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教育部发布高考预警信息,提醒广大考生诚信考试、谨防受骗_教育家

教育部发布高考预警信息,提醒广大考生诚信考试、谨防受骗_教育家

6月4日,教育部官网发布2023年高考预警信息,提醒广大考生诚信考试,谨防被骗。

2023年高考临近,广大考生积极调整状态,从容有序备考。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散布虚假的考试信息,兜售和制造焦虑,甚至实施诈骗,诱导考生考试作弊,严重扰乱了考试的招生秩序。为此,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结合近年来的一些典型案例,郑重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做好诚信测试。

第一,组织高考作弊,逃不出法网追逃。

[案例]2020年高考前,考生朱某某与文某(另案处理)商议组织考试作弊。朱某某提供试题,文某负责寻找“枪手”,共同向“枪手”支付试题费用。考试时,朱某某将手机带入考场,拍下试卷,交给“枪手”。“枪手”回答后,将答案发给考生抄袭。参与者和组织者很快被抓获。考生朱某某犯组织考试作弊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六千元。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和“向考生提供考试试题、答案”是违法行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组织高考、研究生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作弊的,直接认定为“情节严重”的行为,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提醒】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会同教育部门持续保持对各类涉考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严打态势。提醒广大考生,一定要增强法律意识,知法守法,不要一时糊涂,后悔终生。

第二,“李鬼”最终会变成“李悝jy”,挑战法律不可行。

【案例】2020年某省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统一招生考试中,两名诈骗犯找一名大学生替一名考生代考,被警方抓获。两名作弊者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八个月和有期徒刑三年两个月。替考大学生被判拘役五个月,缓刑一年。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或者“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的,属于违法行为。

【提醒】近年来,国家教育考试管理中逐渐使用一些新的技术手段,防止替考等舞弊行为。虽然考试是有价值的,诚信的代价更高,但是不要相信不法分子的诱惑,以免上当受骗,也不要心存侥幸替别人考试或者让别人顶替。以身试法,最终会“自食其果”。

第三,避开安检带手机,考试作弊毁了你的前途。

[案例]2022年高考期间,一考生为躲避入口安检,违规将手机带入考场。考试结束后,他拿着一张试卷发到QQ群里要答案。根据相关规定,对违规考生进行严肃处理。

【规定】高考是法律规定的国家教育考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明确规定,凡在考试过程中使用通讯设备的,视为考试作弊,其当时报名参加考试的各科成绩无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考生携带、使用国家教育考试作弊器材、材料,情节严重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1年以上3年以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提醒】近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部署了高考手机作弊专项治理,让手机不得带入、使用、送出。高考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将在标准化考场和全程视频监控下为梦想而战。考试结束后,还会集中回放考场的录像和视频,以确定每个考生是否有违规违纪行为。考生应自觉遵守考场规则要求,服从考官管理,拒绝携带手机等违法违禁物品,遵守考试纪律。考试失利不重要,丢了命真的得不偿失。

第四,虚假宣传不可信,没有带“陷阱”的“馅饼”

【案例】考试命题专家讲课,加强包装,某某同学考上名校…这样的宣传文案和招生广告经常出现在各种考试培训机构的招生宣传中,让很多家长信以为真。从开放教育培训机构虚假宣传和广告违法典型案例来看,不同程度存在多样化、大众化和价格欺诈问题。虚构教育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对教育培训的效果过度夸大宣传,以学员和受益者的名义进行虚假宣传,成为培训机构实施诈骗的惯用伎俩。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明确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含有下列内容: (一)对升学、考试合格、取得学位或者资格证书,或者对教育培训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承诺;(二)明示或者暗示相关考试机构或者其工作人员、考试命题人员参加教育培训的;(三)利用科研机构、学术机构、教育机构、行业协会、专业人士、受益人的名义或者形象进行推荐、证明。

【提醒】高考试题属于国家绝密资料,其储存和运输都有极其严格的管理措施。各类培训机构不可能保证考生“打包”,也不可能提供“真题”,更不可能花钱买文凭。考生不要听信虚假宣传,上当受骗,造成财产损失,耽误宝贵的复习时间。

五、“占坑帖”是噱头,测试中涉及的“恶作剧”不能碰。

[案例]2022年高考数学科目考试结束后,有网友贴出部分试卷图片,疑似泄露试题。公安机关调查后发现,是恶意编辑“占位”。考试前在相关平台上发布无关的帖子,考试结束后再用试卷内容替换原来的内容。发帖时间还是显示在考前,造成了疑似考前泄题的错觉。此外,一些考生在网上发帖自称是“考前取试题”,也属于考后恶意编辑的“职业帖”。

【提醒】律师和专家提醒,如果考生恶意发布此类信息,除了违反考试纪律外,还将涉嫌违法,情节严重的将构成犯罪。如果某培训机构或其他人员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发布“占坑帖”等方式,在考前虚构获取试题或“真题”信息,骗取大量公私财物,则涉嫌诈骗。考生不要为了娱乐他人而“忽悠”自己。

责任编辑:段彦超图片编辑:蒋立冬校对:施鋆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教育部发布高考预警信息,提醒广大考生诚信考试、谨防受骗_教育家》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7562.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