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碳中和+上海=?

碳中和+上海=?

于飞海报设计

6月9日,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隆重开幕。6月11日,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将举行。接下来的两个看似毫无关联,但我们可以把时间拨回到15年前。

2008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在放映期推出了国内首个“碳中和”电影节,鼓励参加电影节的明星和各界人士为其行程的环保消费“买单”。绿色理念和电影节在当时更像是一种探索,但也成为了有趣的“棱镜”,为今天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留下了注脚。

通过它可以反映出“碳中和”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个新物种,上海对它并不陌生,离生活也并不那么遥远。此外,名为“碳中和”的活动本身需要可持续发展。

“碳中和”就在身边。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3060”双碳目标,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力争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

此后,“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双碳”等词汇飙升。

“碳中和”离我们远吗?其实并不是。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节能减排,对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正负抵消,从而达到相对的“零排放”。提到主体,一般是“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个人并不缺席。

看完一部电影,手里的电影票属于什么垃圾?它可回收吗?这也属于“碳中和”的问题。

虹口区首个示范垃圾翼亮相广中路红瑞公寓小区。上海虹口地图

2019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发起“垃圾分类战”,如今这种低碳新时尚已经深入到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应该说,每一次分类发布都是在为“碳中和”做贡献。

2022年,除疫情期间外,上海可回收物量增长1.7倍,有害废弃物增长13.6倍,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回收率达到42%。前端的分类意识和末端的处理能力共同创造了更高的回收利用率。从生活垃圾开始,再到塑料回收、工业废料利用,都嵌入了“碳中和”网。

浦东新区高星浦江徐东公寓低碳社区建设。“浦东发布”微信官方账号图

从家庭向外迈出一步,上海在2017年开放了第一批低碳社区。当时这些小区主要是老旧小区,他们创新变废为宝回收积分,强调花式宣传低碳知识。

在2023年新创建的低碳社区,更多的技术手段进入了现实生活。浦东新区高星镇浦江徐东公寓建立了社区碳排放监测系统,设计了光伏屋顶、太阳能灯、雨水花园、光伏充电桩等。在其他社区,也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低碳实践或教育,比如生态菜园、低碳绘画等。

今年4月举行的上海国际车展。新华社

再从社区走一步,面对出行选择,公共交通继续规模化发展,向电气化转型,新能源汽车变得“咄咄逼人”。

在前不久的上海车展上,新能源汽车发布数量首次超过燃油车。近年来,上海对购买新能源汽车一直保持着大力度的补贴。免费的“绿卡”让更多的市民上了公交车,也让路上“碳中和”。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成在今年4月的《民生访谈》节目中介绍,上海新能源汽车推广量已突破100万辆,居世界首位。此外,上海已经安装了69.7万个充电桩,建设了120多个电站。平均1.4辆新能源汽车配1个充电桩。

碳中和渗透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通过生活方式和技术手段来推动。

给“碳”一个标准

把电影票扔进垃圾桶有什么意义?垃圾分类创造的价值是能量吗?很难,但是必须要做。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唐家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只有有了相对认可的记录测算方法,才有基础测算比较减碳贡献,并将这些贡献转化为积分进行兑换交易。

碳包容体系应运而生,就是通过量化、记录和鼓励中小项目和个人低碳行为产生的碳减排量,引导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到2022年底,上海形成碳包容体系顶层设计,启动《上海市碳包容体系建设工作方案》。2023年5月,市发改委表示将加快研究出台碳普惠“1+4”配套政策,包括上海碳普惠制度管理办法、方法论指南、项目和情景管理、积分管理等。

进一步扩大碳减排主体的量级,更大的绿色金融市场和碳交易市场对应的是“碳包容性”。根据市发改委的公开信息,作为碳交易试点地区,上海碳市场覆盖300多家重点排放单位,约占全市碳排放量的60%。新市场催生新业态。500多家投资机构参与其中,一批验证、节能低碳咨询服务涌现,碳资产管理、碳金融等各类新业务层出不穷。

绿色金融已经成为双碳服务业的一支生力军。2022年,上海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1936.74亿元,其中服务业总产值1041.31亿元。2023年上海绿色金融行动计划指出,到2025年,上海银行业和保险业将基本建成适应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绿色金融生态服务体系,形成一批行业标杆,预计绿色融资余额超过1.5万亿元。

低碳行为、低碳服务、低碳技术和新能源都有标准。2023年《二氧化碳排放峰值中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对清洁能源创新技术标准体系和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标准做出了相关要求。

国家电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电网头条”微信官方账号图

新能源的开发和零碳、负碳技术的突破是帮助实现研究层面“碳中和”目标的核心路径。新型电力系统开发和使用不断推进,上海电气、上海电网等单位对“风、水、火、储”一体化业务和“带源、带网储氢”进行了多点布局。

根据2023年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重点工作安排,上海将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推进本地“光伏+”综合开发利用和杭州湾海上风电建设,力争年内建成南通至崇明500千伏联网工程。产业转型更加剧烈。将加快高桥石化、吴泾地区调整关停,支持上海石化产业高端低碳升级,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碳中和之路

在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2023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及成果博览会将于6月11日至14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本次展览的主题是“碳中和之路”。

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展览规模10万平方米,60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参展,不仅搭建了国际交流平台,也在上海或中国向“双碳”目标努力的过程中给出了阶段性答案。

展会责任重大,目标明确,即着力于绿色低碳技术、产品和成果的推广和引进,搭建碳中和全产业链各主体的对接交流平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

国家电网将在这里展示“张北风点亮北京灯”和“抽水蓄能电站发电的绿色动能”;仲量联行将聚焦零碳战略、零碳资产、零碳运营三个维度,带来多项首次净零碳综合解决方案和前沿见解。临港集团“国际氢能谷”也携手观众,共同探索氢能产业的未来。

本届展会主题展区将围绕能源转型、节能增效、循环经济、实践探索、低碳服务、低碳交通等六大板块,全方位展示千余种技术和产品。展会现场还将组织一系列以绿色低碳技术、新产品发布、项目签约、配套专场为重点的活动。

主题论坛将讨论绿色能源转型的前景和低碳技术的发展趋势,将于6月11日上午举行。多位国内外专家将进行主题演讲,同时将在主题论坛发布十大国内外绿色低碳企业先进典型案例,并发表《上海低碳倡议宣言》。11日下午的科学论坛也是咖啡满座。近20位世界级科学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海外院士、专家学者及各界嘉宾将碰撞交流绿色低碳前沿科技。

行动胜于雄辩,展览也致力于以实际行动参与“低碳”实践。

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主办方中国贸促会全力向参展企业宣传无纸化、循环利用等绿色低碳的展会理念,配合各种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减少展会碳排放,努力打造国内零碳展会标杆。

责任编辑:陈悦图片编辑:沈轲校对:张亮亮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碳中和+上海=?》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7837.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