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光明日报刊文:给“自找苦吃”的返乡青年加点“甜”_舆论场

光明日报刊文:给“自找苦吃”的返乡青年加点“甜”_舆论场

最近,江苏镇江新区永兴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80后返乡创业青年魏乔的故事被人津津乐道。通过数字化管理,她不仅种了2万多亩水稻,成为名副其实的种粮大户,还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变身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魏桥讲述的新时期“新农民”故事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称赞。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不少地区以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为重点,陆续出台多项扶持政策,不断丰富和优化创业服务等措施,帮助他们实现高质量就业,助力农村集聚人才。官方数据显示,新时代十年,在汹涌澎湃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共有1120万人返乡创新创业,其中不乏青年大学生。

随着农村创新创业就业环境的不断改善,返乡创业浪潮蔚然成风。对于进入中国农村深处的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学以致用,富民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无疑是值得称道的。他们的到来不仅给乡村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希望,也给乡村生活环境和社会氛围带来了诸多改变,为乡土中国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时代新征程,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迫切需要为农村创新创业种下沃土,吸引包括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各类人才为乡村振兴建功立业。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完善帮助他们发展的体制机制,共同帮助他们不仅留下来,而且发展好。

就业创业指导服务首先要跟上。相关单位要深入细致地提供相关指导和服务。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另一方面,对于愿意回国创新创业的年轻人,要引导他们洞察发展机遇,完善创业“方法论”,找准切入点。农村的资源禀赋和文化环境因地而异。只有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产业才能站起来、活起来、强起来。因此,对于有志于在农村发展技能的年轻人来说,需要引导他们拓宽视野,增强对市场环境和当地资源的“诊断”,找到自己的兴趣、实力和资源实际匹配的发展点。

回国的年轻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选择正确的轨道和方向只是第一步,后续仍然离不开相关的帮助和支持。比如,为返乡青年到农村创业提供培训、信息、金融等系统化的支持服务,为各类人才搭建创业平台。近年来,各地拿出实实在在的措施,加强对创新创业人才返乡创业的激励,有的加强资金支持,提供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和帮扶资金;有的充分发挥专家学者、企业家和人才等企业家的作用,鼓励各地整合外部各领域人才成立乡村振兴顾问团,加强对乡村企业家的就业指导和培训服务。

归根结底,一个地方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往往是“硬件”和“软件”综合作用的结果。要吸引更多有志青年返乡创新创业,就要优化改善人居环境,加强道路硬化、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宜居宜业的优美环境和良好生态;还要在创新创业服务中当好“店员”,为返乡就业创业人员搭建便捷的服务平台和展示天地,为他们提供立体化的支持服务,用丰富、精细、人性化的服务支撑他们的梦想,成就广阔农村的辉煌人生。

(作者:黄岚,重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财经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王卉图片编辑:沈轲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光明日报刊文:给“自找苦吃”的返乡青年加点“甜”_舆论场》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8001.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