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观念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媒体:移风易俗要多些耐心细心_舆论场

观念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媒体:移风易俗要多些耐心细心_舆论场

习俗和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推动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很长的时间,更注重方式方法。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更加耐心细致,倾听群众的意见,尊重群众的想法,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好。

据媒体报道,贵州晴隆县政府网站近日发布通知,就《晴隆县移风易俗倡导标准》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征求意见稿规定,不准操办婚丧嫁娶等大事,乔迁、订婚、再婚、满月、生日、入伍、升学、拜师、生日、立碑、开店等宴请均被禁止。公告一经发出,引发广泛关注。有网友建议,倡导性标准不应成为强制性标准,移风易俗不应滥用职权。对此,当地精神文明委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回应称,相关标准是倡导性的,不是强制性的。目前他们也看到了网友的意见,收到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他们会在修改不合适的地方后发布正式文件。

有几个细节引起了笔者对这一事件的思考。仔细看看当地下发的通知,本质上是一个“征求意见”的草案,而不是非正式的文件通知。可见,当地相关部门还是有倾听群众声音、尊重群众意见的意识的,也履行了通过在政府官网发布公开信息公开征求群众意见的规范程序。但即便如此,为什么还是被质疑“不厚道”?其实“新婚,丧事从简,别无他事”的初衷和提法,有利于减轻人们的感情负担,会造福当地百姓。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大家“不买账”?

这是一份推动地方移风易俗工作的倡导稿,却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反而给地方政府部门的形象和相关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工作陷入被动,不能不引起相关部门的反思。笔者认为,这样的反思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倡导效果更好,首先要“讲好”。虽然当地有关部门做出了回应,但相关标准是倡导性的,不是强制性的。但实际上,文件标题中的“倡导性标准”与文件内容中“全部禁止”的表述明显矛盾。所谓“倡导”并不是强制性的,发起方和接受方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一律禁止”的表述,听起来像是上级板着脸对下属的“命令式要求”,难免会引起人们的误解和反感。其实“倡导”的本质就是想办法说服人,让群众听进去,跟着做,这就需要讲究“说话的艺术”。如果带着架子说教,恐怕只会招来群众的反感;如果多一些理解和尊重,多一些说服,“倡导”的效果一定会更好。

第二,要明确政府责任的边界。在此次事件中,不少网友质疑当地政府部门“过于宽大”,甚至“滥用职权”,认为是否举办酒席是村民的个人自由,政府部门无权干预。从某种意义上说,网友的质疑不无道理。传统的民俗,如宴席、结婚礼物等,确实有其社会功能和存在价值。如果搞“一刀切”,容易伤害群众感情,增加工作难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向刻板印象妥协。事实上,很多村民对精简酒席抱有很高的期望和呼声。笔者经常听到老乡抱怨,村里总有人喜欢搞“没事喝”,钱涨的让人心疼。所以问题的关键点在于,政府部门需要摆正位置,做好引导、组织和宣传工作,让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去做一些具体的事情。毕竟相比政府部门,这些自治组织更了解村民的需求,更善于动员村民参与,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细节性的事情。

第三,做好移风易俗工作,不在于文字有多硬,而在于工作有多实际、多细致。如果只讲“一律禁止”、“不准”、“必须”之类的话,一味地给基层干部增加负担,对基层群众提出要求,而不去倾听基层干部的困惑和建议,更多地关注基层群众的困难和需求,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要想把工作做细做实,就需要充分尊重基层群众的意见,给基层干部群众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比如,我在农村走访时看到,有的村为了引导村民精简座位,把食堂、活动室改造成多功能宴会厅。桌椅数量按照倡议移风易俗的标准配备,舞台、电子条幅、厨房等宴席所需硬件一应俱全,供村民免费使用。村民在这里办酒方便实惠,酒席简单庸俗,效果不错。

习俗和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推动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很长的时间,更注重方式方法。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更加耐心细致,倾听群众的意见,尊重群众的想法,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好。

责任编辑:张珺图片编辑:张同泽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观念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媒体:移风易俗要多些耐心细心_舆论场》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7721.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