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香港医卫局局长卢宠茂:推动器官跨境捐赠,帮助更多病人_港台来信
“我代表跳动的‘小心心’来到这里。”在酒店会议室的接见室,香港特区政府医疗卫生局局长卢崇茂向年轻人学习“比心”的手势。
对他来说,这颗跳动的“心”代表着另一种意义——在“一国两制”下,内地与香港推进器官移植互助机制的“爱心接力”。
6月9日至11日,陆崇茂率团访问上海,拜访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走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并出席中国器官捐献日活动。
访沪期间,陆崇茂接受本报(www.thepaper.cn)专访时表示,他代表香港特区政府、医疗卫生局、医学界同仁和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来到上海,希望推动跨境器官捐献的合作机制。谈及器官移植,他笑称“可能要三天三夜才能做完。”陆崇茂是国际知名的肝胆胰外科和肝移植专家。加入特区政府前,曾任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院长、香港大学肝胆胰外科讲座教授、香港玛丽医院肝移植中心主任。
在第11个中国器官捐献日,他表示,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的发展备受关注,香港医疗卫生局正与内地商讨建立永久性器官移植互助机制,希望尽快落实。
据该文件所知,两地正为拟议机制制定一致的技术要求、指引及程序,原则是确保捐赠器官合法、公平、公正及安全地应用于最有需要的病人身上。
香港特区政府医疗卫生局局长卢重茂。本报记者吴一摄
“生命第一”的共同目标
记者:我知道您此次上海之行主要是为了探讨内地与香港器官移植互助机制的问题。你以前公开说过会谈进展顺利。推广这种互助机制有什么意义?
陆崇茂:器官捐献是大爱。生命无价。一个器官捐献者可以挽救六七个生命,每个器官都可以挽救生命。器官捐献很有意义。在这方面,亚洲虽然比以前进步了不少,但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来推动。
我们现在讨论的跨境器官移植的一个突破,是去年12月香港女婴的心脏移植案。她只有四个月大,被诊断为心力衰竭,生命垂危。之前没有人尝试过跨境捐献器官,所以我们向国家提出了请求,得到了国家卫健委、港澳办、海关总署等多部委的大力支持。我们找到了一颗大小合适的心脏,但当时内地心脏移植等候名单上没有合适的受者,于是紧急启动了内地与香港共享人体器官医疗救助计划。
这种合作创造了许多历史性的突破。这是内地与香港首次跨境器官捐献,通关时间仅8分钟,最快。此外,这名女婴也是香港心脏移植史上最年轻的受者。她能顺利生存,激励着我们去做更多的事情,建立互助的长效机制。
大家现在都会做“比心”的手势。对我来说,这个手势还有另一层含义。跳动的“小心之心”代表着内地与香港在“一国两制”下推进器官捐献合作,共同还原女婴而完成的“爱心接力”。
器官捐献跨境互助不仅帮助了被捐献的患者,也没有浪费捐献者的心灵,实现了他们的救命梦。我们希望推广器官移植的互助机制,帮助更多的患者。
陆崇茂出席中国器官捐献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官方网站地图
文件:内地与香港在推动器官移植互助机制方面有何进展?
陆崇茂:6月11日是“中国器官捐献日”,由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提出并发起,发展至今已是第七个年头。器官捐献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共同推动。碰巧的是,香港医疗卫生局也在和内地讨论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器官移植互助机制。所以,我在这里代表香港特区政府,代表医疗卫生局,代表医疗同仁,代表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带着一个跳动的“小心”在这里,让大家看到,内地和香港是以“生命第一”为共同目标,推进互助合作的。
借此机会拜会了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讨论了沪港两地的合作,特别是在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方面的合作。希望以后两地有更多学习、交流、合作的机会。
我还参观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这是中国最大的肝移植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儿童肝移植中心。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我自己也是从事肝移植研究的。疫情三年后,我们的很多会议都改到了网上。两地正常通关后,很高兴来到上海,真正看到了仁济医院肝移植的发展。
陆崇茂参观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官方网站地图
论文:在器官移植互助机制下,两地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顺序和分配规则是怎样的?
陆崇茂:目前国家有COTRS系统(即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可以准确、科学地匹配捐献者和受者。如果没有匹配,我们将启动第二层互助分配机制,即当两地任何一方有器官捐献,但没有本地患者适合移植,且在本地等待系统中无法匹配时,我们将启动机制匹配跨境器官捐献。
香港人口少,机制类似COTRS。以前香港也有过因为血型不匹配导致捐献器官不能使用的情况。虽然概率低,但器官等不到也不是不可能。
我想强调两点:第一,捐献的器官要在本地分配,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受者,就推行互助机制,这样两地患者等待本地器官捐献的机会就不会受到影响;其次,这是双向捐赠。不仅内地捐赠者的器官可以捐赠给香港,香港捐赠者的器官也可以帮助内地的病人。
论文:两地将如何让公众了解这种互助机制,鼓励更多人参与器官捐赠?
陆崇茂:这个机制很清楚。维持两地现有分配完全不受影响。我们只是更好的利用器官,完成捐献者家庭的愿望,帮助更多的患者。我们会做好包括整个通关流程和发货流程在内的细节,让它一旦启动就能顺利进行。
在过去三年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整个医疗系统,许多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也受到了影响。不仅经济、文化旅游等要恢复正常,医疗也要恢复正常,器官捐献和移植很重要。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告诉公众,器官捐献可以拯救生命,我们也希望看到更多的互助案例。
上海和香港互相学习。
文章:在新冠肺炎历次疫情防控中,两地医务人员交流频繁,建立了互助合作的深厚友谊。在进一步促进两地医学人才交流方面有哪些新进展?
陆崇茂:通过疫情可以看出,沟通很重要。两地恢复正常通关后,大湾区启动了医疗人员交流项目。首批来港的医护人员中,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10人,高级护士70人,广东省中医院中医专家3人。过去,我们的许多交流仅限于科研交流。这次不同的是,医护人员获得了有限的注册和在香港行医的专业资格,可以真正参与工作。
这次我们率团去上海玩了三天,因为上海医疗资源丰富,而且上海离香港很近。两者都是国际化大都市,同样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通过这种合作交流,两地医务人员可以“互访”学习培训。
陆崇茂率团访问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官方网站地图
本报讯:您最近对内地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进行了考察和调研。有什么感受和体会?香港和内地在基层医疗服务方面有哪些可以互相借鉴的地方?
陆崇茂:有。香港全科医生的培养相对规范较早,但集中在私人诊所。在新冠肺炎疫症期间,我们发现私家医生和普通科医生协助社区对抗疫症的安排必须互相配合。在mainland China,虽然全科医生的培训开展较晚,但在实施和管理方面反应迅速。比如深圳、上海都建立了社区卫生中心,在人才、制度等方面优势明显。
这次来上海,看到基层医疗水平提高了很多。从各方优势来看,香港全科医生的培养是好的,而内地全科医生的社区动员和协调是好的,值得香港借鉴。
香港于去年12月推出了基层健康服务蓝图。要重视基层医疗,投入更多资源,特别是用好私人诊所的家庭医生,统筹起来,建立医疗网络。在上海,我还看到了统筹社区卫生中心的基层医疗服务网络。
“新冠肺炎已经成为地方病”
导报:最近,大陆也更加关注“杨二”这个话题。人们会问:我们离真正告别新冠肺炎还有多远?对此你怎么看?接下来还会有“三阳”“四阳”吗?
陆崇茂:新冠肺炎不会离开我们,也不会完全结束。比如1918年西班牙流感爆发至今已经100多年了,但是流感还在。因此,现在完全消灭新冠肺炎是不可能的。新冠肺炎已经成为一种地方病,可能像流感一样季节性出现。我们不再希望孤立地彻底消灭它,而是把它当作上呼吸道感染,用疫苗或治疗方法来治疗。我们每年都有流感高峰期,冬天或夏天。你数过你感冒多少次了吗?
害怕“三阳”甚至“四阳”是正常的,但是你不用太担心,我们有能力应对。第一,病毒的致病性和致死率都下降了,只有上呼吸道感染很少影响肺部,引起肺炎。根据自然规律,病毒变异的一般症状会越来越轻,就像感染一样,第二次感染比第一次轻一点。第二,人的免疫力变了。大家都打了疫苗,很多人都被感染了,免疫力也上去了。第三,包括医疗系统在内的整个社会现在都知道如何应对新冠肺炎。起初,它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病毒,但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有了治疗药物,医疗系统也知道如何检测和治疗病人。
当然,还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的,比如多久再打一次疫苗,能打多久?目前的疫苗并不完全针对新的Omicron突变株,尤其是新的XBB突变株。目前,世界上感染的新冠肺炎突变株大多数是XBB。最近看到国家批准了一种针对XBB病毒株的疫苗,很重要。
一般来说,我们不想生病,但也不怕生病。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不用再担心“阳”了,因为这个病已经成为我们有能力应对的呼吸道传染病了;但同时,我们也不希望有大量的人被感染。原因和流感一样:虽然不严重,不致命,但是大家都不希望流感吧?“多感染几次抵抗力就强了”的想法也不可取。
论文: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对新冠肺炎疫情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
陆崇茂:根据去年的经验,香港对新冠肺炎的反应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和新的模式。去年年初,香港经历了严重的第五波感染。那时候疫苗接种率比较低。后来,我们更加努力地推广疫苗。从去年7月1日开始,我们看到病毒感染症状较轻,疫苗准备就绪,整个社会和医疗系统都有进步。我们一步一步稳步走向另一种管理模式。
我们的自由化是稳步的。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对外国人入境香港的隔离措施和社会距离措施逐步放宽。最后,今年1月30日取消了对新冠肺炎确诊者的“隔离令”,3月1日取消了“口罩令”,这意味着我们所有的社会距离措施都取消了,完全恢复了正常。
有人说我们在走“碎步”,但如果地面滑动,走“碎步”是最安全的。香港有七百万人口。我们要走一条安全的路,总的方向是正确的。现在变成了另一种管理模式。我相信我们基本上不会再回新冠肺炎了。
有人会问,香港什么时候再发“口罩令”。现在我们鼓励有需要或高危人群在高危场所戴口罩,尤其是季节性呼吸道疾病流行的时候。无论是新冠肺炎还是流感,口罩确实有保护作用,但我们不会用法律来强制每个人。不希望以后再激活“面膜令”。
新冠肺炎疫情三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段很长的时间,但在医疗创新方面,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在公共卫生的传染病控制领域,无论是个人卫生防护、治疗效率还是科研资源投入,新冠肺炎的经验对于今后应对这种大规模疫情都非常重要。
责任编辑:蒋晨锐图片编辑:蒋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