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我到另一个城市存钱,赶上利率下调前的末班车

我到另一个城市存钱,赶上利率下调前的末班车

为了能在期限内将钱存入存款利率较高的银行,5月12日,项(化名)早早起床,从江苏泰州开车来到上海。去之前,她提前做了一个“攻略”。

通过对比,项发现同一家银行在不同城市的存款利率差别很大。她算了一下,按照3.5%的利率,如果20万存三年,每年就能得到2000多元的利息。如果存50万,每年多得6000元利息。

向不懂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她只知道,相比股票基金等相对高风险的理财方式,把钱存在银行风险更低,收益更稳定。

6月8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五大国有银行相继更新人民币存款利率,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利率均下调,中长期定期存款进一步下调。事实上,今年5月初,三家股份行集体下调存款利率。早在去年9月,6家国有银行相继发布公告,下调各期限人民币存款利率。随后,9家股份制银行也相继下调存款利率。下调后,全国性商业银行五年期定存、整存整取利率不超过3%,中小银行不超过4%。

在此期间,一些年轻人为了锁定更高的利率,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存款,网民戏称他们为“特种部队存款”。

针对这一现象,智联招聘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不同地区的市场供求关系、客户的投资偏好、储蓄习惯都会影响存款利率的定价。此外,同一家银行的不同分行,资产负债和市场竞争策略不同,“对存款的需求和定价自然不完全一致。”

这也是向这样的储户经过比较后选择利率更高的跨市银行存款的依据。这些年轻人对自己有限的资产规划得更加细致,对物质消费的欲望降低。他们在疲惫的工作生活中,把更多的财富留给了精神消费带来的“呼吸”时刻。为了抵御不确定性,储蓄成了他们在狭窄的收入空中能做的最大的麻烦。

[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存款能给我带来安全感,我是那种危机感很重的人。”

27岁的安斌(化名)是一家生物医药公司的员工。

我有关注金融信息的习惯。今年4月1日,我有一笔大额理财即将到期。偶然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特种部队存款”的帖子,于是决定在4月2日周日下午从苏州坐高铁去上海。

我选择了江苏银行闸北支行,离上海站比较近。当日,该支行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3.5%。

第一,我注销了在江苏淮安开的卡,因为同一类型的卡在一家银行只能有一张。取消是一劳永逸的办法,以后可以享受上海所有的福利,不用再来回跑了。重新开户只需要在手机上完成转账,整个过程非常流畅。加上开卡,大概20分钟就完成了。

攒够了钱,没有觉得自己很幸运,赶上了末班车,但还是完成了自己的决定,完成了其中一个计划。之后利率的涨跌和我关系不大了。本人属火(财务独立,提前退休),梦想四十岁退休。但是现在我离财务自由太远了。在我所在的城市,我可能需要在不负债的情况下存两三百万。

家里从小培养我的生活习惯,让我懂得理性规划,我也有一定的危机感。从我上高中开始,父亲就计划好了我每年需要的钱。那时候我开始有了理财的概念。

在我看来,存款是一种可以带来人身安全的行为。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存一笔钱。我存多少取决于我那个月的收入,主要是我的业绩,基本能存到收入的60%到70%。我每年都会给自己定一个存款目标,两三个月或者半年存一笔钱,这样可以保证我在未来三年的每个时间段都有一笔钱,这笔利息可以覆盖我的一部分日常开销。

我有很多存款,都是工作后存的。前两年股市好的时候也赚了点钱。虽然没亏过本金,但收益并不好。现在没有好的出路,就不再买了。几年前的疫情让我觉得自己未来需要面对的不确定性变大了。我开始倾向于比较稳健的理财方式,比如定期存款,把钱存在银行里,赚点利息。

然而,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发现我在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很容易降低。2022年4月利率是3.5%,然后9月降到3.35%,11月又降到3.25%,于是我开始认为降息是趋势。

从去年4月到11月,安斌的定期存款利率下降。

事实上,如果存款利率没有持续降低,我可能不会一下子把我所有的20万存款都放进去。以前我可能存三分之一,剩下的下个月或者季度再存,根据利率的变化调整存款计划。

本科毕业后在生物医药行业工作了五年,换了两家公司。我的收入水平其实在我的工作人际圈里,比较低。我比较年轻,交一些年纪大的朋友,收入和年薪可以达到100万。

但是我发现他们的私生活很简单。穿衣、吃饭、喝酒、开车等等都很平常。他们不会为了无意义的社交而花钱,也不会出于盲目攀比而做出与自己收入水平不匹配的消费选择。我们这个行业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联系一些有知识的人,比如硕士学历的人,或者大学教授。他们的人生观也更少关心外在的东西,更关心自我的成长。这些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我甚至开始觉得自己在同龄人中“与众不同”。

这几年,我的消费观念变了。工作第一年就攒不下钱。那时候我的物欲比较高,一直在消费主义的陷阱里买东西。身边的同龄人大多如此。

刚开始工作时,我想每周犒劳自己一顿大餐,但收入上升后,消费欲望并没有同步增长。现在我想的更多的是自我价值的升华,一点一点的积累和延迟的满足。如果你一直消费,你就会成为消费的“奴隶”,这是我不希望的。

这也和我的长跑爱好有关。我喜欢长跑,健身,骑自行车,看书。花钱购物的快感类似于百米冲刺,激烈但短暂。当我跑了半马,完成了20多公里的高强度耐力运动,感觉比一次短跑冲刺要快乐得多。

我的消费观是攒钱买大件。对于那些刚需,比如电子产品,我买的都是高档跑鞋,贵的,所以不会轻易放弃,而且耐用。这是对个人发展的投资,运动也保证了我的健康。剩下的吃喝玩乐尽量简单,最大的开销就是喝咖啡。

我也愿意花点钱去旅游,但是旅游不仅需要钱,还需要足够的时间,但是我目前大部分的精力只能放在一长串的工作上。我的圈子比较小,在社交上花费也不多,所以(现在)平均一个月花2000块就够了。

安斌今年6月的部分账单。

以后想攒钱买更大的房子,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我现在住的房子是用父母的血汗钱全款买的,不用还房贷,这也是我省钱的一大因素。我会定期给妈妈的卡里汇款。一年应该有几万块。我还没算出确切的数额。如果我赚得更多,我会赚更多的钱。

据我了解,同学的婚姻基本都是家庭开支。我觉得现在赚钱是对的,但我不是为了结婚存钱。我之前亲过三次,都是直接问我有多少钱,我真的想不通。

其实看到存款数的时候,并没有觉得有什么起伏。工作带来的物质满足感远远低于它带来的成就感。我首先喜欢这份工作。工作前三年,我的成长速度很快,这两年就停滞了。我们这个行业现在也很难赚钱,受疫情影响很大。在工作中,我是那种危机感很重的人,性格容易焦虑,因为身边的同事都很厉害。1.2亿的房子我可以买,但是搬不动。

但我还是会在工作中做更详细的规划。我在第一家公司工作了三年,没什么变化,但是想多积累。希望在年轻的时候,能够积累更多的社会资源,利用个人资源来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从“被动挣钱”的阶段转变为“主动挣钱”的状态。到了后期,我就不会那么累了。

“如果每个月都能按计划存钱,以后的生活也不会太辛苦。”

向(化名)28岁私企行政

我在私企工作了6年,每个月几千的工资都在我卡里,活期,没有利息。我从来没有任何理财计划。4月份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上海某银行的活动,很吸引我,就有了过去存款的想法。

但是需要在上海开户才能享受三年3.5%的利率。于是5月12日下午,我和老公从江苏泰州开车去了上海。

我们没有马上去银行,因为已经是晚上了,银行关门了。于是13日早上9点多,我们打车去了这家银行。我们到那里的时候,已经有很多人在排队了,大部分是年轻人。

后来银行开门了,几个年轻人陆续来了。问了才知道他们是外地的。银行大堂经理很惊讶,说你是江苏的。他说那天是活动最后一天,第二天利率就变了。我心想,真巧。但是我办理的那天没有礼物,不像以前,别人都收到了油和礼券。

这个3.5%利率的活动很简单。银行通知操作,直接转账完成。存三年,定期,没有风险事实上,这样存钱一点都不麻烦。我们很亲密。到期后,我可以凭存单和密码直接在家附近的网点取款。如果我存50万,可以比我们本地存多赚5000到6000。来了更划算。

我在这家私企工资不高,前两年一个月才两三千。在我结婚之前,我几乎是一个月光族。那时候每次逛商场,总是会装很多包,但是消费完就没那么开心了。反而把钱存起来,看到存款越来越多就开心。然后尽量省钱。

但我不赞成死挖,这并不快乐,反而容易引起省钱的焦虑。身边有些朋友为了省钱,每个月只留几十万元生活费,连护肤品的开销都减少了,不再参加朋友之间的聚会。我不能接受那种省钱的方式。工资低的时候我会存的少一点,哪怕一个月只剩几百块钱,我觉得总比没有强。合理购物,合理储蓄,才是我想要的。

平时不爱逛街,就买性价比高的。我对食物更感兴趣。我会一直吃我喜欢的东西,直到我厌倦为止。我把钱主要花在吃喝上。一个月几千元就够了。

因为我现在不喜欢乱花钱,省钱更容易。结婚前,我们买了一套小房子,主要是父母给的钱。我们不需要还房贷,暂时也没有买新房的想法。反正我觉得我身边有点钱,所以目前不需要,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存起来。我最好把它存入银行。如果我有100万存款,放在银行吃利息,我应该可以在小地方平躺着。

这一次,我们拿出了几乎所有的积蓄。我自己工资卡里有5万,老公存款30万,剩下几万我们平时开销。我们每个月都会有新的收入,所以足够了。

我们存款的目的是为了合理规划未来的生活。现在我们的孩子三岁了。

我的消费观念自从有了孩子就没变过,但是日常开销肯定会更高。我知道有些人会把所有的钱都花在孩子身上,一切都以孩子为主。我还是以自己的快乐为重,不能苦了自己。当然,我开心的时候我的孩子也会开心,但我还是尽力给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等孩子长大了,我们可能要把现在的两室一厅换成更大的,包括以后孩子上学的费用。

如果我和老公每个月都能按计划存钱,不用辛苦,积少成多,以后的生活也不会太辛苦。有时候,我想存钱养老,但突然觉得活在当下更重要,想太多也没用。

我想多存点钱,这个想法也和我妈之前生病有关。那时候我刚工作,钱不多。我妈妈病了,需要做手术。她没有任何保险。还好她和我爸之前存了二三十万,应急用的。当时我就想,还不如手里有点存款。现在我已经养成了这个习惯。

现在工资比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多了几千。再加上老公生活开销大,工资比我多几千,我的工资就一直留着没用。我一年能存四五万,十年能存几十万。可能我和很多年轻人的想法一样。这是我生命中很长的一段时间。不要这么累。年轻的时候可以奋斗。

那天攒了钱,我们一家三口去海洋馆看孩子想的鲨鱼,我们还是要带她去孩子喜欢的地方。那天去上海存钱的路上,我坐在车上想,我再努力几年,等孩子长大了,我就和老公一起去旅游,去哪儿都行。

“我想老老实实的救,不能再冒风险了。”

苏雅(化名)是一名29岁的企业员工。

5月中旬,看到有人在社交平台发帖说上海某银行存款利率比较高,我就心动了。据说休息日会排很长的队,所以我决定在一个工作日离开苏州去上海。当天没有排队,30分钟内完成一笔三年期利率3.5%的20万元存款。

我存到银行后降息,目前利率在3.4%左右。说实话,我很幸运在降息前存了。我想我应该做出正确的选择。

工作多年,辛苦攒了一笔钱,在父母的帮助下,两年前付了人生第一套房子的首付。买了人才房,因为房源造反,物业强制停车费,没搬进去也没装修。这仍然是一个简陋的房间。

所以现在只能在外面租房子住,60平米左右的房子,月租2000元。其他遇到和我一样问题的业主,我们一直在维权,每天都打12315,但是这些问题至今没有解决。我走在维权的路上太久了。我已经让步了,放弃了,把房子租出去了。三年租约到期后我直接卖毛坯房。

原本打算装修空的钱都出来了,想老老实实存起来,不能再冒风险了。

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理财。在支付宝买了基金,相信所谓的低风险。我一次性投入10万,最后亏了几百块。这个损失的金额超出了我的承受能力。这笔钱其实是现在定期存款的一部分,是装修用的。当时我就想,钱也是留着的,能有点收入就更好了。等拍卖行收了,你就可以拿钱装修了。没想到最后事与愿违,投资亏了,房子也不用装修了。

所以不要追求高收益,只求稳定。这是我目前的想法。为了抵御未知的风险,我也提前还掉了一部分房贷,现在只剩下公积金了。

有了房贷,我的消费欲望明显降低了。以前每年都会买几个奢侈品包。现在我会克制这方面的欲望,衣服买的不多。今年618预售只打算买防晒喷雾。然而,我不得不花钱买食物。每个周末,我都出去吃大餐。没饭吃,我就“死”了,给爸妈买点吃的和营养品。

除此之外,我还会在旅行上有一些开销,一年出去一两次。我非常喜欢旅行。目前全国只有内蒙古、西藏、新疆、台湾省、湖南、湖北、江西。我想,如果没有这些逃到“桃花源”只工作的时刻,生活会很无聊。

我的计划是在三年的存款和利息到账后,把现在的房子换成更大的。不知道会不会买车。如果我有男朋友,三年内结婚,我想我不会买。另一半要有车有房。我想是的。

责任编辑:黄霁洁图片编辑:金洁校对:丁晓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我到另一个城市存钱,赶上利率下调前的末班车》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7736.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