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人礼家长化老年妆,央媒:为啥总让孩子觉得对不起父母_舆论场
近日,郑州某高中举行的“成人礼”引发争议。
仪式上,父母装扮成老人,孩子们被蒙上眼睛带到集合地点,然后摘下眼罩面对“年迈”的父母。
校方表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心存感激,鼓励孩子更加努力地学习,以便给父母一个安稳的晚年。“仪式现场效果很好,有同学当场落泪。”
但从评论区网友的回答来看,大家对这种方式并不感兴趣。
这一幕看似感人,内在逻辑却经不起推敲:父母的衰老和孩子的学习没有直接关系。不管孩子学习努力还是成绩好,父母都会变老,这是自然规律。
利用父母的老龄化让孩子产生负罪感,让孩子好好学习,这算不算道德绑架?
“有罪教育”并不少见。“爸爸妈妈这么努力,都是为了你。谁配得上这个成绩?”“要不是我生了你,我早就……”“为了给你补课,我们好几年没买过新衣服了,不过没关系,我爸妈也可以给你卖铁”…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中,父母习惯了无私的牺牲,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吃有鱼头鱼尾的鱼,吃剩饭剩菜,吃烂了的苹果,吃只啃核的芒果。
同时,父母总是害怕孩子潜意识里“忘恩负义”,不把父母的牺牲当回事,喜欢反复强调自己的难处。
不得不说,“有罪教育”很“好用”。出于对父母的爱,大多数孩子会主动迎合和讨好父母,不自觉地顺从父母的意愿:考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选择“合适”的伴侣,在“合适的年龄”生孩子…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王晨说:“父母利用他们与孩子的情感联系,让孩子服从自己。”。“有罪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情感支配。
但是,“有罪教育”的成本也是很大的。“父母因为自己的拖累,过得不好”。孩子的每一点小幸福,每一个小愿望的实现,都伴随着巨大的负罪感,孩子很难再感受到快乐。
为了减少罪恶感,他们学会“懂事”和“体贴”。久而久之,他们往往会形成讨人喜欢的性格,忽视和压抑自己的需求,满足别人的愿望。有时候,即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充满了担忧,缺乏为之奋斗的动力和勇气,越来越迷茫和焦虑。
当然,也不全是父母的错。并不是说他们不爱孩子,会让孩子有负罪感。反而都是传统意义上尽到责任的好父母。
上一代的父母大多是在物质环境极其贫乏的情况下长大的。小时候过年只能吃一次糖,一个苹果分五份。孩子吃得好,大人就得挨饿。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父母用自我牺牲的口吻表达对孩子的爱是可以理解的
虽然后来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这些父母不自觉地延续了父母的模式,把表达“爱”的方式建立在制造“缺乏”感和强调自我牺牲上,仿佛缺乏是珍贵的,珍贵才能表现爱。
好在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社会观念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自我”。尤其是这个年轻人做了父母之后,更不要去想“全家吃一条鱼,母亲只吃鱼尾巴”的牺牲叙事。主旋律是“爱自己”。“再甜也甜不了孩子,也苦不了自己。孩子还小,以后会有很多吃的。不行,我就少吃一顿。”
也许孩子更喜欢和自己平等分享的父母,而不是苦大仇深,总说牺牲的父母。
“请学会做一个会和孩子争冰淇淋的家长。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发自内心的希望父母幸福。”
责任编辑:伍智超图片编辑:沈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