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上海已全面完成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接下来将做这些事

上海已全面完成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接下来将做这些事

论坛现场本报记者姜乐来图

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是中国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潜力所在,也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然需求。6月12日,2023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及产品成果博览会期间,上海市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举办农业农村减排固碳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论坛,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与会,共同探讨新时代绿色低碳农业发展趋势。

上海已建成30个国家级生态农场。

本报讯(www.thepaper.cn)记者从论坛上获悉,到2022年底,上海已完成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成2个示范区、10个示范镇、100个示范基地,初步形成大中小生态农业循环体系。在上海,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超过98%,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水产养殖场尾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面积达到10.7万亩。

同时,上海持续推进生态农场建设,已建成30个国家级生态农场。松江、青浦、崇明成功入选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上海绿色农业发展总体效果在全国名列前茅。

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方面,上海通过持续推广高效肥料和高效施肥技术,不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近五年来,郊区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分别下降了35.01%和42%。近两年,在农作物播种面积增长6.2%的基础上,郊区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

上海市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夏表示,上海还将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推进绿色种植和循环农业试点。将生态农业纳入上海农业科技发展新轨道,推广农业关键核心技术,通过多领域科技和产业升级,强化现代都市绿色农业,共同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农业一体化发展。

上海坚持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深入推进生态低碳农业研究和产业发展。“十三五”以来,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6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奖71项。其中,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的“水稻遗传资源的创造、保护、研究与利用”项目,培育了节水抗旱水稻品种,立足上海,服务全国乃至全球,有效减少了稻田温室气体排放。

如何做好农业的绿色低碳转型?

“在全球食品系统碳排放份额中,中国占20%以上。全球粮食系统面临的问题有三分之一是浪费,三分之一需要减肥,九分之一是饥饿或营养不良。”论坛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秦晓波展示了粮食系统的基本情况,并由此分享了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策略。在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他从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提高氮肥利用率、水资源优化管理等角度提出了有效路径。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低碳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周生,根据他在长江三角洲的稻田和水稻种植制度的十年长期实验结果,谈论农业低碳生活的转变。他从甲烷排放通量的变化和水稻季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的比较给出了水稻种植制度温室气体减排的路径,并介绍了稻田土壤碳汇与减排效应的耦合,对水稻种植制度低碳转型的路径提出了自己的展望。

在专家报告环节,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秘书长高尚斌做了生态农场建设报告,分享了“以生态农场为突破口,构建低碳农业转型体系”的总体思路。同济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张教授,关注农村环境治理与资源能源回收转化技术。他以“厕所革命”为重要背景,分享了生活污水的减污减碳技术,以及农业污水和有机废弃物的转化。

此外,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曹林奎教授、上海污染减排与碳减排管理运营技术中心赵敏博士分别就生态农业建设和碳交易机制进行了主题演讲。

责任编辑:高文图片编辑:蒋立冬校对:张艳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上海已全面完成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接下来将做这些事》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7913.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