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析高考理综全国卷:教考衔接,服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_教育家
2023年6月8日上午,全国高考综合结束。论文第一时间从教育部教育考试院获得了权威专家对国考试卷A、国考试卷B、新课标试卷的点评。
专家指出,2023年高考全国物理卷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依托我国高考评价体系,衔接高中课程标准,注重深化基础,丰富问题情境,增强探究,突出考查思维, 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引导学生夯实知识基础,发展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服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服务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2023年高考化学全国卷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为党和国家育人,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试题命制遵循高中课程标准,加强教考衔接,依标指导教学;根据我国高考评价体系,应突出关键能力的考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充分发挥高考的教育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2023年理科高考生物综合试题包括全国A卷、全国B卷、新课标卷三套。高考生物命题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立德庶人为鲜明背景,依托高考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注重生物的教育功能。试题继承了往年命题的风格,体现了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充分考虑了学习的实际情况,保持了稳中求进。加强试题创新,丰富情境来源,突出学科基础、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进一步增强考试的实效性,有利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以下是专家对科技各科试题的具体分析:
【全国物理卷: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解题”走向“解题”】
坚持德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2023年高考全国物理卷积极响应时代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关注,结合我国科技最新前沿进展及其在全球科技领域的显著突出表现,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科学志向和科技强国的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高考的教育功能。如全国卷B第16题,以2022年10月全球多处天文设施对迄今为止最亮伽马射线暴的观测为基础,介绍我国“颜回”卫星和“吉姆”空望远镜在此次事件观测中做出的重要贡献,突出我国科技成就,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了解科技前沿,启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新课标卷第17题基于今年5月“太空快”天舟六号的成功发射。中国空站的这艘“快递小哥”是目前世界上现役运力最大的货船,引导学生增强自强自立的信心,树立科技强国的远大理想。
今年高考物理设计与体育挂钩,引导学生增强体育健康意识,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如全国卷A第14题以学生铅球为背景,全国卷B第14题以学生排球为脉络,将物理与体育锻炼相结合,引导学生热爱体育,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将学科核心素养浓缩为物理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和责任,是学生在解决真实复杂问题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强调学生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23年高考全国物理卷突出了真题情境的设计,选取新鲜素材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从“解决问题”走向“解决问题”。同时,也引导课堂教学加强与实际情况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新课标第14题设置空空气和水下两个“声波探测仪”,生活场景跃然纸上;第15题考察了无风时,雨滴在空空气阻力的作用下,以恒定速度垂直降落在地面附近的情况下,学生对做功这一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理解数量级是建立物理概念的重要立足点。第16题用定义国际基本单位“秒”的铯原子钟的两个超精细能级考察学生的估算能力;问题24,以“漂流的水”这一有趣的游戏为基础,引导学生用简单的物理模型解释有趣的生命现象,通过对生命实践的科学指导,体验学习获得感,突出物理学从自然生命到自然生命的科学魅力;问题25以物理学史上著名的密立根油滴实验为背景,将真实的实验现象转化为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比较、分析、判断不同物体、不同过程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人类利用运动性质巧妙探索粒子带电性质的研究方法。全国卷A题18以电子束通过适当的非均匀电场在一些电子显示器件中的聚集为情景,考察学生对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物理概念。全国卷A卷21题和全国卷B卷17题从电磁阻尼现象的经典演示实验出发,从多个提问角度考察学生对电磁感应原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加强实验能力的考核,指导学生做实验。
实验是物理的基础,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2023年全国高考物理试卷设置了创新题角度,重点考查学生对基本实验原理的理解、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测量方法的掌握和实验数据的处理。试题充分发挥高中实验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引导教学重视实验探究,引导学生真正做实验。
新课标卷第22题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要求学生正确使用万用表,分析电阻对电容器充电电流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的影响以及曲线下面积的物理意义;第23题考查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要求学生正确使用螺旋千分尺,掌握单摆的组装、使用条件和数据处理。
全国卷A题22考察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考查学生对内外电流表两种基本测量电路原理的深刻理解,要求学生根据另一种电路图画出实验用的电流-电压关系曲线示意图,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第23题探究的是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平均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类似于伽利略第一次研究斜面运动时探究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实验。它要求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学会从实验中总结规律,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全国卷B第22题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实验,要求学生理解实验原理,熟悉实验步骤,能够用专业术语表达;问题23:测量金属丝电阻率的实验与同时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金属丝电压和电流的方法不同。采用“一米两用”的方法,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化学全国卷:加强考试与教学的衔接,不会出现“复杂古怪”的题型】
弘扬学科核心价值落实德育根本任务。
第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考题追根溯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选文物、中医药等。作为素材,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激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新课标卷第7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物,考查文物及其修复材料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自觉传承科学文化。全国卷A第八题以藿香的有效成分为素材,展现了中医的神奇魅力和作用。
二是展示中国科研成果,激发爱国热情。试题选取我国科学家的创新科研成果,在考查化学知识的基础上,激发考生的爱国之心、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新课标卷第九题基于我国多孔配位聚合物晶体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第十题基于我国化学家研制的Zn-V2O5电池,第十二题基于新颖的前沿生物酶催化反应,展示我国化学家在材料结构、催化机理、新型电池开发利用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弘扬爱国主义。
三是选择试题的情境材料,体现学科的社会功能。试题立足学科特点,结合学科和社会热点话题,考查化学原理在环境、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化学在推动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凸显了化学的社会价值。CO2引起的温室效应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将CO2高效转化为多碳产品已成为非常活跃的化学研究领域。全国卷A第12题符合当下热点。以近年来科学家研发的新型电池为基础,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电解还原CO2,提高多碳产品的产率,并考察电化学基本原理在科技创新中的应用。以一种高效催化还原CO2的催化剂为背景,研究了核外电子构型、化学键类型、晶体类型和性质、晶胞结构等知识。这些题型既体现了化学的学科价值,又引导考生从化学基础知识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新事物、新技术、新方法,将创新考试要求落实到高考评价体系中。
继续加强考试与教学的衔接,稳步推进高考内容改革。
一、遵循高中课程标准,根据标准指导教学。试题遵循高中课程标准,引导中学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课程标准,回归课堂,严格按照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新课标第11题以“含硫物质不同价态的转化”、“简单电镀实验”、“有机化合物中常见官能团的检测”等实验为载体,考查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有机化合物中官能团的检测等内容,通过实验设计和现象观察考察考生分析证据与结论关系的综合能力,体现了新课标中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二是创新试题呈现方式,减少机械刷题。化学试题的创新呈现要求学生能够阅读和理解文字、符号、图形、表格等信息,深入挖掘数据,客观全面地提取有效信息,准确概括和描述所涉及的现象的特征和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信息中蕴含的规律或原理。新课标卷第13题以氨水滴入饱和AgCl溶液的反应为背景,呈现一个自变量下多个因变量的变化过程图,考察学生从图中提取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第三,注重新旧课程标准的衔接,落实改革理念。全国化学卷共三册,试题均以相应版本的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保证每册的考试内容在课程标准要求的范围内,不追求新奇,不出“繁而奇”的题,通过按标考试引导中学按标教学。全国A级第36题和新课标第30题以药物的合成路线为背景,考察学生对教材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两种合成路线都含有带氨基的有机化合物,考试严格按照标准命题。新课标第30题问的是新课标要求的胺的结构特征,考查的是氨基官能团,而第一册第36题问的是根据旧课标要求的氨基的相关知识。
突出关键能力考核,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是深化综合考试,推进知识体系建设。试题在突出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基础知识深入理解的综合应用,引导中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国家新课程标准卷第29题以合成氨为题,合成氨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重点内容。该题与工业生产实际密切相关,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与极限、物质结构与性质等知识。该问题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特征,促进了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全国卷B第36题以一种结构复杂的药物奥匹米芬的合成路线为材料,将高中所学的有机化学反应与新反应结合起来。通过已知条件给出新的反应,将基础和创新融入到试题中,既考察了学生对教材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考察了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是坚持素养导向,考察学科关键能力。试题坚持素养导向,通过化学素养的考查,有效突出学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掌握,体现考生的核心能力水平。新课标第27题以流程图的形式呈现了从铬钒渣中分离提取铬和钒的多步转化过程,并将化学反应与中学化学知识相结合,考查考生对元素及其化合物基本性质、化学(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物质的转化等综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逻辑推理、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三是注重学生感受,科学控制试题难度。在充分调查和科学分析学与教的基础上,考虑到试题设置的开放性、思维的层次性、情境的新颖性和计算的复杂性对难度的影响,可以在保证整体区分度的前提下,从以下三个方面合理控制试题难度。第一,合理控制基础题的数量。三套卷子都保证了基础题的适当比例,有助于学生稳定心态,发挥水平,提高答题感觉。第二,优化计算量和复杂度。设计试题时注意考查学生的化学思维,尽可能避免复杂的数据计算。新课标卷第28题产率的计算,第29题晶胞中铁原子数的计算,国卷B第28题反应焓的计算,都减少了计算量,避免了复杂的数值运算。第三,认真调整提问方式。全国卷A第36题第(7)题给出了一个有多个同分异构体时简化问题的限定条件,采用选择正确答案的方式降低问题难度。全国卷B第26题第(3)题的试剂选择,通过给出选项限定答案范围,降低了难度。
【全国卷生物:加强关键能力考查,服务高校人才选拔】
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庶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努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高考生物命题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育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首先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问题的重要启示,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示。高考生物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新课标卷第二题的主题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并广泛运用的生产生活经验,要求学生分析这些措施中蕴含的生物学原理,让学生在学习和思考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科学和智慧,加强文化渗透,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
二是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中国现代化的要求。高考生物以生态考试内容为基础,呈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和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的实践成果理念,引导学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某旅游城市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后城市环境的变化为背景,国书A第31题展现了一幅水清鸟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卷,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意义,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三是有机地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考生物选材,注重试题的导向作用,在形体美和劳动的考查和指导上下功夫。
加强体育教育,促进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身体健康。新课标卷第32题表现了运动时的生理变化和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来适应运动时的特殊生理需要。要求学生分析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血糖平衡和维持水盐平衡的生物学原理,引导学生思考运动过程中各种生理变化的原因和作用机制,提高运动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激发运动热情,增强体质。
重视美育,引导学生提高审美素质。新课标卷第33题展示水鸟栖息于湖区浅水和泥滩的图片,给予美好联想,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生态位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此外,羽毛华丽的水鸟吸引游客前来观赏,这就要求学生从保护鸟类的角度分析观赏水鸟时的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养成保护野生动物、爱护环境的主动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全国卷A第32题以乙烯在植物果实成熟中的作用为主线,强调果实成熟对果实贮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通过遗传育种,可以获得阻断乙烯合成,果实不能正常成熟的品种,可以解决果实耐贮藏的问题,增加经济效益。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劳动和生产实践的重要性,也体现了科学技术推动农业发展进步的意义。
加强关键能力考核,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高考生物坚持深化内容改革,强化关键能力考查,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促进教考衔接,发挥积极导向作用。
考察理解能力。高考生物强调基本概念的考查,通过创新问题情境和信息呈现形式加强理解能力的考查,丰富考查维度和层次,强调准确深入的学科理解,引导教学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率,减少“机械刷题”。全国卷B第一题考查重要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性质,综合考查单体、链接和生物大分子的检测方法,加深对生物大分子的理解,引导学生掌握比较和判别的学习方法。新课标卷第三题重点是新课标中增加的免疫细胞的相关内容,包括病原鉴定、抗原提呈细胞、辅助性T细胞、记忆细胞等。,考察学生对人体适应性免疫和免疫细胞功能的理解,引导学生打牢学科基础。
考察实验探究能力。高考丰富情境来源,从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等多个维度考察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引导学生注重科学思维的培养。全国卷B第38题创设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各种颜色荧光蛋白的问题情境,考查对基因文库、基因突变、目的基因表达载体构建等基本概念的理解,要求学生设计探索突变基因能否在真核细胞中表达的实验,全面考察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引导学生提高运用生物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考察应用能力。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开始。全国高考生物试卷注重实践教育,强调知行合一,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掌握真才实学。全国卷B第37题以农作物秸秆生产燃料乙醇为重点,考查微生物培养的基本要求和乙醇发酵的过程分析,要求学生分析关键操作步骤的目的和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乙醇的优势,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感受微生物应用的独特魅力,促进学生培养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意识。
考察创新能力。高考生物试卷在试题设置、考试内容、提问方式等诸多方面体现了创新。它从多方面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注重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国卷B第29题创设植物气孔开度与红光、蓝光关系的实验探究情境,要求学生分析红光、蓝光影响气孔开度的原因以及光合作用对气孔开度的影响,考察学生在新形势下对新问题获得新解释的创新能力。
2023年高考生物试题设计充分考虑了学习形势的变化、新旧课程标准对教学的影响、试卷结构和试题设计的优化、考生反应成绩的增强、学生考试获得感的提高、高校人才选拔的服务。要结合学科特点,精心选择考试材料,发挥生物的教学导向作用和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注重关键能力培养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教考衔接。
责任编辑:钟煜豪图片编辑:张同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