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食道癌术后进食困难?上海医生研发自控式水囊植入术解决难题

食道癌术后进食困难?上海医生研发自控式水囊植入术解决难题

“自从得了癌症,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美食的美味。我想告诉你我的治疗经验。希望你少走弯路。”68岁的患者张阿姨说。

早在2019年,张阿姨就被确诊为早期食管癌,并在某医院接受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这也是治疗早期上消化道肿瘤的主要方法。这种处理技术是2006年从日本引进中国的。经过17年国内临床验证,ESD治疗早期食管癌与手术疗效相当,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5%以上。由于保留了消化道的结构和功能,ESD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自ESD开展以来,我们在临床上也发现,ESD后早期食管癌患者除了出血和穿孔外,食管狭窄也非常常见。如果是食管周围黏膜病变,在没有任何预防措施的情况下,食管狭窄的概率是100%,这也是一个国际难题。”5月31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副院长、消化内镜中心主任许告诉本报()记者,食管狭窄发生后,患者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进食障碍、生活质量下降,需要定期进行多次内镜球囊扩张,疗效不确切。

张阿姨就是这样。“由于食道狭窄,我已经吃不下任何东西。终于吃了点东西,吐了出来。有时候很难喝口水。因为长时间吃不下东西,牙龈已经慢慢萎缩了。”张阿姨说,三年来,她因食道狭窄,做了近20次球囊扩张手术。“刚做完球囊扩张,勉强能吃点流食,但过一会儿就吃不下了,需要复诊。每次球囊扩张手术的效果只能维持1-2周。”

许坦言,他的团队曾经做过研究。ESD后食管狭窄患者平均接受球囊扩张5.5次,最多的甚至近20次。“ESD后伤口修复过程中的瘢痕形成、伤口收缩和过度炎症反应被认为是导致食管狭窄的重要原因。”

张阿姨无法正常进食,在医生的建议下于2022年8月进行了胃造口术,通过瘘管注射维持人体所需的营养。“这是一次非常痛苦的治疗经历。生病期间,我去了很多医院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但始终没有找到。儿子也一直在网上给我查,看有没有更好的技术。希望能像正常人一样吃饭。最后,儿子打听到了许教授的团队研发出了一种新技术,他们给了我希望。”

许进一步表示,目前日本的相关指南和国内的共识已经确定,使用激素是预防ESD后食管狭窄的主要方案。而激素对ESD后食管黏膜病变的预防作用非常有限,张阿姨就是这样的患者。

为了降低术后食管狭窄的风险,惠及更多患者,许带领团队开展了预防ESD术后食管狭窄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自主研发并开展了“自控抗狭窄水囊植入术”,创新性地将口服激素与这种自控抗狭窄水囊导管相结合。

许的团队为一名早期食道癌患者植入了自控水球导管。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张阿姨成了这项技术的受益者之一。经过沟通评估,许在切除食管狭窄后,为张阿姨放置了自控水囊导管。三个月后,张阿姨取出水囊。经检查,食管狭窄通畅,狭窄问题得到解决。最后,她能够移除胃造口管,进食障碍缓解了三年。到目前为止,随访期间没有发生食管狭窄。

“在这次手术中,我们通过内窥镜将一个水球导管放入患者体内。水囊导管置入食管狭窄处后,患者需要住院1-2天。住院期间接受护士指导后,患者可以回家自己操作。通过注射和泵入一定量的无菌水,可以使气球膨胀和收缩。在吃三餐之前,可以将水球收回,保证食物顺利通过。三餐后,通过注水孔注入一定量的无菌水,制成水。许进一步表示,一般情况下,如无特殊情况,患者只需每月到医院门诊更换一次导尿管,大部分患者3个月后即可取出水囊。通过水囊填充的支撑和扩张,防止术后ESD创面瘢痕挛缩,从而防止食管狭窄。该装置目前已获得发明专利授权。

许带领团队自主研发自控抗狭窄水囊导管。

根据以往的回顾性研究,口服激素联合自控水囊导管可使食管周围ESD狭窄率从100%降至10%以下。

目前,许团队已经开始准备该项技术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研究该装置在ESD后预防食管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责任编辑:高文图片编辑:金洁校对:施鋆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食道癌术后进食困难?上海医生研发自控式水囊植入术解决难题》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7449.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