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常在河边走,风景看不够
“永远走在河边”,下一句是“怎么会有不湿的鞋子?”。但是,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就是:经常在河边走,看不够风景。
这条“河”不同寻常。秦淮河是中国第一历史文化河流。离我住的月光广场小区只有300米。这个“风景”也不一般。沿河有三条步道,一条步道,一处景观。主角是植物、动物和宠物。当然,人在看风景,人是最热闹的风景。
先说动物。最吵的是夏秋的蝉,一直叫,怕人家不知道。最神秘的是萤火虫,温暖而平静,忽明忽暗。是为了逗城里的孩子开心,还是为了炫耀一套自备的照明设备?河边最常见的动物是狗,已经升级为宠物:不同的身体,不同的品种,很多颜色,奇怪的衣服。
再说一年四季的植物,我都懒得叫出它们的名字,而且真的很刺眼。只有在鼻子的帮助下,我们才能闻到香味,认识花草。春天的兰花,夏天的槐花,秋天的桂花,冬天的梅花…有花有香:有的香,有的香,有的甜。花的香味据说是因为芳香油分子的随机运动。
有一天,在桂花“无规矩”的诱惑下,思绪失控,冒出一句顺口溜:常在秦淮河边走,不见吴刚,却有酒。突然,我听到狗像游戏一样叫。对他有好处吗?拍照,配图,分享给朋友,立刻引来了赞和评论,不是简单的评论,而是一句诗:
50后:没听到浆的声音,但是立竿见影,光天化日之下灯光难看。黄狗黄昏吠,秦淮河上巷子深。
60后:周公带桂花酒,醉了在河边走。突然河东吼了一声,不回家就滚。
80后:今天一喝醉就睡的到处都是。我在梦中醒来,看到了美丽的风景,手上还有泪水空空。
借助移动互联网,我们没有排练,只是即兴发挥,轻松完成了一场“优雅”的微信诗歌直播。
再说人。河岸线很长,每个人都有。不同时间不同的人;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人。鬼脸城公园附近,是孩子们的天堂;引桥下面,往往是大妈们跳舞的广场。不管人们是什么年龄、性别或籍贯,不管他们是在散步、跳跃、乘船游览、钓鱼还是打太极拳…他们自然,随意,放松,悠闲,有时甚至放肆。
河边显然是一个安静而嘈杂的地方。近在咫尺的,是钢筋水泥的丛林,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吹小号的,背对着河堤,每天断断续续,好像从来没有演奏过完整的曲子,想必是艺术学院的学生。那东西分贝太高了,只能被河水吹,让秦淮河当观众——你没见过什么?
沿河的各种肤色的人,大多都伴随着媒介:手机,收音机,或者播放器,曲目和频率因人而异。播音的魅力在于随时随地可以随身携带的“护航”。我在电视台工作,不是自恋。我总觉得蜿蜒流线型的河流更像一个开放的有线电视网:不同的频道和节目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直播。拖着拖把在地上写字的,是民间版的汉字听写大会;石墩上,墩下,四人一组打牌,是草根版的“我是”巴掌“军”;下载“咕咚”来回跑的是“跑吧,兄弟(姐妹)”;玩滑轮、滑板、摇空竹、旋陀螺的是《中国达人》;吹葫芦丝唱红歌的是《我是歌手》;那些家庭主妇带着家人和狗狗见面大声笑,就是宠物版的《非诚勿扰》。
还有仰望天空的老人空。老太太正在谈论青少年和放风筝。也可以说是风筝在“放飞”他们,把他们拖出了城市的防盗门和窗户,呼吸细空,视觉上看到了蓝色。能不能开发一个户外竞技项目?专栏标题暂定“我想飞得更高”?
每次走在河边,思绪就像被河水冲走一样清爽,突然有了灵感:这里没有高楼,也不需要交通。秦淮河不就是社会发展的投影吗?在这里,边走边看,你会发现一个丰富、生动、温馨、浪漫的微缩景观和一个充满悲欢离合的世界。
责任编辑:甘琼芳图片编辑:李晶昀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