀的人、优秀的作品终将被看到、被发现——有了这些知识和自信,你才能更加坦然地面对自己成长道路上遇到的一切。
《青年报》6月22日发表的评论文章指出,在铺天盖地的分析和批评中,我们更关心的是一个女孩表达“拒绝”的权利,以及社会接受这种“拒绝”的容忍度。
根据这篇文章的分析,在当今网络暴力对业余爱好者总是凶猛的环境下,一个女人在公共场合自发的发声将面临网络暴怒的“三重危险”:
一是挑战传统教学尊严秩序的危险。有人认为该生“不懂人情世故,人品有待提高”,缺乏“社会敲打”;第二,工作和专业能力有被挑剔的危险。有人将这部《吹山河》与第一名的《红日绿林》相提并论,指责该生画面与剧情的落差,意见往往被撕裂,很残忍;第三,被人抓住说她“崇洋媚外”是很危险的。一句“这部电影在国际上拿了很多奖,却没有得到学院的认可”让很多网友觉得自己高人一等。“那些在国外得到认可的人可以获奖。这是什么逻辑?”
“这位同学有表达意见的权利,她的表达没有错。感觉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大家理性合法的说话,这个社会还会继续前进。从视频来看,该学生充满了不甘的情绪,但仍不失尊严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如果学校在颁奖的时候能把缺点和优点讲清楚,让人信服,也许事情就会有另一个分支。”《青年报》的评论最后呼吁,如果法官能够站出来与这个女孩真诚沟通,将保护一个年轻人探索初生牛犊的勇气,帮助一个热爱电影的新人从青春中获得积极的成长,这将是一个幸福的结局,避免这个故事走向网络暴力的后果。
责任编辑:王俊图片编辑:朱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