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解放日报原党委书记、总编辑王维逝世

解放日报原党委书记、总编辑王维逝世

解放日报原党委书记、总编辑王伟同志今天上午在上海逝世。

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新闻史上。出生于1919年的老兵王伟,一生致力于办好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对《解放日报》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我们谨选择王在纪念《解放日报》创刊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节选)和著名作家、儿媳的文字,以表沉痛哀悼。

王杰摄

“我只能挑60斤,却把八九十斤的担子扛在肩上。”

《解放日报》原党委书记、总编辑王伟

上海解放日报已经出版60年了。60年是一个纪念日。作为一名解放日报的老记者,我已经90岁了,很高兴参加这样一个隆重的纪念大会。

早在1941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就在延安创办了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毛泽东主席的亲自领导下,她为我们民族的解放和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教育了包括我在内的整整一代人。从此《解放日报》在我心目中威望很高,我对她感情很深。

上海办《解放日报》是毛主席的决定,是周恩来同志宣布的。上海能签约中共中央机关报,是一种荣幸。

上海解放日报,1949年至1954年为中共中央华东局机关报,上海市委机关报。20世纪60年代初,华东局重新成立。1962年至1964年为上海市委机关报、华东局机关报。当时华东局和上海市委都非常重视《解放日报》的领导,为报社创造了许多条件,使其办好。上海解放日报在华东各省市也有相当的影响力。

1954年冬,我开始在《解放日报》工作。当时上海任命我为《解放日报》副总编辑,负责夜班工作,阅稿和签印。我感到非常荣幸,但责任也很大。我知道我的背景,无论我的政治理论水平,还是我的写作能力,我都是不合格的。比如我只能扛60斤,却要跌跌撞撞的往前走,还要小心翼翼的干活。我当过张春桥、杨永志、杨希光、魏克明的助理,并于1962年成为第二任总编辑,主持日常工作。当时,我们都重视学习和继承延安解放日报的优良传统,尊重华东局和上海市委的领导,在政治上坚定不移地宣传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组织上依靠全党办报,在新闻业务上重视发挥批评和先进典型的作用。《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了一些社论。各行各业都有先进人物,其中“南京路上的好八连”最早由解放日报宣传。在三年的困难时期,报纸宣传遇到了困难,很多事情不好说,所以我想发起一个“我和我的祖国”的征文活动,由读者用自己在新旧社会的不同经历讲述社会主义祖国。很多稿件都是带着感情写的,出现了“作者含泪写,编辑含泪编,读者含泪读”的感人场景。同时,他还热心倡导新道德、新时尚,也收到了相当不错的效果。1963年,毛泽东主席对《人民日报》的吴冷西同志说,《解放日报》更加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回过头来看,有一些重大错误。关于1958年大跃进的宣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助长了实际工作中的损失,教训很大。

文革十年后,《解放日报》的领导权被篡夺…粉碎“四人帮”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掌握舆论领导权是多么重要。“文革”前调到市委宣传部,粉碎“四人帮”后又调回报社主持工作。在真理标准的讨论和改革开放初期,我做了一些工作,但很有限。我把1983年交班时的情况和现在的情况做了一个简单的对比,差距很大。事业的发展,基础设施的改善,先进印刷设备的引进,都是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实现的,这也为以后更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看到现在繁荣的局面,我真的充满了喜悦。

上海市委、市政府历届领导都对解放日报的工作给予肯定,多次鼓励,强调要办好。报业集团成立后,更明确地指出解放日报要在集团中起核心作用,在上海新闻界起主导作用。《解放日报》的同志们也勤奋工作,进行了许多新的创造,成绩有目共睹。现在和我生活的环境很不一样。解放日报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许多困难,但也有许多有利条件。上海的大好形势是产生好新闻好文章的客观条件。我相信,在市委和市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下,通过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遵循以人为本的精神,我们将把读者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做读者研究,从读者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我们的新闻宣传内容更有针对性,更受欢迎。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要多下功夫通过新闻、评论等形式把上级领导的意图告诉读者。多做读者工作,通过服务发挥导向作用,让党报更活泼可爱。

六十年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我相信,解放日报的同志们一定会发扬优良传统,依靠各级党组织的支持,发挥报社同志的智慧,把光荣的解放日报办得更好,再创佳绩。

金定根摄

我岳父的生活与报纸融为一体。

王小鹰

公公今年100岁(编者注:本文写于2019年),他服务了近半个世纪的《解放日报》即将迎来70岁生日。

公公和唐代大诗人王维同名同姓。他虽然不是诗人,但偶尔也能言善辩,他的几首《给孩子的诗》在我们家已经小有名气。比如“夜半思往事,枕边作小诗,送书黄山麓,立松柏。”还有“孩子有效果,家长开心。”抓大放小,时限翻倍。少说多写。适当运动,注意身体素质。步调一致,后继有人”等等。

我岳父最愿意称自己为“老记者”,或者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老记者”。

1941年春,皖南事变刚结束,他二十多岁的岳父是《国民日报》的助理编辑,却被国民党当局作为政治嫌疑犯逮捕。几经周折,逃离虎口,来到苏南新四军根据地。之后,我公公随军转战大江南北,几乎一直做战地记者和报纸编辑。

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在二、三野战军围攻国民党黄维兵团的日子里,《江淮日报》每天都有歼敌战。当时我公公是江淮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兵说“王一家报纸,天天打黄维。”淮海战役后,我公公奉命接管国民党的《皖北日报》。他和一个记者冒着风险,乘小木船渡过淮河。只用了半天就完成了接收任务,第二天就在蚌埠出版了我们自己的江淮日报。

公公办了一辈子报纸,大部分时间在上海解放日报工作。1954年冬,华东局撤销,我岳父调到《解放日报》任副总编。当时主编是张春桥。我公公负责值夜班。他每天下午3点去报社,看文件,看本市其他日报和人民日报,向有关同志询问要发的重要稿件。他应该在剪辑前会议之前就知道了。吃完饭,7点左右开始上夜班。我看了新华社所有的电报,很关心哪些该发,哪些不该发。他要把这份报纸编的新闻稿和白班排的样稿看完,再送到排版室和拼版室。每一个版本详细打印出来之后,你都要从头到尾看一遍。所以要到第二天凌晨才能回家。据我老公说,他们小时候很少见到父亲的脸。他们起床上学,爸爸下班回来;他们放学回家,爸爸又去上班了。

王杰摄

前几年,我公公走路还算可以。我们陪着他回到思南路和香山路交叉口的小楼,搜寻旧址。上世纪50年代,我岳父调到解放日报时就住在那里。主编张春桥住二楼,岳父住一楼;几年后,张春桥调走,我公公升任二主编,搬到二楼。那时,在《解放日报》工作的姚搬到了一楼。这次“邻居”经历给公公带来了很多麻烦。文革十年,公公被批判,被孤立,被监督。其间,前几年报纸上有同志提出要“解放”王维,“联合”王维。向张春桥汇报时,张春桥问:你为什么对王伟这么感兴趣?他们家对党和毛主席有根深蒂固的仇恨。不仅不能“解放”,还得严厉批判。

公公常说:“我这辈子,跟解放日报关系最多,受益最大,投稿时间也最长,因为它的批判最多。”

我替我岳父算了一下。从1954年成为《解放日报》副总编,到1962年升任第二任总编辑。在此期间,他在文革期间被临时调任并靠边站,直到1978年被调回解放日报任党委书记兼总编辑。这几十年经历了很多政治运动,责任往往把他放在第一位。《解放日报》是党报,要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在那种动荡的政局下,主持写作真是左右为难。很多时候,因为害怕犯错,我们只是犯错,检讨这个错误,但检讨却成了错误。但我的岳父以一个老共产党员对信仰的热忱和忠诚,以他在客观条件条件下对新闻工作的深刻理解和敏感,做了很多可喜可贺、可以载入新闻史册的事情。

1978年,岳父回到解放日报主持工作,提出“报纸要以刊登新闻为主”,“新闻要新,事实说话”,主张“人人写短新闻”。1980年初,《报纸文摘》和《解放日报郊区版》作为新闻改革的试验田创刊,受到上海、周边地区和全国读者的欢迎。《解放日报》突破禁区,于1979年正月初一率先在二、三版下端刊登了两幅横幅广告,引起强烈反响。这是我岳父提出并实施的。怀孕女工陈在苏州河边跳水救人。第二天,只有《解放日报》刊登了这条社会新闻,因为陈只是一个普通女工,平时没有什么突出表现。我的岳父和当时负责夜班的副总编陆经过研究,认为把藏在老百姓心里的美好、善良的东西挖掘出来,发扬光大,更有意义。这篇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改变了一个普通女工的人生轨迹。

那时候我和老公刚开始谈恋爱,他就告诫我:“像你这样的资产阶级自由派,将来在我家做媳妇也不容易。我父亲对他的孩子很严格。他习惯于横向或纵向地制作报纸。他决定的事情没有通融的余地!”几年后,我嫁进了王家,看到公公心地善良,说话慢吞吞的,就把她老公的警告看得很重。终于有一次,我尝到了公公的报纸脾气。一天,我坐在客厅里看报纸,手里拿着一支笔。可能想到了什么,就在报纸的白色地方乱涂乱画。恰好公公进来了,他用刷子把报纸抢走了,怒气冲冲地骂:“你怎么这么不爱惜报纸?”我尴尬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但我理解公公对报纸的特殊感情。我岳父的生活和报纸融为一体了!

公公家的墙壁、走廊、床下的柜子里都堆着一堆堆的旧报纸,按年份排列得整整齐齐。写文章需要哪些资料?公公允许我钻进报纸堆里找,条件是我用好的东西回到原来的地方。我公公自己办报纸,读的很辛苦。他一张一张地浏览各种报纸,并用红笔勾掉重要的文章,让孩子们传阅。

千禧年之初,公公从事新闻工作已经60年了,我写了一篇名为《记者王伟》的散文,兴奋地拿给公公看,征求他的意见。没想到的是,他习惯用红笔在稿子上乱涂乱画,好像在修改细节,把文中略带情绪化的句子全部划掉,换成严谨刻板的新闻用词。我不敢和公公争执,只好向婆婆诉苦。婆婆说:“别理他,你全换回来!”“我自告奋勇写我岳父的传记,他拒绝了。我们喜欢润色自己的小说,公公一定怕我的笔亵渎了新闻的真实客观。

随着年龄的增长,公公的视力越来越差,后来用放大镜也看不清楚了。我们带他去医院检查,看能不能换晶体挽救他的视力。但是医生说我公公黄斑太重,换镜片也改变不了视力下降。好几年了,公公每天都让小阿姨给他读一份报纸。他仔细听着。我的小阿姨有时会读错字,他会纠正。不幸的是,近年来,他的听力每况愈下。虽然戴着助听器,但还是听不出小阿姨看报纸的意思。有时候看着公公那冷冰冰的脑门,我就想,他百岁的人生会有什么遗憾呢?最大的遗憾恐怕就是现在不会编报纸看报纸了!

(本文发表于2019年5月28日《解放日报》。作者是上海作家,著有《你为谁辩护》、《丹·印青》、《长街漫步》等小说。)

责任编辑:王建亮图片编辑:朱伟辉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解放日报原党委书记、总编辑王维逝世》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7505.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