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结婚人数屡创新低,中日韩婚姻都有什么变化?_美数课
近年来,中国的结婚人数屡创新低,不婚晚婚现象成为一种趋势。民政部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结婚夫妇数量为683.3万对,创1980年以来新低。
这不仅发生在中国,也发生在日本和韩国。此前有一种说法是,韩国40岁出头的新娘比20岁出头的多——2022年结婚的韩国女性中,40-44岁(1.09万)的人比20-24岁(1.01万)的人多。这是韩国连续第二年出现这种现象。网友普遍认为这是晚婚现象。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数据包括了韩国女性的再婚数据。下图是2022年韩国结婚人数和初婚人数的对比。2022年韩国女性首次结婚数据中,40-44岁人数为4738人,不到20-24岁人数(9013人)的一半。
所以和网友观点一致的,其实是另外一个数据。韩国初婚年龄集中在30-34岁。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平均初婚年龄已经接近30岁。
从中日韩三国的历史数据来看,初婚年龄推迟是普遍现象。
从下图中我们会发现,中国平均初婚年龄十年来变化最大,男女平均初婚年龄都推迟了近四年。2020年,中国男女平均初婚年龄分别为29.4岁和28岁。
在韩国,30岁以后结婚很正常。韩国女性平均初婚年龄2016年超过30岁,2022年变为30.8岁。
爱情和婚姻不再是韩国人的必需品。早在2011年,面对高房价、高物价、就业难等社会问题,韩国出现了“三浦一代”的说法,意为抛弃爱情、婚姻、生育的一代年轻人。后来这个词也衍生出“五代”“七代”,进一步发展为放弃人际关系,买房产,梦想,希望的一代。
韩国流行的爱情综艺节目也开始拥抱多元化的非传统关系。比如“不婚同居”和“别人的爱”就是韩国人的两种爱情情结。前者关注的是选择不结婚的情侣,后者关注的是LGBTQ(同性恋等性少数群体)群体,两者都反映了韩国社会婚恋观的变化。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家庭与性别研究中心主任李婷对论文表示,教育水平的提高、结婚成本的上升、婚恋观念的改变、女性职场观念的改变,都影响着平均初婚年龄的推迟。
“以前我们说婚姻更多的是人生的一块基石,但是随着结婚成本的上升,婚姻也变成了一块基石,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积累足够的物质基础才能考虑结婚。”李婷说。
此外,婚姻匹配的难度也进一步加大。李婷认为,现代青年既想找一个能满足精神共鸣的伴侣,又想让对方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这就大大增加了寻找合适结婚对象的难度。另一方面,娱乐文化产品充斥了生活,让婚姻不再是年轻人的必需品。
晚婚背后:初婚人数锐减。
在中日韩三国中,韩国女性晚婚现象最为突出。
韩国统计局2022年数据显示,30-34岁成为韩国女性初婚最重要的年龄段,首次超过20-24岁年龄段。此外,更多韩国女性选择在35岁后结婚——与十年前相比,中日韩女性在35岁后首次结婚的比例分别上升了8.1%、2.3%和9.6%。
晚婚的背后,是中日韩初婚人数在下降。其中,中国女性初婚人数变化最为显著,十年间下降超六成。
李婷表示,中国结婚人数减少与适婚年龄人口总数减少和长期存在的性别比失衡有关。她补充说,在过去的十年里,婚姻挤压现象更加严重,适龄单身男性的数量多于适龄单身女性。结果导致部分男性被“排挤”,很难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
2022年,日本约有50.5万对新婚夫妇。虽然比上年略有增加,但与2019年的59.9万对夫妇相比,仍有明显差距。在韩国,约有19.2万对夫妇登记在2022年结婚,创下历史新低。
除了晚婚趋势,一个新的趋势是传统的婚恋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姐妹婚”越来越普遍。2022年韩国20-39岁初婚夫妇中,“姐妹婚”的比例比20年前增加了8.26%,达到19.85%。也就是说,这个年龄段的韩国初婚夫妇中,有五分之一属于“姐妹婚”。
早在2013年,韩国人口统计部门代表就指出:“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倾向于晚婚,大龄女性嫁给年轻男性的比例正在上升。”发表在《亚洲人口研究》上的一篇论文进一步探讨了“兄妹婚”现象,发现其数量自1993年以来持续上升。
根据研究,由于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就业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为了避免结婚生子对事业和自我实现的影响而选择晚婚,导致其可选择的配偶范围减少。因此,一些女性选择嫁给教育程度和/或收入比自己低的年轻男性。
此外,上述研究还指出,随着性别比、女性就业率和女性企业家的增加,“姐妹婚”将变得更加普遍。
除了韩国,“兄妹婚”的比例在中国部分地区也有所上升,比如安徽、杭州等地。杭州2022年婚姻登记最新数据显示,女方年龄比男方大1-4岁的“姊妹婚”占女性婚姻总数的19.31%,连续三年呈上升趋势。
责任编辑:吕妍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