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社论】扫码缴费,别打个人信息的歪主意_社论

【社论】扫码缴费,别打个人信息的歪主意_社论

近日,上海市消保委对主城区商业中心30家商场停车场进行暗访,发现部分消费者需先关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部分需先加入会员,部分需提供微信昵称和头像。上海市消保委认为,这种行为不公平、不合理。

其实不只是扫码交停车费,也不只是在上海。从扫码到点餐,从扫码到扫码到送快递,这样的扫码场景已经融入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智能手机普及后日常生活“转型”的一个注脚。积极的一面是,扫码的普及让消费者更加方便,商家也节省了人力成本和沟通成本。

但对于消费者来说,便利往往对应着另一种无形的成本——很多人都遇到过这种尴尬。扫码后必须关注某个微信官方账号才能办事,有的甚至需要个人头像、手机号等信息才能完成注册。这种成本不仅为更方便的扫码增加了不必要的程序和时间,也意味着消费者被迫交出更多的个人信息。

长期以来,这种为了方便而强制交换个人信息的做法,尽管被不断吐槽,但消费者也只能无奈配合。因为比起要做的事情,关注并同意提供微信昵称和头像似乎更“容易”。商家在设计这个方案的时候,也是针对消费者的这种心理。

如果一件小事困扰了太多人,那就是不得不正视的大事。更重要的是,正如上海市消保委所显示的,这种做法对消费者来说是不公平、不合理的,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权,也违反了个人信息最低限度、必要获取的原则。

从本质上来说,重视扫码首先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理相冲突。《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个人信息的处理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必要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不得以误导、欺诈、胁迫等方式处理个人信息。处理个人信息应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个人信息的收集应以处理为目的,限制在最小范围内,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在明确扫码后可以一键操作的情况下,进行一些以微信官方账号和注册为主的操作,是违背最小化和非必要性原则的。且不说大部分扫码应用的基础功能与是否关注微信官方账号无关,有的直接将消费者与营销号连接,让人怀疑有些人专门利用扫码向第三方引流流量,将消费者视为流量变现的“工具”。

近年来,监管部门明显加大了对个人信息收集的监管力度。典型的例子,比如一些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已经经历了几轮专项整治。相对而言,那些躲在日常扫码背后,过度索取个人信息的,还处于监管规范的盲区。

现在,这个“盖子”已经揭开,相关商家没有理由不习惯。无论是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还是基于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的严肃性,都应该对此进行相应的规范。让那些伸出的手付出代价,让更多的商家长久记住:扫码,请不要出那么多馊主意。

责任编辑:甘琼芳图片编辑:乐浴峰校对:栾梦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社论】扫码缴费,别打个人信息的歪主意_社论》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7743.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