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投资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研讨会举行,政企双方频提“合作”
研讨会现场。上海外商投资协会供图
6月11日至14日,“2023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及成果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外商投资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研讨会同期举行。在研讨会上,本报(www.thepaper.cn)记者注意到,“合作”已成为政府和企业的迫切期待。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交流中心副主任丁丁在致辞中表示,对外合作交流中心正与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合作建设上合组织生态环境创新基地,愿积极加强与国内外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提供绿色低碳的技术对接平台,共同推动上海乃至全国的绿色低碳发展。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白国强透露,近年来,上海密集发布了《上海市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实施方案》、《上海市瞄准新跑道推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等绿色低碳相关规划和方案。同时,上海还大力支持绿色金融产品和供给创新,推进气候投融资,加快建设国际绿色金融中心。
“在进博会上,最常听到的词是合作。举办碳博览会实际上是为了加强各方合作。”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朱毅介绍,目前上海已整理出25个优秀案例,分别从绿色低碳制造、建筑交通、能源消耗、技术等五个方面展示了企业从理念到实践的战略。比如巴斯夫的无溶剂低碳聚氨酯合成革解决方案,施耐德电气的零碳工厂,百威啤酒从原料、包装、生产到消费终端的低碳发展,金色纤维絮纸,都丰富了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践,提供了非常好的经验可供借鉴。
上海外商投资协会绿色低碳发展分会会长、巴斯夫大中华区董事长兼总裁楼剑锋表示,最近国家和上海密集出台了很多碳管理制度和碳足迹标准等相关政策文件,比如市经信委。《关于2023年开展上海市工业通信行业碳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要建立健全碳管理体系,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供应链中实施碳管理。建立工业产品碳足迹数据库,推动建立碳标签制度,搭建碳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碳足迹国际国内互认,建立碳足迹计算标准和认证体系,也是今年峰会的工作重点之一。“希望我们能有所突破,为上海率先进行碳管理和碳足迹体系建设,营造一流的绿色低碳发展环境,为外企贡献力量。”楼剑锋说。
法国电力公司(electricite de france)副总裁、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秦虎表示,在考虑未来气候技术创新时,企业梳理出三项技术和十项拓展技术,这三项技术相互关联。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是核心中的核心,为众多下游产业减排提供了最基本的支撑。秦虎还强调,减少碳排放需要各方参与。
责任编辑:高文图片编辑:李晶昀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