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410年前的徐霞客致敬:奔赴山海,做自己的徐霞客_直击现场
徐霞客石像。视觉中国资料图
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五月十九日,二十八岁的徐霞客开始了“驰骋万里,漂泊三十年”的征途。他在《徐霞客游记》序言中写道:“不避风雨,不畏虎狼,不算旅途,不求伴侣。与精神共泳,与生活共泳。自古唯一人。”
徐霞客对自己的评价是真诚而准确的,这也让后人对这样的英雄之旅心驰神往,永不后悔。
“中国当代徐霞客”寻访活动于2006年首次启动,至今已举办十届。累计走访个人(团体)105个,涵盖登山、漂流、徒步、帆船等专业领域,涉及文化传播、环境治理、减灾救灾、全民健身等数十项公益事业。
超级畅销书《明朝那些事》里,历史名人把我唱完了,作者却在书的最后一章用徐霞客结束了300年的历史。毫无疑问,徐霞客是一个为中国地理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但这未必是他最伟大的地方。
徐霞客的伟大在哪里?“中国当代徐霞客”的故事里或许有答案的线索。
身体和灵魂必须在路上。
总的来说,徐霞客是个“穷游客”,但他性格开朗,对世间的奇观尽收眼底。在徐霞客的游记中,你可以看到满脸写满“开心”的字样,“驻足仙府桥,看卧虹,瀑喷雪,几日不想卧”。“云尽时,我将乘美骑空,与山岚争秀。怒流送舟,两岸桃李满枝,光欲舞。当他们离开船的时候,他们觉得他们想要长生不老。”
至此,“中国当代徐霞客”的身体和灵魂,都和410年前出发的前辈一样,都在路上,都充满了幸福。
在学校,黄明是一个“校长”。1980年,16岁的他参加高考,学了五年临床医学。1989年,他考上了研究生。1992年,他下海经商。但从2006年开始自愿下岗,2017年入选第七届中国当代徐霞客。黄明总结:辞职17年,卖了3套房,断了一根肋骨;四个到南极,两个到北极,行走七大洲四大洋;万里路,万卷书,沿途扶弱济贫。
在最初的旅行中,黄明发现“外国人”对中国游客的印象是住五星级酒店和吃吃喝喝。“我想走一条不同的路,反映中国人民的新面貌。教化其精神,野蛮其肉体。”如今,黄明已经游历了160个国家,走过了世界上最著名、最艰苦的徒步路线。它还一路行医,救助了100多名“外国人”,从中国送去了5000多份礼物。
在黄明看来,徐霞客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走遍全国,更不用说出国了。“现在条件好了,新时代应该有新的意义。走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走路,睁开眼睛看世界,年轻人要有世界眼光。”
邹育林,第八届“中国当代徐霞客”,1955年出生。他是第一个实现环球徒步旅行梦想的中国人。他曾徒步考察中国革命的历程,历时两年零两个月,行程25000公里,途经22个省(区、市),368个县市,1000多个乡镇。他完成了一次环球徒步旅行,途经韩国、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17个国家,徒步42000公里。
1987年8月1日,邹玉林离开江西南昌,独自走上长征路。30年后的2017年7月23日,年过六旬的邹玉林从上海出发,再次踏上“建军”之路。这一次,跟着他的人越来越多,志愿者和离退休干部也加入了队伍。
徐霞客是一个人,但当代的徐霞客也可以是一个团队。在之前的“中国当代徐霞客”榜单中,我们看到了北京大学山鹰学会、西藏登山队、中国南极科考队、蓝天救援队、重庆洞穴科考队的身影。一群人聚在一起,离万里不远,走在中国。他们的目标不同,但信仰相同。
去山海的人,精神力量都很强大,相似。
很多人羡慕徐霞客无拘无束的生活,但那只是他的A面,而围绕着他的B面,“游记”的背后是艰难险阻,甚至是性命攸关的挑战。高温、寒冷、饥饿、强盗,“贼喊捉船,火把刀剑交叉而下”,甚至拿着自己的铁锹,“我的骨头埋在哪里?”现代人在路上有基本的物质保障是幸运的,但还是有一些路不好走。更多时候,我们要面对挑战。
冯春,第三个“中国当代徐霞客”,已经漂泊了三十多年。1986年,中国人组成的漂流队首次成功漂流长江,冯春是队员之一。漂流是改革开放后兴起的一项运动,它寄托着中国人除了体育之外的荣耀和梦想。1985年,冯春看到独自漂流在长江中的姚茂树在金沙江中遇难的消息,默默记下了这位勇士和这一壮举。次年,他看到长江漂流招募队员的新闻,马上报了名。
冯春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年,漂流队侥幸逃过了一次危险的海滩。因为损失了一条船,一天晚上,副船长悄悄把冯春叫出帐篷,说:“下面情况不明。我是副队长,还得往下漂。”冯春非常难过。“其实他给我留下了生活的希望。”。在这次漂流中,九个年轻人的名字永远留在了长江里。
漂泊长江后,冯春一直不愿意放下船桨。他想让中国所有的河流漂浮起来。目前,他已经漂流了1万多公里,是世界上漂流时间最长的人之一。冯春认为:“如果你一生只做一件事,你就会成功。”
2019年国庆,有一部电影《登山者》,讲述了中国几代人勇攀珠峰的史诗故事。在中国人挑战珠穆朗玛峰的历史上,一定有夏的名字。
夏于波,第六届“中国当代徐霞客”,26岁入选国家登山队挑战珠穆朗玛峰。1975年,他把睡袋给了队友,但脚被冻伤,被截肢。正是夏和他的队友们在1975年竖起的金属梯子,帮助中国登山队第二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截至2008年底,它已经帮助1300多名登山者实现了他们的珠峰梦想,这为这款梯子赢得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梯子。
再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了夏40多年的追求。命运虽然依旧苦涩,但对它的筋骨来说却是辛苦的:五次挑战珠穆朗玛峰,多次遭遇雪崩、地震等险情,九死一生。与此同时,他被诊断患有淋巴瘤和血栓…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止他。终于,2018年5月14日10时41分,69岁的夏登顶珠峰,成为迄今为止中国登顶珠峰年龄最大的人,也是第一个依靠两条腿假肢登顶的中国人。
英国登山家马洛里经常被讨厌的记者反复问同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攀登珠穆朗玛峰?他留下了经典的回答:因为山在那里。或许,去山海的人,都有着强大而相似的精神力量。
用你自己的方式度过你的一生
第八届“中国当代徐霞客”群体奖颁给了一群不是为了旅游而行走的人——蓝天救援队。蓝天救援队成立于2007年,是国内一家民营的专业、独立的公益性应急救援组织。目前拥有正式队员3万人,志愿者近20万人,组建队伍600余支,年救援1万余次。
创始人兼队长张勇几乎去过中国所有著名的雪山、无人区,但基本都是去救援。队员们出现在汶川地震、贵州抗旱、玉树地震,以及菲律宾、缅甸、老挝、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际救援现场。成立救援队的初衷是为了保障户外运动,但他发现温暖是相互的。
“每个人都有英雄情结,都希望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意义。这种感觉很幸福。这也是我们这么多队员和志愿者无怨无悔做这件事,自带干粮的动力。”张勇说,蓝天救援队的救援行动是纯公益的,是免费的,但每逢节假日他们打开门,可能会看到地上有一堆礼物,送礼的人想尽办法找到他们的地址,放下就跑。
第十届“中国当代徐霞客”楚温温,第二十六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现任新疆阿勒泰市自然保护协会会长。对于90后的楚来说,这段旅程就是返乡。大学毕业后,她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新疆阿勒泰,回到阿勒泰山的怀抱。
回到新疆后,她开始恢复乌伦古河流域的灌木植被群落,救助人为因素伤害的野生动物,培养当地土著牧民成为自然护林员,极大地改善了包括孟新河狸在内的100多种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条件。在工作过程中,她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网友组成了致力于自然保护和野生动物救助的互联网公益组织河狸军团,并陆续推出了河狸食堂、河狸守护、河狸方舟等公益项目。
五年来,在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100多万青年网民的参与下,孟新河狸(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种群数量从500只左右增加到600只左右,种群增长20%,达到我国有河狸观测数据以来的峰值。60多万株柳树幼苗也在乌伦古河流域生根发芽。因此,她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海狸公主”。
现在,我们可以试着回答一下文章开头的问题。
徐霞客临终时说:“张骞凿空不见昆仑;唐玄奘和元出彩,谁从他们的主人的命令,赚取了西游记。我布衣老,寂寞孤独,穷河沙,上昆仑,通西域,爵位绝,四与三人,不恨。”没有人要求徐霞客做什么。他的成功在于以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
当代徐霞客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旅行。我们每一个人,或者每一个无名小卒,可能只会在自己的领域和生活中做一些小事,但这根本不重要。只要“做”,我们不妨锚定自己的坐标,做自己的徐霞客。
责任编辑:陈建慧图片编辑:沈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