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网上晒未打码准考证,警方:会泄露个人隐私,存在电诈隐患
高考结束后,很多考生和家长的紧张情绪逐渐缓解,也有人放松了警惕。日前,有网友直接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未标注的考生准考证。准考证上,考生姓名、考生编号、准考证号、报考人员等信息一目了然。
对于网友的上述行为,评论区有人提醒,未打码的准考证容易被“有心人”利用,“可能会窃取孩子信息,引发修改志愿等一系列问题”。
对此,6月12日,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第九支队巡视员明玥向本报(www.thepaper.cn)表示,网上容易发布准考证、个人身份证、考生编号甚至密码等个人信息,容易泄露个人隐私,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增加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风险和隐患。
此前,为更好地保护高考考生的个人信息安全,多部门已发布提醒,高考考生应妥善保管个人信息,包括高考准考证、个人身份证、考生编号和密码、填报志愿纸质表格、成绩单或查询页面截图、个人录取通知书等。,不能发送好友。
论文注意到,考生高考信息被他人获取,造成不当后果的情况屡见不鲜。
河北公安网新闻发言人微博发布的信息显示,2021年7月10日,当年7月6日,辖区高考考生周及家人向阜城县公安局镇派出所报警称,发现高考志愿被篡改。
7月7日,办案民警前往河北省教育考试院调取日志。经过分析研究,确定吴某有重大嫌疑。7月8日中午,警方将吴某传唤到辖区派出所。经讯问,承认,他想惩罚周是因为他觉得平时学习受到影响。他们的登录账号和密码都差不多,于是他背着父母偷偷把周报的第一志愿改了,把第一志愿改成了报考志愿中下游的一所院校。
对于非法窃取考生准考证等信息的行为,上海市沈宋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沈海东指出,考生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收集利用,无论是收集者还是后续个人信息的接收者和使用者,都违反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十六条,违反者将被警告,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者最高可处100万元罚款。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丁金坤律师对本报表示,准考证、考生编号、密码属于考生个人信息,受《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保护。在实际操作中,考生要警惕这些个人信息可能被电信诈骗分子用来实施精准诈骗,以上学为借口索要钱财。遇到这些可疑电话或短信,不要相信,多方面查证,及时报警。
责任编辑:崔烜图片编辑:乐浴峰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