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舆论反腐不能沦为网暴羞辱_舆论场
“国企高管牵手异性逛街”仍在发酵,涉事女性引发大量关注。但除了质疑腐败、公序良俗,很多讨论都是针对桃色花边,有些言行明显出格。
在无数的“吃瓜”言论中,有人评论女装的样子,言语中充满了黄色的屈辱;有的人深挖个人信息,鼓动佳群随意传播照片;网上视频上的同款连衣裙也被挖了出来,买家秀下各种评论不堪入目…更引人注目的是,拱门上莫名其妙地搜索出了“解约裙”“多巴胺爱好者的衣服”等词条,一时间“减肥成名人”“领导眼光好”等充斥了热门方阵。这不禁让人追问,这到底是抓当下的网络反腐还是无意识的网络暴力狂欢?
有些人不认同这种奇怪的现象,说“犯罪前不能说不吗?”需要明确的是,某种程度上,无论是表面上的谩骂,还是转身上的嘲讽,都已经形成了一种变相的网络暴力。另外,侵犯隐私等行为更涉嫌违法,这并不会因为对象是谁而改变。
就事件本身而言,虽然是以“街拍”这种看似娱乐的方式曝光,但其本质是一个关系到国企干部作风的严肃问题。目前,涉事两人均已被停职,纪检部门正在进行调查。这个时候,公众更应该关注的是,违纪是否属实,背后是否存在其他腐败问题,后续处理如何,等等。一味盯着裙子衬衫编瞎话,只能造成舆论失焦,警惕失败。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网络舆论监督,需要什么样的网络舆论生态?热闹过后,我们需要更多的冷思考。诚然,当前,热点事件、质疑、调侃、批判可能成为推动问题解决的力量;但也要看到,一旦“好奇心”和“意外思维”占了上风,就很容易把大众视角拉到狗血低俗。杜绝从众,保持理性思考,注重文明表达,是网络时代应该具备的媒介素养。
当然,“关注哪里”也需要引导。不难发现,一些靠流量为生的自媒体营销号,特别热衷于转移焦点,炒作细节。一不小心,他们就能设置一系列“爆炸性”的议题,掀起相互的撕逼。对此,平台要拿出约束手段和屏蔽措施,切不可看热闹偷着乐,还时不时火上浇油。
责任编辑:柴敏懿图片编辑:朱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