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小修小补”摊点有序回归体现治理温度_舆论场

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小修小补”摊点有序回归体现治理温度_舆论场

围绕居民需求,做好服务保障,在政策支持、合理布局、规范运作等方面持续发力,让“小修小补”在改善民生中始终保持活力。

因地制宜,创新方式,着力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平,切实增强社区服务供给能力,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完整。

胡师傅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高东镇徐路老街的汽车修理厂,维修设施一应俱全,墙上挂着的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格外醒目。自2022年上海实行个体工商户集中登记制度以来,很多像胡师傅这样的“小修小补”从业者都有了“集体户口”。

在胡师傅的车库里,一张个体户营业执照赫然在目。新华社

生活中,一旦拉链坏了,鞋子粘了,附近的“小修小补”小摊可以帮上大忙。“小修小补”看似不起眼,却一直是生活必备。这种业态一头连着老百姓,有利于方便消费,服务保障民生,提升人民幸福感;另一端与众多个体工商户相连,有助于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此外,很多“小修小补”的从业者在长期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逐渐融入社区人际网络,成为帮助和挽救危机的“老邻居”。从这个意义上说,随处可见的“小修小补”摊位也体现了社区的人情味。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模式和空空间被重塑。道路拓宽了,商圈增多了,楼房密集了,但能提供“小修小补”服务的地方越来越少。一方面,新建小区没有预留空房间进行“小修小补”,部分老小区改造升级后也取消了原有的摊位。另一方面,营业利润微薄,市场空小,愿意搞“小修小补”的集团也在减员。今年2月,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商务部门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推动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完善基本生活保障和品质提升业态,比如让修鞋、钥匙配等小摊有序回归人民生活。这样的政策导向,体现了治理的精细度和温度。

民生无小事。人民有呼声,政府应该回应。天津通过租金减免、区位优先、政策扶持等方式,鼓励发展“小修小补”等便民业态;山西太原计划在城六区设置一批便民摊点,积极推进“便民服务亭”建设,让“小修小补”有序回归;“小修小补”地图已在广东东莞上线,市民可通过查阅地图找到最近的便利店…近年来,不少地方推出针对性、务实性措施,积极创造条件,有序引导“小修小补”回归居民日常生活。事实证明,只有围绕居民需求,做好服务保障,在政策支持、合理布局、规范运作上不断努力,“小修小补”才能在改善民生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让“小修小补”回归居民日常生活,不是简单的“重现昨天”,而是讲究规范有序。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小修小补”的从业者都没有固定的室内经营场所。过去占道经营摆摊的方式带来了暂时的便利,但可能会阻碍城市交通,带来安全隐患,影响市容市貌。既要保障民生,满足需求,又要优化环境,消除隐患,还要考虑摆摊成本。如何在管理好、守住安全底线的前提下,提供空房间进行“小修小补”,成为城市治理的现实课题。实践中,有的地方要求流动摊点在指定区域统一经营,不得占用盲道、绿化带和停车位;有的地方在大型超市、供销社设立“小修小补”专柜。从城市治理来看,各地需要因地制宜,创新方式,着力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平,切实增强社区服务供给能力,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完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一定要优先让人民宜居、安居,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坚持人民的城市由人民建设,人民的城市为人民服务,就要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水平。无论是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还是完善便民服务设施,无论是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还是解决新市民、年轻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城市建设彰显人文关怀,民生体现治理温度。只有练好内功,“绣花”,才能稳步提升城镇化质量,让更多人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责任编辑:陈建慧图片编辑:张同泽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小修小补”摊点有序回归体现治理温度_舆论场》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7408.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相关推荐